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均衡的謊言:當教育抹去了興趣與個性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偏離的。或許是在國中,當我問導師:「為什麼每一科都要學好?為什麼要學這麼多科?」導師回答:「因為人要五育均衡。」當時的我深信不疑。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句話,影響了我後來的思維與選擇,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意識到,那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誤導。

為什麼要五育均衡?

我永遠記得國中時候,我問導師,為什麼每一科都要很好/為什麼要學這麼多科?

當時導師跟我說,因為人要五育均衡。

這個訊息之後幾乎是誤了我半生,並非在責怪導師,而是那之後到學測後,我都做出了非正確的決定,因為思維會影響決策進而決定結果。

後來我才發現,真正五育均衡的人生是非常無趣的,因為甚麼都能達到考試的標準的人真的有自己的興趣跟個性嗎?

五育均衡的「陷阱」

我並不是一個樣樣在行的人,非常的偏科,好的科目可以拿得跟班上前三名一樣高,但是差的科目就是班上的倒數。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現五育均衡的騙局的呢?

當我在新聞看到跟我差不多總級分的人能夠上台大的時候,我就覺得好像甚麼不對了--是我的思維模式錯了。

一心要拿全科滿級的人,不會有心思多著墨於單科或是單項興趣(當然有的天賦異稟的人另外),因此當這樣的人面臨到畢業要出社會時,不是選擇依照科系本身的既有出路去走就是考公務員。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啊。

誰來決定的美好人生?

一直以來都是照著社會、父母的意思,大家都告訴你好好讀書就會有好工作,就會有美好未來。

但是甚麼才是真正的美好呢?

對於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我們的時間有限,資源有限,家庭資源沒有多到可以讓我們科科請專業家教來加速學習吸收速度,而我們的童年又被考試學習填充了,我們哪有時間去想自己喜歡甚麼,想要甚麼,要成為甚麼。

也許台灣教育的目的是要產出更多的普通人,更多五育均衡、沒有個人興趣、專長的工具人。

教育本是要啟迪民智的,但是一旦人被教導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不好控管了阿,這樣要怎麼繼續勞役民眾,讓人民當奴隸為農場主工作呢?

缺點並不可怕

為什麼突然會想到這個呢?我最近在兩本書上都看到了類似的概念,上面說一個耀眼的人,並不是毫無缺點,而是他的優點遠遠超越了他的缺點,以至於人們不會去注意到他的缺點。

雖然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歡類似心靈雞湯的文章,但有時候又在想,如果我更早的知道這些,是不是我的人生軌跡會遠遠與現在不同,或者遠遠不用兜這麼多圈子呢?

如果我不自卑於不好的地方,不去花時間金錢惡補那些我根本學也學不會的數學,而是更多時間去探索自己喜歡的科目,是不是一切都會截然不同?

即便沒有截然不同,是不是至少當下我會快樂?

我們很容易用美好未來四個字去壓榨當下的自己,殊不知現在的自己就是過去所嚮往的美好未來阿。

如果我們當下都已經不快樂了,未來真的會快樂嗎?為甚麼要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快樂未來,犧牲掉現在唾手可得的當下?

我終於明白了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不夠均衡」,而是我們被迫相信「均衡才是唯一的正確」。

可是人生不是考卷,每一題都要拿分才算合格;人生更像是一道選擇題,你只能把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最在意的地方。

如果當時的我不把力氣浪費在那些無論怎麼努力也拉不起來的科目,而是勇敢承認「我就是偏科」,並且把資源投注在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也許結果不同,也許未來的樣子更清晰。

即便沒有改變結局,至少我在過程中會快樂,而不是總在等待一個虛無的「美好未來」。

因為所謂的未來,其實就是無數個當下堆疊而成的。

如果我們此刻不快樂,怎麼能奢望未來會快樂? 與其追求一個標準化、均衡化的「模範人生」,不如選擇一個真實、熱愛的自己。

只有當下的偏愛,才能成就未來的燦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有一隻路
0會員
6內容數
這裡充滿人生體驗和心理學
我有一隻路的其他內容
2024/08/01
我原本以為我是天選之人,平安度過了世界災難那幾年,沒想到在最近的大流行還是中標了,因為前幾年風聲很緊,臺灣人都口罩戴緊緊,連帶著流感和感冒都下降了不少,只是現在大家報復性放風後就開始補償性流行了流感和武漢肺炎。
2024/08/01
我原本以為我是天選之人,平安度過了世界災難那幾年,沒想到在最近的大流行還是中標了,因為前幾年風聲很緊,臺灣人都口罩戴緊緊,連帶著流感和感冒都下降了不少,只是現在大家報復性放風後就開始補償性流行了流感和武漢肺炎。
2024/03/26
這是一部詳細描述在離異家庭中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的電影,也是描述自殺者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不是沒有求救,而是求救的訊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2024/03/26
這是一部詳細描述在離異家庭中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的電影,也是描述自殺者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不是沒有求救,而是求救的訊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2024/02/26
大家都多久掃一次家中廁所呢?廁所是一天要去七次的地方,如果沒有一個乾淨的環境,心情和健康都會受影響。加上廁所如果沒有良好通風的話,臭絕對是可想而知的。 本篇文章帶你來一一審視家中衛浴環境該怎麼清潔與整理!
Thumbnail
2024/02/26
大家都多久掃一次家中廁所呢?廁所是一天要去七次的地方,如果沒有一個乾淨的環境,心情和健康都會受影響。加上廁所如果沒有良好通風的話,臭絕對是可想而知的。 本篇文章帶你來一一審視家中衛浴環境該怎麼清潔與整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所以其實過就好的終極問答是長這樣:那麼要換成什麼東西,你願意積極生活。
Thumbnail
所以其實過就好的終極問答是長這樣:那麼要換成什麼東西,你願意積極生活。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傳統教育體系過於強調分數和學歷,缺乏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使大學生普遍對未來感到迷惘。 想跳脫迷惘,應尊重生命軌跡差異,培養多元學習習慣,才能在變遷快速的社會中找到定位。
Thumbnail
不是不能講究有用,而是什麼東西都準備好給人拿去用,你要服務自己什麼。
Thumbnail
不是不能講究有用,而是什麼東西都準備好給人拿去用,你要服務自己什麼。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Thumbnail
前言 我們常說,要改善社會的各種亂象,必須從「教育」著手,但再細問,如何著手?卻沒有人答得出來。提供更多的教育經費、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是改善教育嗎?到底如何透過教育改變一個人?而這改變又如何是向善的改變而非向惡的改變?將很多的問題都歸結到教育,但是教育真的有這麼「神」嗎?還是,背後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