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房 您好:
我在城市工作幾年了,雖然節奏快、壓力大,但我覺得這裡機會多,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家人卻一直希望我回家鄉,他們覺得那裡生活穩定、離父母近,也方便將來照顧。
我理解他們的好意,但我怕回去後,會失去在城市累積的人脈與機會。
我該聽家人的話回去,還是繼續留在城市呢?
——在選擇之間的我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這是很多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面臨的掙扎——「留」與「回」,不只是地點的選擇,更是價值排序的對比。
我想到三位人物,他們做出了三條不同的路徑:有的人選擇回去,找到心安;有的人留在城市,實現抱負;有的人在兩邊之間搭起橋樑。
1️⃣ 陶淵明——返鄉型
陶淵明年輕時曾在官場任職,但他厭倦了爾虞我詐,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最終,他辭官回到家鄉,耕讀自足。
他並非沒有能力在城市中生存,而是選擇了以內心安定為優先。
對他來說,家鄉不只是地理位置,更是心靈的原點。
他提醒我們:如果家鄉能提供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品質,那麼「回去」並不代表放棄,而是回歸。
2️⃣ 福澤諭吉——堅守型
福澤諭吉出身大阪封建藩士家庭,父親早逝後,他本有機會回到藩地謀取安穩職位,但他拒絕了。
他選擇留在東京(江戶),並出國學習西方知識,回國後創辦慶應義塾,推動近代教育。
他認為只有在城市這個思想交匯之地,他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他提醒我們:有時候,留在資源與交流更集中的地方,是為了成就更長遠的理想。
3️⃣ 瑪麗·居禮——折衷型
瑪麗·居禮在巴黎完成學業並展開放射性研究,她深知巴黎有更多科研資源與合作機會。
但她也沒有切斷與波蘭的連結:她資助家鄉的教育機構,並推動華沙的科學發展。
她既在城市成就自己的事業,也在遠方回饋家鄉。
她提醒我們:若無法兩全其美,就用行動創造「兩全其美」。
親愛的你,
沒有哪一條路是唯一正確的。
重要的是,你的選擇能否兼顧你想要的人生方向,並讓你在若干年後,依然對這個決定感到安心與無悔。
回家,可能是回到根;留下,可能是為了開枝散葉;折衷,則是用行動讓兩邊同時生長。
你呢?
在你的心裡,什麼才是此刻最重要的排序?
企鵝不捨小書房敬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