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需要讀這本書?
我以為自己的社交恐懼、憂慮、沒自信,是因為個性使然,更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整天心情受到影響。這本書幫我找到引起這些負面思維的根源,就是「高敏感」特質。
如果你常有以下這些情形,就是高敏感人格:
1.常有我不配(冒牌者症候群)的念頭產生,即使做得再好,也覺得只是運氣好。
2.不會拒絕別人請求,常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
3.容易緊張、焦慮、沒自信。
4.想太多,難以專注。
免疫學家發現,生活中容易敏感的人,由於長期大腦分泌的「皮脂醇激素」,除了讓人容易焦慮外,更容易影響免疫系統,長久下來會使得記憶力損失,嚴重者會有其他病變產生。
尤其在競爭力強大的職場上,很多人都會面臨高強度的壓力。而這本「鈍感力」,用具體的方法教你如何適時解決壓力問題。
■渡邊淳一是誰?
渡邊純一原本是整形外科醫生,後來轉為專職作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濕樂園」,曾被改編成暢銷電影及電視劇。也因為有醫學背景,所以這本書運用醫學&科學知識,讓方法更有實證性。
■什麼是鈍感力?
你有看過「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嗎?
從小到大,無論他遇到什麼挫折,他都用很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從身體缺陷、智力不足、感情挫折、投資失敗、母親離世…,這些挫折一般人很早就會崩潰,但他利用單純及堅毅,沒有停下來抱怨,而是選擇繼續「跑下去」。阿甘的人生,就是鈍感力最佳典範。
擁有鈍感力,就能從容面對生活所帶來的挫折與傷痛,面對否定和諷刺時,能夠心平氣和,堅定朝著目標前進。
鈍感力的核心思維就是:
命運掌控在自我,只要努力,雖然無法立即成功,也能改變現狀,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能小步前進就是成長。
■為什麼我們需要鈍感力,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做任何事時,我常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很容易陷入「完美主義陷阱」。讀者可能會想,完美主義不是很好嗎?
其實與你所想相反,一旦完美主義作崇,伴隨而來的就是「拖延症」。之前我曾為了讓影片達到完美,原本預計1周就得上片,整整拖了20幾天才上架。
鈍感力就是為了淡化敏感特質,讓你:
1.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2.不急著貶低自己,用事實肯定自己的優點
3.尊重自己的感受,別被他人影響
4.學會切換思考方式
例如:杯子剩下半杯水,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敏感的人會覺得只剩半杯水,因此感到失落;而擁有鈍感力的人卻會認為「還有半杯水」而感到滿足。
當你開始學會對每件事沒那麼多反應,你將會發現生活其實是很多樂趣的,身體狀態也會愈來愈好。
■如何訓練擁有鈍感力?
我舉書中3個例子:
1.課題分離,設立邊界:
多數人會將「自己的價值」等同於「獲得別人的認同」,認為自己需要對他人的不滿負責,所以不會拒絕別人。
「課題分離」就是幫助你明確區分,這是誰該做的事情,誰就應該為這件事負責。
舉個常見例子,有個朋友要你幫忙做一件事,但你手上剛好有其他事在忙,在你習慣回答「好」之前,可以改為「我正在忙,可以稍後再說」,或者直接拒絕。
不要覺得拒絕會傷了他的心,如果勉強答應,反倒會產生懊悔的焦慮,因為這些事原本就不是屬於你的事。
課題分離就是指引著我們不去迎合他人期待,避免成為爛好人,所以要學會拒絕別人。
2.修復玻璃心:
玻璃心就是內心敏感的代名詞,很容易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表情就將不好的記憶重新喚醒,長期下來反倒容易讓心裡生病。如果你常有這樣情形:
-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安撫內在小孩,告訴自己不完全又如何?沒有人是完美的。
-勇敢表達自己的感受,當遇到別人的批評時,表達真實的感受並不會傷害任何人。
3.打造社交鈍感力:
以往工作開會時,我總是很少表達意見的那位,擔心自己的發言會錯誤百出,意見不會被採納;遇到主管時,能避開就避開,很怕與他正眼對到;參加陌生的聚會,不敢主動與人打招呼。
這些都是因為想太多,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異樣眼光,長久下來引起社交恐懼。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書中提供幾點可以慢慢練習。
-不好意思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試著主動打招呼。
-擔心自己說的話過於無聊,對方不感興趣—>在交談過程中主動問對方對什麼感興趣,讓對方自己說。
-無法在主管面前自然發言—>從開口說話開始,只要今天能夠開口,就是一種進步。
-害怕公開演講—>可以從加入一個學習演講的小組開始。
■結論
這篇文章,是我看完這本書的感想,如果讀者你跟我一樣屬於高敏感的人,那麼我想推薦你看「鈍感力」這本書。只要按照書中的方法練習,相信你會很快培養出鈍感力,讓生活變得更順心,因為你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檢討自己。

鈍感力-布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