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英文原名〕:Communism: Preparing for a Post-CCP China(直譯:共產主義之後的中國:為後中共時代做準備) 〔機構與統籌〕: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中國中心;由該中心主任余茂春(Miles Yu)主持與匯編。發表於2025年7月16日,並公開提供PDF。 〔配套活動〕:同日舉辦專題研討會 “After the Fall: Planning for a Post-Communist China”,由余茂春主持,與談者涵蓋國防、法政、人權等領域。
這是一部由多位作者撰寫的政策研析合輯,屬於「情境規劃/戰略前瞻」:假設中共政權突然瓦解,美國及國際社會需如何在短期穩定與中長期重建兩個層面,協助中國社會與區域局勢轉入更穩定的框架。哈德遜網頁的執行摘要明確指出:報告意在提出可能的挑戰與可行對策,而非預言或官方政策。核心章節與主題要點 (以下依哈德遜官方報告頁面所列章節主題歸納)
1. 戰略與軍事穩定(特種作戰部隊的角色):回顧二戰時期在華行動,主張在後中共過渡期由"美軍特種作戰部隊(SOF)"以「與在地夥伴協作」之方式,協助保護關鍵基礎設施、支援臨時權力機構維持秩序。 2. 生物安全風險處置(作者:Ryan Clarke):評估解放軍雙重用途生物研究的風險,提出同步奪控/封鎖/銷毀等選項,防止擴散與事故。 3. 金融體系重建(作者:Ryan Clarke):建議過渡政府否認非法債務、私有化國有資產、推動分權化,以恢復內生增長與全球整合。 4. 美境內中資資產處置(作者:Gordon G. Chang):主張減少美國對中資與對華依賴,撤離人員與資本、清理關鍵領域的中資涉入。 5. 軍警體系改造(作者:Rick Fisher):對解放軍、武警與民兵提出削編、去政治化、專業化與轉型為防務/救災導向力量的路線。 6. 情報/國安機構的解構與檔案開放:借鑑歐洲前威權國家經驗,討論國安、國保、祕密警察在失去中央權威後的碎裂與整頓。 7. 人權與民族區治理(作者:Nina Shea):強調防止族群暴力與政治清算,特別關注新疆、西藏、內蒙、廣西、寧夏等「自治區」與宗教少數群體。 8. 真相與和解機制:建議建立全國級「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以公開調查與赦免條件等設計,減少報復性循環,促進社會復元。 9. 制憲與憲政轉型:提出憲法會議的運作方案,包括疆域劃分、對臺關係的新定位、國名變更等關鍵議題,目標為建立民主憲政秩序。
這份報告的時代意義
在面對全球戰略競爭與多變劇烈的國際局勢下,「假設中共政權解體」這一場景不再只是理論推演,而可能成為重大戰略考量之一。
這份報告並非政策規範的宣言,也非學術理論的抽象推演,而是面對「中共崩潰後中國社會如何過渡到穩定民主秩序的現實策略設計」。報告核心立場是:「美國與國際社會應採取有限介入、以協助為主,在本土主導、後中共過渡時期扮演協調與支持角色」的原則。挑戰與風險明確、政策建議務實,呼籲提前預備、綜整力量、協同執行。
(一)、戰略層面:軍事與安全穩定任務 ▪︎特種作戰部隊的過渡任務 歷經二戰史實的借鑑,報告指出,美軍特種作戰部隊(SOF)可在解體初期披掛「維安+關鍵設施保護+跨部族或地域橋接」角色,協助彌補暴力空缺和提供秩序重建支點。透過與本土派系合作,形成緩衝機制,避免權力真空造成全面內亂。 ▪︎生物安全與研發設施風險處理 生物研發機構、尤其存在解放軍背景或雙重用途可能的研究部門,解體後若無有效管理,極可能導致技術散失或意外補散。報告建議在過渡期內透過「奪控→封鎖→銷毀」手法,有策略地回收高風險設備與資料,並阻絕可能升級為全球風險的研發成果外流。 (二)、經濟與金融重建 ▪︎清理非法債務與推動私有化 隨著政權更迭,原本由中共體系所承擔或保障的債務應重新審視。建議明確否認非法或政治性債務,阻止跨國債務陷阱擴散,並同時推動原國企私有化方案,以創造市場化活力與吸引外資重構財政與企業秩序。 ▪︎中資資產的策略退出 報告強調,美國需同步審視自身境內中資企業與資本涉入度,針對關鍵科技、基建或通訊系統分段退出。透過推出退出方案與替代供應鏈計划,逐步減少對中資的依賴,並降低政權變局對美國經濟與政策安全的衝擊。
(三)、軍警體系去政治化與職能改革 解放軍、武警與民兵長期成為中共整體權力架構支柱,催生一致政治忠誠型指揮體系。報告主張在過渡期分層削編軍隊,進行政治中立化與專業化改革,轉向正規防務或災害救援導向的機制,避免地方武裝割據、為斷裂創造溫床。 (四)、情報體系剝離與檔案透明 中國特有的國家安全機制(如國安、祕密警察系統),在政權崩潰後容易分裂成小據點或成為地方勢力工具。報告援引東歐與拉丁美洲移轉經驗,建議公開調查、解散或國際監督、史料開放,建構過渡時期之信任基礎,免歷史重演政權報復與民間對峙。 (五)、民族政策與過渡治理 在人權與民族治理方面,報告指出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廣西等自治區域的少數族群勢力,在後政權時期可能陷入兩難:一面有可能引發群體暴力與清算;另一面亦需透過國際協助建立基於共生與尊重的治理框架。建立「最低限度強制力+最大容忍度」的過渡模式,是避免分裂與大規模衝突的重要課題。 (六)、轉型正義與和解機制 為避免仇恨循環或報復暴力,報告建議設立「國家級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依制度設計進行公開調查、真相重建與寬容框架,例如調查中共政策的迫害性質、法治破壞與歷史錯置,配套赦免或補償機制,協助社會在心態與制度上完成過渡,恢復公義共識。 (七)、制憲過渡與民主制度建構 最終,報告提出召開制憲會議,作為政治新秩序建立的核心機制。 制憲過程應包含以下議題:
▪︎疆域與行政區劃重構:是否維持統一的「中國」,或分權為數個自治體或聯邦體制?
▪︎對臺關係新定位:以民主制度接軌臺灣民主成果,並於憲政框架中重新定位兩岸關係。
▪︎國號與國家認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轉向新的國名與國家敘事,如「中華聯邦」或「中國共和國」等。
▪︎權力分立、言論自由、司法獨立為憲政民主核心保障機制。報告指出,制憲不僅是法律工程,更是國家認同與社會正當性重建的關鍵。 結語:三階段過渡策略的綜合設計 這份報告以「穩態化→制度化→正當化」為過渡三階段: 穩態化:立即處理治安、生物安全、資產控制等「止血、防崩潰」策略。 制度化:重建金融體系、軍警系統改造、司法與情報體系制度化。 正當化:透過轉型正義與制憲過程,協助新的民主秩序取得歷史認可與人民信任。 在這整體脈絡中,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扮演的,是有限介入、戰略協調與制度支持的角色;真正治理主導權應回到中國社會與本地政治力量,以確保自主性與合法性。
■後註:以上資料得之Grok、ChatGPT及數種語言模型、學術資料索引,並由筆者加以整理,力求眉目清晰,使一般讀者也能閱讀。由此掌握美國對即將崩潰的中共政權,預作了什麼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