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偏離的。或許是在國中,當我問導師:「為什麼每一科都要學好?為什麼要學這麼多科?」導師回答:「因為人要五育均衡。」當時的我深信不疑。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句話,影響了我後來的思維與選擇,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意識到,那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誤導。
為什麼要五育均衡?
我永遠記得國中時候,我問導師,為什麼每一科都要很好/為什麼要學這麼多科?
當時導師跟我說,因為人要五育均衡。
這個訊息之後幾乎是誤了我半生,並非在責怪導師,而是那之後到學測後,我都做出了非正確的決定,因為思維會影響決策進而決定結果。
後來我才發現,真正五育均衡的人生是非常無趣的,因為甚麼都能達到考試的標準的人真的有自己的興趣跟個性嗎?
五育均衡的「陷阱」
我並不是一個樣樣在行的人,非常的偏科,好的科目可以拿得跟班上前三名一樣高,但是差的科目就是班上的倒數。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現五育均衡的騙局的呢?
當我在新聞看到跟我差不多總級分的人能夠上台大的時候,我就覺得好像甚麼不對了--是我的思維模式錯了。
一心要拿全科滿級的人,不會有心思多著墨於單科或是單項興趣(當然有的天賦異稟的人另外),因此當這樣的人面臨到畢業要出社會時,不是選擇依照科系本身的既有出路去走就是考公務員。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啊。
誰來決定的美好人生?
一直以來都是照著社會、父母的意思,大家都告訴你好好讀書就會有好工作,就會有美好未來。
但是甚麼才是真正的美好呢?
對於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我們的時間有限,資源有限,家庭資源沒有多到可以讓我們科科請專業家教來加速學習吸收速度,而我們的童年又被考試學習填充了,我們哪有時間去想自己喜歡甚麼,想要甚麼,要成為甚麼。
也許台灣教育的目的是要產出更多的普通人,更多五育均衡、沒有個人興趣、專長的工具人。
教育本是要啟迪民智的,但是一旦人被教導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不好控管了阿,這樣要怎麼繼續勞役民眾,讓人民當奴隸為農場主工作呢?
缺點並不可怕
為什麼突然會想到這個呢?我最近在兩本書上都看到了類似的概念,上面說一個耀眼的人,並不是毫無缺點,而是他的優點遠遠超越了他的缺點,以至於人們不會去注意到他的缺點。
雖然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歡類似心靈雞湯的文章,但有時候又在想,如果我更早的知道這些,是不是我的人生軌跡會遠遠與現在不同,或者遠遠不用兜這麼多圈子呢?
如果我不自卑於不好的地方,不去花時間金錢惡補那些我根本學也學不會的數學,而是更多時間去探索自己喜歡的科目,是不是一切都會截然不同?
即便沒有截然不同,是不是至少當下我會快樂?
我們很容易用美好未來四個字去壓榨當下的自己,殊不知現在的自己就是過去所嚮往的美好未來阿。
如果我們當下都已經不快樂了,未來真的會快樂嗎?為甚麼要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快樂未來,犧牲掉現在唾手可得的當下?
我終於明白了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不夠均衡」,而是我們被迫相信「均衡才是唯一的正確」。
可是人生不是考卷,每一題都要拿分才算合格;人生更像是一道選擇題,你只能把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在最在意的地方。
如果當時的我不把力氣浪費在那些無論怎麼努力也拉不起來的科目,而是勇敢承認「我就是偏科」,並且把資源投注在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也許結果不同,也許未來的樣子更清晰。
即便沒有改變結局,至少我在過程中會快樂,而不是總在等待一個虛無的「美好未來」。
因為所謂的未來,其實就是無數個當下堆疊而成的。
如果我們此刻不快樂,怎麼能奢望未來會快樂? 與其追求一個標準化、均衡化的「模範人生」,不如選擇一個真實、熱愛的自己。
只有當下的偏愛,才能成就未來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