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真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書摘

《真確》是作者為對抗世界的無知所寫的一本書,這樣說或許有點自視甚高,但作者以自己觀察到的經驗和數據來論述:大眾對某些事實的認知有極大的錯誤。書籍內容提及作者分類出的十大直覺偏誤,每個篇章皆有提及這種直覺偏誤產生的原因、為了對世界有正確的認知,應該有怎樣的「求真習慣」,並以圖表解釋現在「實際」的情況是如何。

我要分享的是收穫最多的第三個篇章「直線型直覺偏誤」,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會說直線型直覺偏誤哪裡不對、這個偏誤會出現在什麼樣的情況中,一開始他先提出伊波拉的病例人數,這個疫情和先前的其他所有疫情都不同,人數是翻倍式的暴增,這讓他感到有些後悔,因為「直線型直覺偏誤」讓他以為人數只會慢慢增加。

接下來作者提到的是人口數的問題,這個篇章中有前言裡問的真確問題的五跟六,這裡我先給大家看第五個問題:

真確問題5

真確問題5

第五題是我少數答對的問題,我想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因為這個題目關係到現在很重要的議題:少子化。但其實不只是臺灣,發展程度高的國家幾乎都會有這個問題。作者在描述這些答錯的人會有的想法時,運用了兩張圖片來說明

直覺想像中的全球人口未來變化

直覺想像中的全球人口未來變化

請注意「直覺想像」這幾個字眼,這張圖表示沒有正確認知的人可能會有的「直覺」,有些人會覺得人口數是直線上升的,但聯合國的預測數據是另一種形狀:

全球人口數:聯合國的未來預測

全球人口數:聯合國的未來預測

從這張圖表中就可以看出,人數成長是會減緩的,而非直線上升。兒童人數的減緩,也顯示了生育率下降的問題。

有人對作者提出疑惑:

「非洲和拉美的人還是生很多小孩,而且教徒不肯避孕所以也生很多小孩」。

關於宗教和生子問題,在第七章有提到,以下是宗教、所得、生子數的泡泡圖:

所得愈高,小孩愈少

所得愈高,小孩愈少

從這張圖表可以看出,宗教和生子數沒有直接關連,因為每個宗教的生子數都差不多,反而是所得跟生子數較有相關(所得越高、生子數越少)。雖然「其他」宗教的泡泡最大,但這個項目的人口基數本來就比基督教或任何一個宗教還要多了。

在提出對生子數的正確認知後,作者提出一個觀點:

「脫貧越慢只會愈導致人口增加」

因為在窮的國家,父母沒有能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衛生,所以他們只能多生一些,期望多一點的孩子能活下來,並且幫忙他們的工作(例如農活、手工等)。

篇章的第二部分

在這部分中,作者會提供一些扭轉直覺偏誤的方法,也就是「求真習慣」。

為了扭轉直線型直覺偏誤,要記得「線有各種形狀」,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發展方向

另外還介紹了許多種類的圖表,例如S型、滑梯型、駝峰型、倍增型等,這裡就不一一貼上來了。


心得

這本書真的讓我認識到許多其他書讀不到的東西,也讓我意識到對世界有正確的認知是大有幫助的,比如平常看新聞時,也許會看到有人聚眾鬥毆、飛機失事之類的,雖然看起來令人害怕,但那些終究是少數,可能多少有點僥倖心理,不過如果一直對社會新聞有負面的印象、過度恐懼的話,反而沒辦法好好生活,我覺得不管是對誰來說,大家都應該是專心在自己喜愛的事物上,也許是工作、興趣或是課業,只要能過得開心,其實也沒必要一直去關心那些負面的東西。

我之前也一直很擔心少子化的問題,缺工、老人跟小孩無法得到妥善照顧之類的,但是仔細想想,就算我多生一兩個小孩,社會整體的生育率還是不會多多少,所以還是遵照自己的意願就好了。

雖然前面這樣說,但還是要講清楚,這本書是在說「不要對世界抱有過度負面的印象」,並不是說社會已經改善到所有人都不偷不搶了,所以還是要自己取捨,至於如何做這件事,就是要「對世界有正確的認知」。因此這件事是重要的。

求真習慣的部分,雖然讀過一遍,但有時還是會忘記,所以這本書其實蠻適合複習的(?),有些書過幾年再讀一次,也是別有風味。

整體來說我是非常推薦大家都讀讀看這本書,能得到許多有用的知識,同時也能激發思考,不管是社會問題、偏誤的根源等。


後記

引用書籍的內容,使用「引言」的效果不知道好不好,各位看官覺得呢?

另外我想說的是,Hyread的圖書館功能真的是還不錯,雖然之前覺得他介面、排版設計得很爛,但這次使用的圖片竟然都是全彩的(因為我當初買紙本書都是黑白,只能看顏色的深淺來辨認圖表,有點吃力),讓我覺得電子書版也有再讀一次的價值了。
這邊想再附加解釋一下Hyread排版設計的部分,不是他設計的不好看,就是有些書如果標題是黑色的,使用深色模式的話,字體依然是黑色的,之前雖然有去客服投訴過,但剛才看還是一樣...不過把所有標題都重改一遍,應該也是需要一點功夫?所以各位如果想使用的話,建議全程使用淺色模式。(要被閃瞎啦!)


參考資料

漢斯.羅斯林, 奧拉.羅斯林, 安娜.羅朗德·《真確》·先覺出版·2018

圖片來自Hyread電子書截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芙拉朵的興趣廚房
25會員
13內容數
總之就是大雜燴啦!
2023/07/31
續上一篇,這次分享的是隋-唐-宋-元-明-清-民國。
Thumbnail
2023/07/31
續上一篇,這次分享的是隋-唐-宋-元-明-清-民國。
Thumbnail
2023/06/29
讀了兩本跟世界史有關的書,但總覺得要把他們的內容整理出來才會記得比較久,於是就開始做了這些筆記。
Thumbnail
2023/06/29
讀了兩本跟世界史有關的書,但總覺得要把他們的內容整理出來才會記得比較久,於是就開始做了這些筆記。
Thumbnail
2023/06/13
短評《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以及閱讀時的感受
Thumbnail
2023/06/13
短評《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以及閱讀時的感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輸出對於改變真實世界的重要性,作者著重於生活中的實踐,以及腦科學的概念,並鼓勵讀者擁有輸出的勇氣。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輸出對於改變真實世界的重要性,作者著重於生活中的實踐,以及腦科學的概念,並鼓勵讀者擁有輸出的勇氣。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Thumbnail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Thumbnail
《逆思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主要探討如何成為一名思考的科學家,透過重新思考、提醒自己認知的盲點,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逆思維》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主要探討如何成為一名思考的科學家,透過重新思考、提醒自己認知的盲點,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來解決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從佈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傳教模式、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并且打贏這個案子的檢察官模式、爭取游説選民的認同,尋求贏得觀衆支持的政治人物模式,轉換到擁有科學思維的科學家。
Thumbnail
從佈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理想的傳教模式、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并且打贏這個案子的檢察官模式、爭取游説選民的認同,尋求贏得觀衆支持的政治人物模式,轉換到擁有科學思維的科學家。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