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是一種傳統的軟體開發生命週期(SDLC)方法,於1970年由溫斯頓·W·羅伊斯(Winston W. Royce)提出。它將軟體開發過程劃分成嚴格的、線性排列的階段,開發過程如同瀑布一般由上而下依序進行,階段間不重疊,每個階段完成後才進入下一階段。
瀑布模型的主要階段:
1. 需求分析與規格說明 收集並記錄所有系統需求,製作需求規格文件。2. 系統設計 根據需求規格製定系統架構及詳細設計方案。
3. 實作(編碼) 根據設計文件編寫程式碼,完成各模組開發。
4. 整合與測試 將各模組整合並執行測試,確保系統符合需求。
5. 部署與實施 系統正式上線,交付使用者使用。
6. 維護 修正缺陷,對系統進行升級和優化。
瀑布模型的特點:
• 流程清晰且有序,易於管理和控制。
• 阶段之间线性推进,不能回头修改。
• 適合需求明確且變動較少的專案。
• 每階段需完成並審核通過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
優點:
• 結構化明確,適合大型項目管理。
• 文檔齊全,有助於項目轉交與維護。
• 簡化專案進度追蹤。
缺點:
• 靈活性低,無法應對需求頻繁變更。
• 早期需求錯誤難以修正,成本高。
• 開發周期長,較晚交付可用成果。
簡單比喻:
瀑布模型就像瀑布水流,依序且不可逆向地從高處落下,每一階段像水流沖刷的一個階梯,必須完成這一階才能進入下一階。
總結:
瀑布模型是軟體開發中最早且最經典的線性階段開發模式,強調階段性任務依序完成,適用於需求穩定且規模較大的專案,但應對需求變更能力有限。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是一種傳統的軟體開發生命週期(SDLC)方法,強調開發過程中的階段依序進行,每個階段完成且經審核通過後,才進入下一階段,過程如同瀑布般層層下降。主要階段包括需求分析、系統設計、實作(編碼)、測試、部署與維護。它適用於需求明確且變動較少的專案,流程結構清晰、易管理,但靈活性較低,對需求變更不友善。瀑布模型是大型系統和工業應用中常用的開發方法,尤其在需求穩定的情境下效果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