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why your thing is the beginning & End of suffering
洞察力又稱為內觀能力,要找到人生中尋找的一切就必須審視內心,必須超越形式(物質層面)才能體驗真理(精神層面)。真理存於感受之中,無法用言語來說明,不要試圖用智力取理解、用理智來探討。
我們的感受是自己的想法,對現實的感知,對生活的體驗,都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即使面對同樣的人事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
小和尚與空船的故事:
小和尚在靜坐冥想時,一直覺得有人走來走去、或是有蟲鳴鳥叫風吹聲干擾,每次遇到干擾就覺得生氣。於是他找了湖邊比較安靜的地方打坐,卻還是有鳥群擾亂他的平靜。有一天他在湖邊看到一艘小船,便想著坐上船划到湖中心打坐,這樣就沒有東西能打擾他了。連續兩天他都可以心平氣和的打坐一整天。第三天靜坐時,聽到水花聲,感覺船在搖動,他看到一艘船開過來,生氣地喊著:快點開走,你會撞到我。但近看才發現船上空無一人,可能是隨風飄過來。小和尚根本沒有可以生氣的對象。他心想: 讓我生氣的不是船,而是我對船的反應,所有讓我心煩意亂、憤怒的人或事,就像空船一樣。若不是自己有反應,那些事物根本沒有惹我生氣的能力。
如果沒有這個生氣、討厭、煩躁的念頭,你的狀態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只需要改變一個念頭就能擁有不同的生活體驗,並且透過無念頭的狀態改變整個生活。
大腦的職責是提醒我們注意環境中的威脅,但你可以減輕大腦的工作,繼續使用大腦,我們會處於戰鬥或逃跑的狀態,感到焦慮、害怕、沮喪、憂鬱、煩惱,因為大腦會認為這些對我們的生存構成威脅,若你想要自由、快樂、平靜,就必須放棄聽從自己的大腦,超越自己的念頭。
思考是積極地與腦中的念頭互動,需要花費大量的經歷和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正面念頭,並不是思考的產物,而是我們在平靜、愛和喜悅的自然狀態產生的。
念頭是中性的,也是創造力的精神原料,但開始思考念頭後,我們會開始評論、批判這些想法,體驗到內心情緒的波動。思考是痛苦的根源,你想自己要賺多少錢的念頭不會造成痛苦,但當認真思考要怎麼賺這麼多錢時,就會感到痛苦。我們以為思考可以幫助我們,但思考只會感到負面有害的情緒,編造理由辯解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或不應該這麼想。
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腦中沒有什麼複雜的思考,就算有也是一些念頭一閃而逝,不太會影響或中止目前進行的行為,例如開車、運動、畫圖,這比較像是經過訓練的反射動作。大腦其實很懶,從神經生理學與心理學實驗都發現─「你所感知到的,不是感官傳送的產物,而是大腦解釋過後的資訊。」尋求熟悉和填補空缺成為大腦運作的基本模式。
讀到這裡,大家可能會開始質疑,如果思考是痛苦的根源,難道我們要停止思考嗎? 這樣要怎麼達成我們的目標和夢想? 作者說目標有兩種來源,一種是渴求,一種是靈感,渴求帶來的目標通常伴隨著另一種目的,當目標完成後又會開始匱乏不滿足,想再尋找下一個目標。而靈感帶來的目標,純粹只是我們想這麼做,即使沒有得到報酬,或無法以此為生,這就是作家寫作、畫家作畫、歌手唱歌、舞者跳舞的動機。
大多數的目標是有動機的,就像我們想要錢,是因為想用錢來換取別的東西,這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標本身,所以無法享受創造的過程。我們最終想獲得的是一種感受,滿足、喜悅、成就、安心、平靜...等。
我們看著鋼琴的琴鍵時,不會說哪個琴鍵錯了,而是當有人彈奏時,音符聽起來悅不悅耳而已,人生也沒有「錯誤的」決定,只有想法會讓我們覺得愉快或不愉快,當我們把事情歸類對錯好壞,就會製造出二元對立影響我們的感受。
生活中有很多事我們無法控制,當我們明白很多事我們不需要控制,也不一定要試著強迫照著我們想要的方式進行時,我們就可以擺脫痛苦、失望、沮喪。我們可以捨棄思考來獲取快樂,改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上一本讀了「我可能錯了」裡面有很大的篇幅在講不要控制這件事。僧人無法選擇化緣化到的食物、被分配到的住宿或夥伴,也是在訓練放下控制這件事。
我們有很多既有的學識和觀念,但思維會受到個人經驗的限制,有時候舊的思維無法幫我們解決問題,若想要創造新的想法,得先清空才能接受能改變生活的創意點子。幾十年前的人們想得到現代人會使用沒有按鍵的電話嗎? 若想要獲得超過自己目前能力的見解、創意和知識,需要傾聽宇宙的智慧,而非自己的頭腦。(好像老高說的,很多物理學家得到的公式都是靈光一閃,來自宇宙的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