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吃佛》BarbaraDemick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就這樣斷斷續續花了兩三個禮拜才把《吃佛》讀完,以往這樣的閱讀方式總是要先複習前驗才能逐漸進入狀況,在這本書,不管我從什麼地方讀起,卻沒有這樣的問題。不論是這本或是探討北韓的《我們最幸福》,Barbara的文筆就宛如一顆明晰的鏡頭,沒有矯情的情緒參雜其中,以報導文學來說,做足了本分是提供我一個輕易進入西藏獨立這巨大議題的便利途徑。


 

本作的主軸從阿壩(Ngaba)這個在無法精準翻譯地名的城市,開始延伸西藏從何而生,又正面臨怎樣的慢性消亡。當中提及諸多生長於此的人民,他們身份有公主、有護衛王族的軍人後代、有對藏族文化不感興趣的少女、有只想生存而加入中國表藝團體的青年⋯⋯他們共同經歷過自身文化、歷史被軍事性有機化地抹除,逐漸失去自己的語言、禁止推崇精神領袖、限制取得對應於漢人的生活資源。那多是憤慨,內心懷著反抗的炎火,為遵循達賴喇嘛的非暴力精神,火轉嫁到了自身。

 

比較深刻的部分是,有一章節描寫了之所以選擇自焚,那是為了對抗中國刻意營造的歡樂大場面。政府可以鋪張舉辦一場又一場虛假的宴會,用舞蹈與音樂掩蓋五光十色照不到的不公義,欺騙外人、虛晃年輕或在政治態度上避而不談的藏人或許有用,但是自焚的肉身無預警出現在日常街道時,圍觀的群眾、被偷攝的影片散播網上時,那些虛構就會不攻自破。但是Barbara也在引用其他資料時談到,自焚帶來的隱憂包含了眾自殺方式中最有優越感。火會讓一切看起來很可怕。(p.282)我總會在想像的過程將火吻自身的畫面與獵奇畫上等號,畢竟那樣的罕見同時也是視覺上的強大刺激,也得因此才能與西藏議題強力結連。

 

正因為Barbara書寫的對象是整個居住在阿壩的人,自然也有不想要反抗、選擇低調,或者理所當然接受去藏化教育的民眾。當中的青少女德欽就對藏族、獨立這些議題不感興趣。她樂於接受漢人的教育,看歌頌中國的電影,自願放棄學習母語。德欽的作為其實並不可惡,那既視感就很像現在的台灣社會試著讓更多人意識到使用台語(我的母語)人口正在銳減,可是就連我也對學習台語感到很無力,那並非出自我不愛我的家鄉,或是我的文化。同時間,最近正在錄製必須使用台語對談的podcast時,覺得將腦袋所想用很笨拙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好像重新在摸索自己是誰的這段過程十分未知。無法一概而論那是愚笨,或是很有趣的過程。只覺得自己正在重建與這片土地過去的連結,它必須投入遠比政策規劃高談闊論的理念中數不盡的努力,才能夠真正累積點什麼東西出來。而那,比起西藏的情況,起碼我是身處在相對和平許多的環境中。

 

我在讀的時候,所產生一些更個人的感受是關乎達賴喇嘛的部分:

對於達賴喇嘛,更早的記憶是建立於母親對他的崇敬。那時對他的印象皆源自家裡堆積的書中,任何談及達賴喇嘛是多麼偉大的精神領導。之後,關於他的既定印象我也僅止於此。正如文章前述所言,如果沒有《吃佛》我確實沒有機會去縱覽整個西藏的發展概況,以及之於藏人達賴喇嘛是多麼重要的存在。達賴喇嘛肯定中國的進步,但他亦相信藏人不需要會了謀取進步而犧牲宗教及個人意識。即便至於馬斯洛的需求序位之前,一但人有選擇的情況下,中共一如往常小瞧了他們想要克破的民族從來都不是那麼好操控(這句話是我說的)。

 

經由《吃佛》說明我因而去翻閱達賴喇嘛的自傳《我的土地,我的人民》,當中提到,西藏的教政和一特質以及業果法則的概念,近乎融入了藏人的人生價值觀中。他們相信就算這世過得貧困,都可以因為努力以及行善在來世時獲得善報;即便貧困,也無需嫉妒是因為他們亦相信富裕者是因為上輩子努力行善,理所當然在這輩子獲得福報。整體來說,「善行」是維持整個價值觀運作的核心動力。故也可以說明為什麼達賴喇嘛從頭到尾主張非暴力理念,促使抗議藏人選擇以自焚向世間宣告。我想,那是不是也可以說因為無法再對這些人行善,必然必須以能幫助自身群體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去讓世界看到西藏的呼喊,也是一種鞏固藏人民族性的表徵。

 

藏人因為沒有明確的戶口制,自然也沒有戶長制,女性也可以一妻多夫。另一個讀起來很舒適的部分是,Barbara也寫了諸多身份的藏族女性,他們當中有末代公主,瘸腳但是可以持家的單親媽媽,獨立扶養姪女的女性。這些面向可能不是特意,閱讀時我也沒特別留意,是直到在回想並書寫時,我才發現書中的這個面向亦是我閱讀過程非常享受的部分。

 

對於本作的情感無論怎麼咀嚼,我認為還是那句:不管我從什麼時候接續著讀,一直到我讀到最後一個字,《吃佛》的精彩程度真的不在話下。有受訪者最後為了西藏必須和家庭長時間分離,也有受訪者的至親在暴動事件中中彈身亡,他們都是某種形式下平行宇宙的我們,面對著一樣的威脅,真的不用以爲那是報導、是很遙不可及的事。開這個閱讀帳號的意義就是存在於此,作為平台我只不過是想把我很介意的議題推廣出去。我當然不是專家,作為平凡讀者如果能做到一點口耳相傳,讓更多人知道有這麼一本值得你花時間讀的書,那南聲存在就非常值得。

 

好久沒遇到那種不管是誰都想推薦的書了,真的好喜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7會員
187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8/01
如果有點小說荒的話,這裡推薦一本讀完我意外並未失望的推理小說給你。 它書名很是吸引人,名為《自己的命案自己破》。 開頭發生在1965英國的肯特郡,由法蘭西絲為首的三個少女(艾蜜莉、蘿絲)參加地方市集,過程玩得不宜樂乎,直至法蘭西絲從占卜師那裡獲得足以影響她後半餘生的預言。
Thumbnail
2025/08/01
如果有點小說荒的話,這裡推薦一本讀完我意外並未失望的推理小說給你。 它書名很是吸引人,名為《自己的命案自己破》。 開頭發生在1965英國的肯特郡,由法蘭西絲為首的三個少女(艾蜜莉、蘿絲)參加地方市集,過程玩得不宜樂乎,直至法蘭西絲從占卜師那裡獲得足以影響她後半餘生的預言。
Thumbnail
2025/07/25
根據阿潑的推薦文指出,《紐約客》曾在1946年時特別停止所有專欄,獨家留給記者John Hersey連載他親自抵達廣島後,見證原爆後面目瘡痍的慘樣,並在後來編成《廣島》出版。
Thumbnail
2025/07/25
根據阿潑的推薦文指出,《紐約客》曾在1946年時特別停止所有專欄,獨家留給記者John Hersey連載他親自抵達廣島後,見證原爆後面目瘡痍的慘樣,並在後來編成《廣島》出版。
Thumbnail
2025/07/09
也許是想著人死後可以靠某些憑依召喚生前相處的種種記憶,《沒有媽媽的超市》的作者Michelle藉由製作母親家鄉的韓國料理感受母親的成長經歷,從非當事人的管道理解母親,彷彿這麼做可以緩和失去母親的痛苦。   面對這種悼念親人的作品我總會感到苦手,一方面是我的情感氾濫,尤其是面對死亡,總是會無來
Thumbnail
2025/07/09
也許是想著人死後可以靠某些憑依召喚生前相處的種種記憶,《沒有媽媽的超市》的作者Michelle藉由製作母親家鄉的韓國料理感受母親的成長經歷,從非當事人的管道理解母親,彷彿這麼做可以緩和失去母親的痛苦。   面對這種悼念親人的作品我總會感到苦手,一方面是我的情感氾濫,尤其是面對死亡,總是會無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本頁頁重點,我讀很久,絕對值得買回來細細研究。
Thumbnail
這本頁頁重點,我讀很久,絕對值得買回來細細研究。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不要再慢慢讀了,快快地多讀幾遍。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喜歡歡慢慢「研讀」一本書,不懂的地方停下來反覆思考,從頭到尾讀完,感覺自己好像懂了,滿足又踏實。 可是闔上書要說讀了什麼,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這是一本把人從幻想拉回來的工具書,停止沉浸在慢讀的自我滿足感,改採高速、大量重複的閱讀法吧,這個方法
Thumbnail
三本近期讀完的推理小說,因為不想要暴雷,能紀錄的心得就比較簡短,索性集結成一篇,按照個人喜愛程度由高到低依序分享。
Thumbnail
三本近期讀完的推理小說,因為不想要暴雷,能紀錄的心得就比較簡短,索性集結成一篇,按照個人喜愛程度由高到低依序分享。
Thumbnail
因為有身邊的朋友覺得閱讀很難,打開書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開始昏昏欲睡。於是,研究了一下如何達成閱讀入門,跟網友討論一下,歸結了這篇心得文章,跟大家分享。 第一步、如何開始閱讀?
Thumbnail
因為有身邊的朋友覺得閱讀很難,打開書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開始昏昏欲睡。於是,研究了一下如何達成閱讀入門,跟網友討論一下,歸結了這篇心得文章,跟大家分享。 第一步、如何開始閱讀?
Thumbnail
時隔快半年,我終於把這本帶回家了。回想前陣子在書店瀏覽內容,發現竟然和之前翻閱的感受大不相同,好神奇,這也更讓我堅信一行禪師的這套書肯定在未來的生命中,會在不同時期與狀態下給予我不一樣的體悟。(要趕快收好收滿了) 
Thumbnail
時隔快半年,我終於把這本帶回家了。回想前陣子在書店瀏覽內容,發現竟然和之前翻閱的感受大不相同,好神奇,這也更讓我堅信一行禪師的這套書肯定在未來的生命中,會在不同時期與狀態下給予我不一樣的體悟。(要趕快收好收滿了)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我經常會覺得迷惑,雖然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籍作品,但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好像沒多少內容能記得住、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也未必能夠說得出什麼。這或許是我太健忘,或是我未能明白書中所說的內容?因此我抱著以上的疑問翻閱本書,試圖了解別人是如何讀懂書文內容和記得住,進而能通過讀書來獲取智慧,幫助自己成長。
Thumbnail
要把「認識」化為「行動」,還有好大一段路要走。閱讀與實踐,著實沒有想像中來得輕鬆、簡單。
Thumbnail
要把「認識」化為「行動」,還有好大一段路要走。閱讀與實踐,著實沒有想像中來得輕鬆、簡單。
Thumbnail
看完《師父》了,從二月十號(大年初一)開始看,放完年假之後只能改成陸續看,我記得我在第一天就已經看完了三分之一,真的非常的好看,可能是因為貼近自己的現況、內容又輕鬆易懂,舉了大量例子做說明,不只好啃也好消化,更能在大腦資料庫裡激發出大量火花!
Thumbnail
看完《師父》了,從二月十號(大年初一)開始看,放完年假之後只能改成陸續看,我記得我在第一天就已經看完了三分之一,真的非常的好看,可能是因為貼近自己的現況、內容又輕鬆易懂,舉了大量例子做說明,不只好啃也好消化,更能在大腦資料庫裡激發出大量火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