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計劃執行中,很多團隊習慣「先埋頭做,最後再交成果」。
但對承辦來說,最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放心,我們會在驗收交出完整成果!」
因為如果方向跑偏、佐證不足、成效落差太大,到了期末才發現,已經來不及補救。這就是為什麼: 過程中的對齊,比最後一刻的文件更重要。
專案管理視角下的里程碑
在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裡,報告不是形式,而是里程碑(milestones)。
里程碑存在的目的,不是「交公文」,而是:
- 對齊需求:確認做的事還是對的事。
- 管理期待:讓承辦一路有安全感。
- 降低風險:及早發現偏差,避免最後翻車。
因此,一個完整的政府計劃,不應只有「期中報告、期末驗收」,而是包含:
- 啟動會(Kick-off) → 確認目標、分工、範疇。
- 階段性交付(Interim Deliverables) → 例如原型、活動企劃書、調查設計,讓承辦提早預覽。
- 期中報告(Mid-term Review) → 不只是進度,而是「需求校正點」。
- 期末驗收(Final Review) → 總結之前已經對齊過的成果。
換句話說:期末驗收不應該是第一次展示成果,而是「承辦一路看著它長出來」。
管理需求變更
政府計劃的需求,往往在執行中會改變:
- 政策方向更新,要求增加新元素;
- 承辦或主管更換,偏好隨之不同;
- 使用者需求或市場狀況發生變化。
如果缺乏「需求管理機制」,就會導致範疇蔓延(scope creep),成本和時程都被拖垮。
最佳做法:建立「變更管理流程」,任何新增需求都要明確記錄、評估影響,並得到承辦同意,才納入執行。
如何打開風險偵測雷達?
風險不會自己浮出來,必須主動檢查。以下三個方法,可以幫助團隊提前發現問題:
1.五大面向檢查
- 政策:是否可能因政策轉向而失焦?
- 法規:是否涉及未定案的條文?
- 時程:排程是否過於緊湊?有沒有撞期?
- 資源:人力、預算、協力單位是否穩定?
- 使用者/業者:需求是否和實際行為脫節?
2.建立早期預警指標
- KPI 不只是驗收工具,也是風險雷達。
- 例如:預計一個月完成 50% 招募,卻只達到 20%,就是警訊。
3.問對的問題
在例會裡,不只問「進度多少 %」,還要問:
- 「有什麼和原計劃不同?」
- 「如果再拖一週,會怎樣?」
- 「現在最擔心的風險是什麼?」
問這些問題,常常就能挖出隱藏的風險。
管理期待:承辦要的不是文件,而是安全感
承辦最怕「最後才知道狀況不對」。
因此,除了期中和期末之外,應建立:
- 定期進度更新(雙週/月報),讓承辦隨時知道「計劃還在動」。
- 透明的成果佐證(數據、原型、影像紀錄),讓承辦能「摸得著」。
- 風險與變更即時溝通,不要臨時爆雷。
這些做法不是增加行政負擔,而是管理期待的關鍵。
內行說服外行:建立信任關係
在許多計劃中,承辦並非專案專業者,他可能是行政窗口,但要負責成果。
這時團隊要做到:內行說服外行,用專業建立信任。
怎麼做?
- 用實例:案例對比,讓專業變得可感知。
- 用數據:具體指標,讓成果可驗證。
- 用效益:不只專案完成,更能展現產業或社會的長期利益。
- 用語言轉譯:把專業術語翻成承辦聽得懂的語言,例如「演算法」→「幫助更快決策的工具」。
當承辦能「看得懂、講得出、交得出去」,他就會從被動審查者,轉為積極推動者。
小結:承辦安心四力模型
要讓承辦覺得放心,團隊需要的不只是交付,而是:
- 需求力:持續對齊需求,避免方向跑偏。
- 控險力:建立風險雷達,降低突發事件衝擊。
- 預期力:定期更新進度,管理承辦期待。
- 信任力:用專業說服非專業,建立合作關係。
成熟的團隊,能在整個過程中展現這四種能力,確保專案能 如期、如質、如預算 順利結案。
下一篇預告:
我會談 「評審委員與承辦的不同角色 — 為什麼要同時兼顧?」,分享如何在計劃書和簡報中,同時滿足兩種不同期待。
#政府計劃 #專案管理 #期中報告 #期末驗收 #需求變更 #風險管理 #期待管理 #信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