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寫計劃書時,心中只想著「如何打動評審委員」。
但在政府計劃的生態裡,真正影響專案成敗的,還有另一個角色:承辦人員。
- 一個是「一次性把關」,決定計劃能不能過;
- 一個是「長期陪跑」,決定計劃能不能成。
- 過審卻難執行:文件很華麗,但執行不落地。
- 執行順利卻過不了審:規劃務實,但缺乏政策亮點與創新語言。
因此,有經驗的團隊一定知道:「過」要靠委員,「成」要靠承辦
評審委員:決定能不能「過」
- 角色定位:一次性審查,決定是否核准。
- 核心任務:依據投標文件、簡報,給予分數。
- 關注重點:
- 計劃是否符合政策方向?
- 是否具創新性與差異化?
- 是否能產生產業/社會效益?
- 團隊有沒有執行能力?
- 典型提問:
- 「這和政策目標的關聯是什麼?」
- 「為什麼要選你們,而不是別人?」
- 「效益如何被驗證?」
應對策略:在計劃書中強調政策呼應、差異化、效益量化,用故事 + 數據讓委員一眼看懂。
承辦人員:決定能不能「成」
- 角色定位:長期負責專案落地與驗收,甲方內部溝通的關鍵窗口。
- 核心任務:確保專案如期如質完成,並能對上級交代。
- 關注重點:
- 計劃是否可執行、可驗收?
- 成果是否能即時佐證?
- 預算、人力、時程是否合理?
- 過程是否能即時調整、降低風險?
- 典型提問:
- 「KPI 怎麼驗收?」
- 「如果需求變更,你們能調整嗎?」
- 「承辦要怎麼對長官報告?」
應對策略:在文件與簡報中展示里程碑、驗收方式、風險應對機制,讓承辦有安全感。
不同案子的委員參與模式
在實務上,不是所有計劃都由同一批委員從頭到尾參與。常見有兩種模式:
同一批委員全程參與
- 從提案、期中到期末,都是同一組委員。- 前後一致性高,能追蹤專案脈絡。
- 委員記得前期承諾,若成果差距大,會被嚴格追問。- 期末若無法兌現,扣分更重。
- 在期中就要「兌現承諾」並呈現進度證據。- 有需求變更要清楚交代合理性(政策轉向、外部環境)。
不同批委員分階段參與
- 提案、期中、期末各由不同批委員審查。- 每批只看到部分階段。
- 評分標準可能不同。- 期末委員不熟前因後果,容易斷章取義。
- 文件中強化「專案脈絡」與「前後銜接」。- 簡報時主動交代「這個專案從何而來,要到哪裡去」。

委員參與模式 × 特點 × 挑戰 × 策略
三合一策略:讓委員與承辦都點頭
1.政策對齊(打動委員)
- 明確呼應政策文件與產業趨勢。
- 用數據與案例展現價值。
2.執行可行(安住承辦)
- 清楚列出里程碑、驗收指標、風險控管。
- 提前設計「需求變更管理」機制。
3.語言轉譯(兩邊都聽得懂)
- 面對委員:用政策與效益的語言。
- 面對承辦:用操作、驗收、風險管理的語言。
小結
- 評審委員:一次性審查,決定能不能「過」。
- 承辦人員:長期執行,決定能不能「成」。
- 委員參與模式:有些全程參與、嚴格檢視承諾;有些分階段參與,需要快速銜接脈絡。
一份真正成熟的計劃書,必須同時滿足兩種角色與不同參與模式的需求:
既要打動委員,拿到高分;也要讓承辦安心,順利結案。
「計劃書不是一次性的門票,而是一場分段考;能不能從頭到尾拿高分,關鍵在於如何同時管理承諾與脈絡。」
📌 下一篇預告:
我會談 「評選會現場的互動 — 如何在簡報 15 分鐘裡抓住評審注意力?」,延續委員視角,聚焦簡報表現的技巧。
#政府計劃 #專案管理 #評審委員 #承辦人員 #計劃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