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成式AI遇上跨學科理論整合——以羅森與組織生態學的對話為例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學術研究者時常在尋找那一絲絲能夠串聯不同思想體系的線索,在看似迥異的理論之間建立橋樑。然而,真正的跨學科洞察往往難以捉摸,它需要深厚的知識積累,也需要一點點——有時是很多的——創造性火花。這兩天,我快速經歷一次跨領域學術探索過程,我想讓研究者、商管界人士,以及正在尋求未來方向的DBA學生們看到生成式AI如何不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能成為啟發深度思考、催化理論創新的認知夥伴。

22分鐘的啟發

一切始於昨天(8月23日)曲祉寧教授對謝爾文·羅森(Sherwin Rosen)經典的「特徵價格函數」(Hedonic Price Function)的深入解讀。透過Google的NotebookLM工具,這份解讀被轉化為一段長達22分鐘的語音摘要。在聆聽這段AI生成的內容時,一個奇妙的連結在我腦海中浮現。

羅森的理論根植於個體經濟學,精確地解釋了產品價格如何由其內含特徵的市場價值所決定。他描繪了一個連續的「特徵空間」(Characteristic Space),市場參與者在其中進行理性的優化選擇。

與此同時,我想到了過往我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研究的「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al Ecology),這是由組織社會學家漢南與弗利曼(Hannan & Freeman)在1970年代發展出來的宏大理論體系。他們從宏觀視角出發,將市場視為一個「資源空間」或「利基空間」(Niche Space),組織在其中經歷著環境的選擇與淘汰,強調結構慣性而非靈活適應。

表面上看,一個是經濟學的均衡論,一個是社會學的演化論,它們的研究問題和基本假設南轅北轍。然而,當我專注於它們對「市場空間」的詮釋時,我感覺到兩者之間微妙而深刻的相似之處:它們都在試圖解釋市場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都在描繪行動者如何在一個多維度的空間中定位和競爭。

那一刻,我意識到,羅森的特徵空間與漢南/弗利曼的利基空間,或許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這個初始想法很粗糙,但我想看看他們對話的可能性!

AI作為對話夥伴

傳統的研究流程中,有了初步想法後,我們可能會花費數週時間回顧文獻、梳理邏輯、尋找論據。但在這次探索中,我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徑:與生成式AI進行深度對話。

這不僅僅是讓AI幫我總結理論,而是將AI視為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術辯論對手」。我向AI拋出了我的核心洞察,並提出了一系列挑戰性的問題:

1. 「如果讓羅森來看組織生態學的『資源劃分』理論,他會同意什麼?不同意什麼?」

2. 「反過來,漢南與弗利曼會如何批判羅森對市場競爭的預測?」

3. 「這兩個理論在核心假設、數理邏輯上有哪些根本的衝突和潛在的互補?」

在我們(我與AI)的對話歷程中,AI展現了驚人的知識整合能力和邏輯推演能力。它迅速地梳理出兩派理論的核心細節:

  1. 它指出了羅森會如何運用「隱含價格」來量化利基市場的價值,並挑戰「組織慣性」的假設。
  2. 它也模擬了漢南與弗利曼會如何強調「合法性」和「密度依賴」的重要性,並質疑羅森模型中隱含的「完美理性」和「靈活適應」。
  3. 更進一步,AI幫助我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學術辯論,例如關於「市場集中度」是因還是果的「內生性」討論。

這個過程並非單向的知識提取,而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改進的共創過程。我提供直覺和方向,AI提供結構和細節。我們共同將最初那個模糊的「空間相似性」的想法,發展成一個嚴謹的、多層次的比較框架。

互動式學習模組的誕生

理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解釋力和傳播力。為了讓更多人理解這一跨學科的洞察,我決定將這些深入的學術討論轉化為一個直觀易懂的互動式網頁。

在這裡,AI再次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次是作為一個高效的「技術實現者」。我們共同設計了從入門到高階(L1到L3)的學習路徑。在入門階段,我們設計了互動模擬器,例如「動態資源劃分模擬器」,讓學習者可以親手調整市場集中度,直觀感受通用型組織如何擠壓中型競爭者,並最終為專業型組織釋放出利基空間。

在高階階段,我們保留了學術細節,提供羅森的「兩階段估計法」和組織生態學的「事件史分析」等方法論說明。

最終的成果,是一個涵蓋了基礎直覺、核心機制、高階研究以及跨學科交鋒的完整單頁互動學習網頁,目前已經上線:

https://537sonic.github.io/SONIC/rosen_and_ecology.html

這個網頁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展示人機協作如何將複雜的學術對話,轉化為任何人都可以探索和學習的互動結構。

對研究者與DBA學生的啟示

我認為對於以解決複雜實務問題為導向的DBA學生而言,這種誕生於生成式AI時代的研究方式,有以下幾個重要啟發:

  1. AI作為「靈感放大器」:
    我們看到,AI(如NotebookLM)改變了我們消化資訊的方式。將複雜的文本轉化為語音摘要,這種媒介的轉換有時能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聽見」理論的聲音,從而激發平時閱讀時可能忽略的連結。AI不是代替我們思考,而是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認知視角,放大了我們的靈感。
  2. 跨學科整合的新路徑:
    商管領域的重大挑戰往往無法用單一學科的理論來解決。我們需要整合經濟學的效率視角、社會學的制度視角、心理學的行為視角等。過去,這種整合極其困難,因為沒有人能精通所有領域。現在,生成式AI可以作為一個隨時待命的「跨學科專家團隊」,幫助我們快速建立理論之間的對話,識別衝突點和融合點。不過,我也得提醒一件事:你得先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培養出「審美」能力,否則生成式AI弄出來的「縫合怪」你將無從辨識好壞。
  3. 從理論消費者到理論創造者:
    對於DBA學生而言,你們的價值不僅在於應用現有理論解決實務問題,更在於能夠基於實務洞察,創造性地整合甚至發展新的理論框架。正如我們將羅森與漢南/弗利曼結合,提出一個潛在的「雙重空間模型」(Dual Space Model)一樣,你們可以利用AI的輔助,更自信地從理論的消費者轉變為理論的創造者。
  4. 研究的嚴謹性與速度的平衡:
    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AI顯著加速了從想法到成果的過程。它能快速進行文獻梳理、邏輯驗證和內容結構化,讓我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最需要人類智慧的地方——直覺的判斷、價值的取捨和創新的突破。

研究者的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

顧客旅程(Customer Journey)是我在企業內訓的主要講題之一,這個方法著重於發現「關鍵時刻」,那是顧客在整趟消費過程中遇到的體驗抉擇點:Stay or Leave。針對顧客的關鍵時刻進行策略性的管理,將大幅提升顧客的愉悅感受(joyful),從而發展出更長久的關係。

最初的、至關重要的「關鍵時刻」——看見兩個理論在「市場空間」概念上的連結,因為AI提供了強大的運算能力和廣博的知識覆蓋,而讓我繼續了整個研究旅程。我有意識地讓生成式AI成為助手,重拾自己對學術研究的樂趣(準確地說,一直以來我喜歡探索跨領域知識,只是過去我自己一個人能力有限),並且強化了我本來熱衷的「傳遞知識」核心任務。我相信,生成式AI為學術研究和高階商管教育帶來了無限可能。當我們學會與AI共舞,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創造新知、傳遞新知」這樣的核心使命也不再是空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相勳的沙龍
17會員
68內容數
用強大的基於個案的培訓在你的企業中激發變革性的思考。學習成功的應用,並掌握創作自己的個案的技巧,以培養成長和持續學習的環境。
吳相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7
好讀版:https://537sonic.github.io/SONIC/ai_coach_tutorial.html 歡迎跟睿智 (Coach J.)對話!ChatGPT的連結 做一個給新手主管用的AI教練(Chatbot),絕對不是寫幾句咒語(Prompt)就可能搞定。
2025/08/17
好讀版:https://537sonic.github.io/SONIC/ai_coach_tutorial.html 歡迎跟睿智 (Coach J.)對話!ChatGPT的連結 做一個給新手主管用的AI教練(Chatbot),絕對不是寫幾句咒語(Prompt)就可能搞定。
2025/08/16
個案教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一個固定的商業情境供靜態分析,更在於創造一個能讓參與者動態博弈、暴露其決策盲點並最終促成認知躍遷的「模擬飛行器」。本文旨在回顧《百鷗的博弈》這門課的教學設計,特別是其核心的兩階段談判模擬,並剖析學員如何在被設計的衝突情境中,從堅持己見的立場式談判,逐步走向整合意見。
2025/08/16
個案教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一個固定的商業情境供靜態分析,更在於創造一個能讓參與者動態博弈、暴露其決策盲點並最終促成認知躍遷的「模擬飛行器」。本文旨在回顧《百鷗的博弈》這門課的教學設計,特別是其核心的兩階段談判模擬,並剖析學員如何在被設計的衝突情境中,從堅持己見的立場式談判,逐步走向整合意見。
2025/08/10
這不只是一個商業案例,這是一部關於生存、創新與策略邊界的史詩。故事的主角是 Quiet Logistics,一家曾站在懸崖邊緣,最終卻催生出一家價值超過10億美元獨角獸公司的物流奇兵。
2025/08/10
這不只是一個商業案例,這是一部關於生存、創新與策略邊界的史詩。故事的主角是 Quiet Logistics,一家曾站在懸崖邊緣,最終卻催生出一家價值超過10億美元獨角獸公司的物流奇兵。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深入解析與實例探討 以下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做說明。的確,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關鍵。您的用餐點餐情境,更生動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與關聯。 創造性思維:看見問題,提出新解 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夠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它涉及到打破常規、連結看似無關的
Thumbnail
深入解析與實例探討 以下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來做說明。的確,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與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關鍵。您的用餐點餐情境,更生動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與關聯。 創造性思維:看見問題,提出新解 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能夠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它涉及到打破常規、連結看似無關的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ESG合作關係對於企業和學術界都至關重要。透過共同研究、知識分享、實地考察和倡導推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對ESG議題,推動ESG的目標和價值觀。合作關係也有助於促進知識共享、技術創新和社會責任的實踐,為未來的ESG發展做出貢獻。
Thumbnail
ESG合作關係對於企業和學術界都至關重要。透過共同研究、知識分享、實地考察和倡導推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對ESG議題,推動ESG的目標和價值觀。合作關係也有助於促進知識共享、技術創新和社會責任的實踐,為未來的ESG發展做出貢獻。
Thumbnail
研究生的日子,對阿政而言,猶如行走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每一步都充滿著挑戰與不確定。從選題到收集資料,再到撰寫論文,這一切不僅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他自我成長與探索的旅程。在一次偶然的研討會中,阿政選定了專家系統在財務應用這一當時相對冷門的研究領域,殊不知人工智慧這領域三十多年後竟成為改變世
Thumbnail
研究生的日子,對阿政而言,猶如行走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每一步都充滿著挑戰與不確定。從選題到收集資料,再到撰寫論文,這一切不僅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是他自我成長與探索的旅程。在一次偶然的研討會中,阿政選定了專家系統在財務應用這一當時相對冷門的研究領域,殊不知人工智慧這領域三十多年後竟成為改變世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Thumbnail
最近「生命科學」這個主題好像在網路上滿熱門的,造成了不小的熱度。
Thumbnail
最近「生命科學」這個主題好像在網路上滿熱門的,造成了不小的熱度。
Thumbnail
搬運6年前文章:以「刻意為之」的系統化、複雜邏輯化又帶有詩味的語言行文,反諷當時商管界風行一時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以哲學和科學發展視角,批判、諷諭「系統思考」。 --更是為了揶揄六年前把「系統思考」當作圭臬/聖杯的創業團隊而作。 *文後還有後記。
Thumbnail
搬運6年前文章:以「刻意為之」的系統化、複雜邏輯化又帶有詩味的語言行文,反諷當時商管界風行一時的「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以哲學和科學發展視角,批判、諷諭「系統思考」。 --更是為了揶揄六年前把「系統思考」當作圭臬/聖杯的創業團隊而作。 *文後還有後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