《不反應的練習》學習佛陀消除煩惱的三個智慧心法|【大衛說故事】Podcast

大衛DavieLiu-avatar-img
發佈於大衛說故事Podcast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作者草薙龍瞬是一位日本僧侶,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於35歲出家。這不是一本談論佛教的書,而是以「佛陀原始」的智慧為基礎,引導人們覺察自我的心理學入門書。

他沒有任何宗派、沒有寺廟,推廣的理念是「佛教思維的生活方式」,鼓勵人們運用佛陀的智慧心法,來解決現代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和壓力。

作者認為,人生一切的煩惱痛苦,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的「過度反應」。所謂的「反應」指的是大腦思維的慣性;而「過度」則是一種執著的念頭,正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大腦先天的一些思維盲點,才會不斷地陷入各種煩惱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

接下來,我分享書中三個實用的練習方法,只要我們運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問題,就能擺脫許多不必要的憂鬱和焦慮,讓心靈重獲自由。

💙不要對判斷過度反應

所謂「過度判斷」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當成唯一的真理,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而忽略了問題的解法可能有很多種答案。

為什麼人們會喜歡做出判斷呢?這是因為做出明確的判斷,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安全感」,一旦對某件事情下了定論,心裡就好像有了依靠,不再漂浮不定。

另一個原因則是判斷能帶來「認同感」,例如我們和別人吵架之後,如果判斷「我是對的」,自然會希望爭取別人的支持,來強化自己的觀點。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日本有一位媽媽堅信「女兒一定要考上明星大學,人生才會成功」,於是她把女兒送進最嚴格的學校就讀,希望女兒能照自己的意思好好讀書。

但女兒並不是塊讀書的料、也不愛寫功課。媽媽看到女兒成績這麼差,更加生氣、常常對女兒亂發脾氣,於是母女的關係越來越差。到了國二那年,女兒受不了這種壓力,在浴室裡割腕自殺,幸好及時發現挽回一條命。

這件事情之後,這位媽媽並沒有察覺女兒內心的痛苦,依然執著於「讀書至上」的觀點。最終,女兒非但沒有完成高中學業,也失去了探索自己熱情與興趣的機會。

作者後來和這位媽媽深談才知道,原來媽媽在年輕時也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她一直把這件事情當成人生的一大挫敗,將「沒有好學歷=沒有價值」連結在一起,並把這種主觀的判斷強加在女兒身上。媽媽這種「非照著我的意思不可」的心態,就是典型的過度判斷。

📒如何避免產生過度的判斷

1. 提醒自己可能是錯的

首先要認清,大腦冒出的想法只是念頭,不一定是事實。面對問題時,你的第一個念頭不一定是對的,我們需練習察覺自己的慣性思維,不要急著做判斷,當雙方意見不同時,試著用同理心去理解對方的想法。

2. 不要人云亦云

別人的觀點只是參考,我們可以接受「他是這麼想的」,但記得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的權利,我們要練習分辨訊息的真假,有沒有其他的觀點,然後才做出判斷。

3. 誠實面對自己

坦承自己可能在某些事情上總是堅持己見,覺察自己產生這種傲慢自大的心態,然後誠實地面對它,試著敞開心胸傾聽不同的聲音,會有助於我們找出更有智慧的解方。

💙不要對憤怒過度反應

當對方說了一些不好聽或刺耳的話,我們憤怒的情緒很容易瞬間湧現出來,理性就被怒火淹沒了。這時候的反應,往往會造成我們口不擇言,說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最後導致人際關係的失和。佛陀是如何面對憤怒的情緒呢?

在古印度時代,婆羅門是種姓制度中,地位最高的階級。佛陀當時的身分是剎帝利,排在第二位。但是有許多婆羅門願意放下身段跟隨佛陀,這讓某位婆羅門長老非常生氣。他怒氣沖沖地來到佛陀面前,用極盡污辱的話來羞辱佛陀,場面一度非常的緊張。

佛陀面對辱罵並沒有生氣,反而是淡淡地問說:婆羅門啊,請問你在家裡擺設宴席宴客,如果客人不吃,這些食物是屬於誰的呢?

婆羅門說:那當然是我的啊。

佛陀又問:那麼請問你會怎麼處理這些食物呢?

婆羅門說:我自己吃啊。

佛陀微笑著說:同樣地,如果有人送來責罵、憤怒和爭執,而我不接受,那麼這些情緒還是他自己的。我不接受你送給我的東西,因此請你拿回去吧。

📒面對憤怒,該如何練習不反應

1. 四兩撥千斤

不要馬上回擊,而是把對方的怒氣還給他,這樣我們的煩惱至少先減少一半。只要我們不隨之起舞,情緒就不容易火上加油。。

2. 將心分為兩半

把我們的內心分成兩個部份。前半段的心只用來觀察對方,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說話的意思,暫時不要產生任何的反應。

後半段的心則是用來觀察自己,覺察自己正在產生什麼樣的情緒,是憤怒、緊張、害怕、羞愧,還是悲傷?

這樣做的目的,是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避免在情緒最高漲的時候說出或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同時讓雙方的人際關係有緩和的機會。

💙不要對別人的眼光過度反應

當我們滑手機,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別人曬出漂亮的生活照,或是出國旅遊的美照時,心情就會跟著起伏,開始懷疑自己怎麼沒有過得這麼光鮮亮麗,因而產生出自我否定的念頭。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呢?

一方面是人性天生希望被肯定,想要透過別人的認同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是透過比較來產生優越感,好像贏過別人才覺得比較安心。從佛陀的觀點來看,這些外界的評價和比較的心態,其實都是大腦產生的一種「妄想」而已。

美國杜克大學曾提出一個名詞「不費力的完美」,形容那些看起來聰明、美麗、身材完美又受歡迎的人,彷彿什麼都不必努力就成為人生的贏家。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這些人如同池塘裡的鴨子,水面上從容優雅;水面下卻正在拼了命地划水。所謂「不費力的完美」,背後往往是付出了非常龐大的心力,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

舉例,你看到某位同事打扮得光鮮亮麗、笑容滿面地來公司開會,卻不知道她昨天晚上加班到十二點,今天一大早起床,花了一個小時做梳妝打扮,還喝了提神飲料才撐著疲累的身體走進來。

作者認為,適度地比較心態並不是壞事,重點是要把這份比較心當成努力的「動機」,而不是「目的」。例如我們的動機可能是「我不想輸給競爭對手」或者是「我希望得到長官的肯定」等等。

但是開始努力之後,如果把這些動機當成目的,就很容易落入比較的陷阱當中,因為能否得到別人的肯定或讚賞,都是屬於未來的事情,而且控制權不在自己手裡

你無法要求別人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否則這種心態就是一種「妄想」,而將妄想當成目的,自然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憂慮。

📒如何避免對別人的眼光過度反應

1. 運用改善的心態

舉例像禪寺裡的沙彌經常要打掃寺院,不需想著打掃這件事情對修行有什麼意義,而是專注於做好眼前的工作,想著如何做得又快又好,從逐漸變得更好的「改善過程」中,感受到完成時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2. 專注當下的心態

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正在從事的過程,而不是別人會怎麼看待。當我們感到疲憊、心情雜亂時,不妨靜坐冥想5分鐘,閉上眼睛,讓思緒沉澱下來,然後重新出發,專注於當下。

當我們將專注力從目的轉移到過程的時候,會產生「心無妄念」的心態,內心會變得清澈寧靜,在專注的過程中享受到充實喜悅的感受。

用這樣的心態順利完成任務時,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如果能得到別人的讚賞更好,沒有也沒什麼關係,因為你已經盡全力做到最好了。

💙結語

總結本書提出的三個不反應的練習:

第一個練習是不要過度判斷,主觀認定自己一定是對的,時常提醒自己:我可能錯了。

現代社會變化快速,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保持開放的心胸和思維的彈性,才能避免執著心,徒增煩惱。

第二個練習是不要對憤怒過度反應,當情緒高漲想要回擊對方前,記得暫停一下。

把一半的心去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說;另一半則是覺察自己的情緒波動。當我們用尊重和同理的心態看待不同的觀點時,情緒就能穩定下來,能用理性的態度化解許多人際關係困擾。

第三個練習是不要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將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專注於當下,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從專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到成就感。

佛陀認為,執著就是慣性做出的反應,不反應的練習,在於看清自己大腦的念頭,不要作出無謂的反應,這樣就能減少許多煩惱的發生。當我們能分辨什麼是自己能掌控的、什麼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就能夠學會對許多問題不過度反應,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喜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衛說故事Podcast
31會員
96內容數
🎯嗨!我是大衛,一名從事行銷企劃超過 20 年的資深工作者。創立 《大衛說故事》的目的,就是希望提供像我一樣,曾經忙得忘了閱讀的朋友們,用最輕鬆的方式,享受跨領域閱讀的樂趣。 我深信:每天1%的小改變,能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一點。
大衛說故事Podcast的其他內容
2025/08/06
👉失智症和中年人有什麼關係呢?有一種「早發型失智症」,發病年齡可能落在 45 到 65 歲之間,也就是說,中年族群也有一定的罹患風險。預防勝於治療,我們應該如何在身體健康的時候,開始重視對大腦的保健呢?
Thumbnail
2025/08/06
👉失智症和中年人有什麼關係呢?有一種「早發型失智症」,發病年齡可能落在 45 到 65 歲之間,也就是說,中年族群也有一定的罹患風險。預防勝於治療,我們應該如何在身體健康的時候,開始重視對大腦的保健呢?
Thumbnail
2025/07/30
👉如果你曾經對於該如何精準傳達品牌理念?商品的好處要怎麼說,才能讓消費者一聽就懂?客戶提案時該怎麼講才更有說服力?等問題非常困擾,那麼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將說故事技巧,運用於對內傳達對外公關溝通的實戰指南。
Thumbnail
2025/07/30
👉如果你曾經對於該如何精準傳達品牌理念?商品的好處要怎麼說,才能讓消費者一聽就懂?客戶提案時該怎麼講才更有說服力?等問題非常困擾,那麼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將說故事技巧,運用於對內傳達對外公關溝通的實戰指南。
Thumbnail
2025/07/23
👉50位富豪的致富心法,想要變成真正的有錢人,你必須懂得運用心理學!你曾經想過,為什麼有錢人即使開餐廳也不會變胖;即使住在葡萄酒窖也不會喝醉嗎?只要我們能夠克服這些心理慣性,就有機會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動,擁有有錢人的「易富」體質。
Thumbnail
2025/07/23
👉50位富豪的致富心法,想要變成真正的有錢人,你必須懂得運用心理學!你曾經想過,為什麼有錢人即使開餐廳也不會變胖;即使住在葡萄酒窖也不會喝醉嗎?只要我們能夠克服這些心理慣性,就有機會避免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動,擁有有錢人的「易富」體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你是否容易感到憤怒或沮喪? 還是在繁忙的日常中時常感到焦躁不安? 抑或根本沒有察覺自己有任何情緒問題,直到身體發出警訊? 不諱言地,我是第三種,也因為生性樂觀理性,更不認為情緒困擾會找上門,但也因為如此,更需要辨別自己的心理習慣是否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身心? 《情緒自救》這本書開宗明義表
Thumbnail
你是否容易感到憤怒或沮喪? 還是在繁忙的日常中時常感到焦躁不安? 抑或根本沒有察覺自己有任何情緒問題,直到身體發出警訊? 不諱言地,我是第三種,也因為生性樂觀理性,更不認為情緒困擾會找上門,但也因為如此,更需要辨別自己的心理習慣是否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身心? 《情緒自救》這本書開宗明義表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人們如何透過覺察內在思緒,擺脫負面情緒,從而獲得平靜與快樂。文章以小和尚與空船的故事闡述「心」的反應才是痛苦根源,而非外在事物本身。透過練習不與念頭互動,人們可以減輕大腦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人們如何透過覺察內在思緒,擺脫負面情緒,從而獲得平靜與快樂。文章以小和尚與空船的故事闡述「心」的反應才是痛苦根源,而非外在事物本身。透過練習不與念頭互動,人們可以減輕大腦負擔,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 本次文章靈感來自我閱讀《不反應的練習》的體悟,透過生活中一次社群觸發的情緒波動,學習如何以正念與溫柔對待自己。 如果你也在練習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歡迎留言,讓我們彼此陪伴,慢慢練習。
Thumbnail
📘 本次文章靈感來自我閱讀《不反應的練習》的體悟,透過生活中一次社群觸發的情緒波動,學習如何以正念與溫柔對待自己。 如果你也在練習看見情緒背後的需求,歡迎留言,讓我們彼此陪伴,慢慢練習。
Thumbnail
不焦慮的思維魔法:從容易焦慮內耗,到不容易焦慮的養成 我以前是個超級容易焦慮的人,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我都能焦慮很久。 舉個例子: 朋友沒有及時回我訊息,我就開始害怕是不是自己說錯了什麼,然後一直點開對話紀錄,一句句檢查自己有沒有哪裡講錯話。 舉辦活動時,我總是焦慮一些根本不必焦慮的事,比如怕
Thumbnail
不焦慮的思維魔法:從容易焦慮內耗,到不容易焦慮的養成 我以前是個超級容易焦慮的人,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我都能焦慮很久。 舉個例子: 朋友沒有及時回我訊息,我就開始害怕是不是自己說錯了什麼,然後一直點開對話紀錄,一句句檢查自己有沒有哪裡講錯話。 舉辦活動時,我總是焦慮一些根本不必焦慮的事,比如怕
Thumbnail
智慧是人生最珍貴的寶藏,但我們往往因執著於外境,而迷失於煩惱之中。你是否曾因小事動怒?是否因執著完美而痛苦?透過觀察自己的心,我們能學會不被情緒左右。隆波帕默尊者的簡單教導——「別把心往外送」,將帶領你找到內在的平靜。點擊閱讀,學習如何用智慧超越煩惱,活出自在人生。
Thumbnail
智慧是人生最珍貴的寶藏,但我們往往因執著於外境,而迷失於煩惱之中。你是否曾因小事動怒?是否因執著完美而痛苦?透過觀察自己的心,我們能學會不被情緒左右。隆波帕默尊者的簡單教導——「別把心往外送」,將帶領你找到內在的平靜。點擊閱讀,學習如何用智慧超越煩惱,活出自在人生。
Thumbnail
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煩惱與痛苦?其實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我們的不必要反應。當我們學會不對他人的言語、情緒或記憶作出不必要的反應,便能減少內心的煩惱,找到真正的平靜與快樂。
Thumbnail
如何處理生活中的煩惱與痛苦?其實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我們的不必要反應。當我們學會不對他人的言語、情緒或記憶作出不必要的反應,便能減少內心的煩惱,找到真正的平靜與快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