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五晚上,忽然有感而發,聊點工作心得吧!
軟體的世界總在變化,語言在變、框架在變,甚至連「工程師」這個角色本身也在變。
對我來說,工程師還算是一份不錯的工作,而這份工作帶來的快樂,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是從無到有,把腦中的想法實作出來的那一刻。那種成就感,就像在虛空中點燃了一盞燈。
第二,是被同事肯定的喜悅。有人肯定你的用心及努力,會讓你覺得自己不是孤軍奮戰。
第三,是被很多使用者肯定的滿足感。當你的系統真正解決了別人的問題,那種正向回饋會讓人充滿動力。
有趣的是,工作型態的變化也可以分成三階段(這段時間經過了八年):
🌟 石器時代
工作初期,開源專案並不盛行,工作內容多半是針對公司需求進行客製化開發,設計系統化或自動化的解決方案。有時遇到新需求,還得臨時加強不同語言的技能,舉凡C++、Python、jQuery、Delphi、C#、Golang、QT……全都得摸一遍。

🌟 框架 & 開源時代
後來,開始流行重用別人造好的輪子(框架),像是 Django、Angular、Vue.js、TypeScript 等。再過一陣子,直接引入完整的開源軟體到公司成為趨勢,系統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開源時代大家都說不要重複造輪子
🌟 AI 時代
直到 GenAI(生成式 AI) 的出現,加上開源的普及,工作型態又迎來巨變。以前會花大量時間編寫商業邏輯,現在很多邏輯實作都能交給 AI 來優化;反而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學習不同工具、串聯不同系統,使系統之間能夠協同運作。

手作程式快比日本壓縮機還稀少
經歷這麼多變化,我問自己,工作還會快樂嗎?
幸運的是,快樂依然存在,如前文所述,學習新東西的帶來興奮感、實作系統的成就感、受到同事及使用者肯定的成就感,仍然是目前工作上重要的動力來源。
哭笑不得的是,以前會花很多時間,狂用google、想方設法的實現商業邏輯。現在反而常常變成「CLI + YAML 工程師」,花大量時間下指令、寫設定檔,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設定檔工程師 😅。
悲傷的是,以前苦練多年的技能,現在有了 GenAI,即使是經驗不足的工程師,也能透過 AI 快速上手,甚至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進行 vibe coding。對資深技術職來說,資訊落差的優勢被壓縮了。
另一方面,主管認為「有 AI 幫忙」後,以前需要一週才能完成的功能,現在可能一天就能交付,這也間接壓縮了專案的時間緩衝。
📌 結語
不知道工程師的時代紅利還能夠維持多久,也或許在未來,作為一名知足常樂的工程師,我還是很珍惜有這份工作的😅。
或許未來的工程師,不是用程式碼堆砌價值,而是用工具、AI 與創意,去串起更大的可能性。
------------------------------------------------------------------------
✨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繼續閱讀其他【AI 系列免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