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信主題:升遷多年無望,要轉職還是繼續等待機會?
📨 讀者來信小書房您好:
我在同一家公司待了十年,工作上算是認真負責,也不太出錯,但就是一直原地踏步。
每次有晉升機會都擦肩而過,後來進來的新人也慢慢升上去了。
我不是沒想過轉職,但又怕到了新地方從零開始更辛苦;留下又覺得看不到未來。
每天醒來都在問自己:「我該繼續撐,還是該走?」
——一位卡在原地的上班族
🐧 小書房回信
親愛的你:
你好。謝謝你把這樣的掙扎說出口。
你的問題,其實不只是「要不要離職」,更深的是一種——「我還能相信自己會更好嗎?」
今天我想分享三個人的故事。他們都曾經「被晾在一旁」,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被遺忘的人選。
但他們的選擇不同,也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突破點。
1️⃣ 第一位,是包拯。
你可能熟悉他的清廉與剛正,但很少人知道——他其實40歲才開始真正發光。
早年考中進士後,他長期被調派到地方,默默處理文書、治理基層,一點也不像後來那個「鐵面無私的包青天」。
但他沒有灰心。他深知:時勢未到,我先把自己磨好。
後來,他因一場水災奏章被皇帝看見,被召回京師,才一路走入核心。
而他多年來積累的治理經驗、民情理解與文筆清晰,也正是他一上任就能發揮的原因。
他教我們:
「等待不是浪費,而是讓自己成為『時機來時最合適的人』。」
他不是坐著等升遷,而是靜靜準備好,一旦輪到他,就能撐起整個局。
2️⃣ 第二位,是約瑟夫・康拉德。
他原本是一位英國商船船長,在海上漂了二十年,直到快四十歲才突然下定決心轉換跑道——他開始寫小說,而且是用第三語言英語。
最初沒有人看好他。他不在文學圈,沒學院背景,也不年輕。但他選擇相信:
「我的人生,也許剛好適合寫下一些別人寫不出的故事。」
他最知名的作品是《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源自他在非洲剛果航行的真實經歷,描述一個人深入殖民叢林後,逐漸面對人性陰影的歷程。
這部作品後來影響了無數作家與導演,也啟發了電影《現代啟示錄》。但在剛起步時,他什麼也不是——只是個選擇重新開始的人。
他教我們:
「若這條路走不下去,不代表你沒有路,只是該換條方向出發了。」
他的寫作,不是因為他沒有退路,而是他終於選擇一條能讓他不再壓抑的出口。
3️⃣ 第三位,是張愛玲。
她年輕時文學風格與主流不合,投稿被退、想出版也難。
她知道自己不擅交際,也沒背景靠山——但她沒有等。
她自己編排集子、自印書、自我經營。甚至一句話成了她的經典信條:
「出名要趁早。」
但那不是浮誇的野心,而是她對「等待制度賞識」的冷靜認知。
她選擇用創作逼自己走出影子,也用文字讓自己站在舞台上。
她教我們:
「不必等人給你舞台,你可以自己把燈開起來。」
她沒有等輪到,而是讓人無法忽視她的存在。
親愛的你,
如果你現在卡在原地,那不代表你沒用,而是你還在選擇「你要用哪一種方式出發」。
你可以像包拯,先把自己裝備好,靜靜等待風向;
可以像康拉德,中年轉身,寫下全新的篇章;
也可以像張愛玲,不靠誰的安排,照自己的方式發光。
沒有哪一種比較高尚,只有哪一種比較適合你現在的腳步。
期待你寫下屬於你的下一章。
企鵝不捨小書房 敬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