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草薙龍瞬是一位日本僧侶,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於35歲出家。這不是一本談論佛教的書,而是以「佛陀原始」的智慧為基礎,引導人們覺察自我的心理學入門書。
他沒有任何宗派、沒有寺廟,推廣的理念是「佛教思維的生活方式」,鼓勵人們運用佛陀的智慧心法,來解決現代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和壓力。
作者認為,人生一切的煩惱痛苦,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的「過度反應」。所謂的「反應」指的是大腦思維的慣性;而「過度」則是一種執著的念頭,正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大腦先天的一些思維盲點,才會不斷地陷入各種煩惱的漩渦之中無法自拔。接下來,我分享書中三個實用的練習方法,只要我們運用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問題,就能擺脫許多不必要的憂鬱和焦慮,讓心靈重獲自由。
💙不要對判斷過度反應
所謂「過度判斷」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當成唯一的真理,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而忽略了問題的解法可能有很多種答案。
為什麼人們會喜歡做出判斷呢?這是因為做出明確的判斷,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安全感」,一旦對某件事情下了定論,心裡就好像有了依靠,不再漂浮不定。
另一個原因則是判斷能帶來「認同感」,例如我們和別人吵架之後,如果判斷「我是對的」,自然會希望爭取別人的支持,來強化自己的觀點。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日本有一位媽媽堅信「女兒一定要考上明星大學,人生才會成功」,於是她把女兒送進最嚴格的學校就讀,希望女兒能照自己的意思好好讀書。
但女兒並不是塊讀書的料、也不愛寫功課。媽媽看到女兒成績這麼差,更加生氣、常常對女兒亂發脾氣,於是母女的關係越來越差。到了國二那年,女兒受不了這種壓力,在浴室裡割腕自殺,幸好及時發現挽回一條命。
這件事情之後,這位媽媽並沒有察覺女兒內心的痛苦,依然執著於「讀書至上」的觀點。最終,女兒非但沒有完成高中學業,也失去了探索自己熱情與興趣的機會。
作者後來和這位媽媽深談才知道,原來媽媽在年輕時也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她一直把這件事情當成人生的一大挫敗,將「沒有好學歷=沒有價值」連結在一起,並把這種主觀的判斷強加在女兒身上。媽媽這種「非照著我的意思不可」的心態,就是典型的過度判斷。
📒如何避免產生過度的判斷
1. 提醒自己可能是錯的
首先要認清,大腦冒出的想法只是念頭,不一定是事實。面對問題時,你的第一個念頭不一定是對的,我們需練習察覺自己的慣性思維,不要急著做判斷,當雙方意見不同時,試著用同理心去理解對方的想法。
2. 不要人云亦云
別人的觀點只是參考,我們可以接受「他是這麼想的」,但記得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的權利,我們要練習分辨訊息的真假,有沒有其他的觀點,然後才做出判斷。
3. 誠實面對自己
坦承自己可能在某些事情上總是堅持己見,覺察自己產生這種傲慢自大的心態,然後誠實地面對它,試著敞開心胸傾聽不同的聲音,會有助於我們找出更有智慧的解方。
💙不要對憤怒過度反應
當對方說了一些不好聽或刺耳的話,我們憤怒的情緒很容易瞬間湧現出來,理性就被怒火淹沒了。這時候的反應,往往會造成我們口不擇言,說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話,最後導致人際關係的失和。佛陀是如何面對憤怒的情緒呢?
在古印度時代,婆羅門是種姓制度中,地位最高的階級。佛陀當時的身分是剎帝利,排在第二位。但是有許多婆羅門願意放下身段跟隨佛陀,這讓某位婆羅門長老非常生氣。他怒氣沖沖地來到佛陀面前,用極盡污辱的話來羞辱佛陀,場面一度非常的緊張。
佛陀面對辱罵並沒有生氣,反而是淡淡地問說:婆羅門啊,請問你在家裡擺設宴席宴客,如果客人不吃,這些食物是屬於誰的呢?
婆羅門說:那當然是我的啊。
佛陀又問:那麼請問你會怎麼處理這些食物呢?
婆羅門說:我自己吃啊。
佛陀微笑著說:同樣地,如果有人送來責罵、憤怒和爭執,而我不接受,那麼這些情緒還是他自己的。我不接受你送給我的東西,因此請你拿回去吧。
📒面對憤怒,該如何練習不反應
1. 四兩撥千斤
不要馬上回擊,而是把對方的怒氣還給他,這樣我們的煩惱至少先減少一半。只要我們不隨之起舞,情緒就不容易火上加油。。
2. 將心分為兩半
把我們的內心分成兩個部份。前半段的心只用來觀察對方,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說話的意思,暫時不要產生任何的反應。
後半段的心則是用來觀察自己,覺察自己正在產生什麼樣的情緒,是憤怒、緊張、害怕、羞愧,還是悲傷?
這樣做的目的,是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避免在情緒最高漲的時候說出或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同時讓雙方的人際關係有緩和的機會。
💙不要對別人的眼光過度反應
當我們滑手機,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別人曬出漂亮的生活照,或是出國旅遊的美照時,心情就會跟著起伏,開始懷疑自己怎麼沒有過得這麼光鮮亮麗,因而產生出自我否定的念頭。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呢?
一方面是人性天生希望被肯定,想要透過別人的認同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則是透過比較來產生優越感,好像贏過別人才覺得比較安心。從佛陀的觀點來看,這些外界的評價和比較的心態,其實都是大腦產生的一種「妄想」而已。
美國杜克大學曾提出一個名詞「不費力的完美」,形容那些看起來聰明、美麗、身材完美又受歡迎的人,彷彿什麼都不必努力就成為人生的贏家。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這些人如同池塘裡的鴨子,水面上從容優雅;水面下卻正在拼了命地划水。所謂「不費力的完美」,背後往往是付出了非常龐大的心力,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
舉例,你看到某位同事打扮得光鮮亮麗、笑容滿面地來公司開會,卻不知道她昨天晚上加班到十二點,今天一大早起床,花了一個小時做梳妝打扮,還喝了提神飲料才撐著疲累的身體走進來。
作者認為,適度地比較心態並不是壞事,重點是要把這份比較心當成努力的「動機」,而不是「目的」。例如我們的動機可能是「我不想輸給競爭對手」或者是「我希望得到長官的肯定」等等。
但是開始努力之後,如果把這些動機當成目的,就很容易落入比較的陷阱當中,因為能否得到別人的肯定或讚賞,都是屬於未來的事情,而且控制權不在自己手裡。
你無法要求別人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否則這種心態就是一種「妄想」,而將妄想當成目的,自然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憂慮。
📒如何避免對別人的眼光過度反應
1. 運用改善的心態
舉例像禪寺裡的沙彌經常要打掃寺院,不需想著打掃這件事情對修行有什麼意義,而是專注於做好眼前的工作,想著如何做得又快又好,從逐漸變得更好的「改善過程」中,感受到完成時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2. 專注當下的心態
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正在從事的過程,而不是別人會怎麼看待。當我們感到疲憊、心情雜亂時,不妨靜坐冥想5分鐘,閉上眼睛,讓思緒沉澱下來,然後重新出發,專注於當下。
當我們將專注力從目的轉移到過程的時候,會產生「心無妄念」的心態,內心會變得清澈寧靜,在專注的過程中享受到充實喜悅的感受。
用這樣的心態順利完成任務時,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如果能得到別人的讚賞更好,沒有也沒什麼關係,因為你已經盡全力做到最好了。
💙結語
總結本書提出的三個不反應的練習:
第一個練習是不要過度判斷,主觀認定自己一定是對的,時常提醒自己:我可能錯了。
現代社會變化快速,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保持開放的心胸和思維的彈性,才能避免執著心,徒增煩惱。
第二個練習是不要對憤怒過度反應,當情緒高漲想要回擊對方前,記得暫停一下。
把一半的心去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說;另一半則是覺察自己的情緒波動。當我們用尊重和同理的心態看待不同的觀點時,情緒就能穩定下來,能用理性的態度化解許多人際關係困擾。
第三個練習是不要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將注意力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專注於當下,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從專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到成就感。
佛陀認為,執著就是慣性做出的反應,不反應的練習,在於看清自己大腦的念頭,不要作出無謂的反應,這樣就能減少許多煩惱的發生。當我們能分辨什麼是自己能掌控的、什麼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就能夠學會對許多問題不過度反應,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寧靜和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