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代,失敗不再只是偶爾發生的小插曲,而是幾乎成為我們的日常。從求學、求職,到創業、進修,每一個選擇都像一場公開考試,失敗的紀錄被放大檢視,甚至留下難以抹去的痕跡。
我也不例外。前陣子連續遭遇了兩個挫折:日文檢定 N5 不及格,以及創業提案在複審階段被刷下來。這些結果看似「不嚴重」,卻在心裡累積成一種壓力,讓我懷疑自己是否不適合這條路。
就在這個時候,我遇到了一本書——《執行長日記》。它的作者 Steven Bartlett,1992 年出生,是 90 後世代的創業者。比起那些遙不可及的商業巨頭,他更像是我們的同輩,正在用自己的失敗與摸索,替我們記錄下這個世代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失敗不是例外,而是過程
Bartlett 在書裡一再強調:成功並不是直線,而更像是一連串的迂迴。這樣的說法聽起來簡單,卻在我們這一代特別有份量。因為我們正好活在「比較」最容易被放大的年代。社群媒體讓每一個人都能展示最好的那一面,而我們卻在螢幕的另一端,與自己的失敗不斷拉扯。
當我面對日文檢定不及格的那一天,腦中第一個念頭不是「再接再厲」,而是「是不是我太笨?」「是不是別人都比我強?」這種來自世代焦慮的內在批評,往往比外在的失敗更致命。
但《執行長日記》提醒我:失敗不是例外,而是過程的一部分。如果把人生當成一場長跑,那些看似掉隊的時刻,其實只是調整呼吸的時間。
90後 CEO 的失敗觀
這本書吸引我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作者的世代身分。Bartlett 出生於 1992 年,22 歲創辦社群行銷公司,29 歲就成為英國最年輕的投資節目《Dragon’s Den》評審。這樣的光環看似遙遠,但他在書裡分享的,卻是無數次跌倒與焦慮的心情。
他坦白說自己曾經不安、焦躁,甚至懷疑是否有資格帶領公司。這樣的坦白,讓我覺得他不是在說教,而是同樣身處「不確定世代」的人,只是先替我們走了一步。
身為 90 後,他面對的挑戰跟我們相似:市場競爭更快、資源更分散、焦慮更普遍。他並不假裝失敗不存在,而是告訴我們:失敗可以是日記的一部分,而不是結局。
從挫敗到守則
在《執行長日記》裡,他提出 33 條人生與事業的守則。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它不僅適合企業經營,更適合作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理工具箱。
- 成功是複利的結果:短期看不到回報,但長期會累積價值。就像語言學習,考試失敗不等於白費,而是長期投入的一部分。
- 選擇比努力重要:如果方向錯了,再努力也只是徒勞。這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創業的題目,或許需要調整的不是執行力,而是市場定位。
- 情緒管理是一種能力:在高速變動的環境裡,能不能穩住心態,往往比技術更能決定能否走得長遠。
這些話看似簡單,但因為出自一位 90 後 CEO 的口中,特別能引起共鳴。因為我們明白,他面對的不是上個世代的挑戰,而是跟我們一樣,正在經歷的焦慮。
失敗作為共鳴
回頭看,我的兩次「失敗」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它們提醒我:人生的清單上,本來就會有許多紅字和刪除線。
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失敗不是偶爾的特例,而幾乎是必然。真正的問題不是「如何避免失敗」,而是「如何在失敗裡繼續往前」。
這也是《執行長日記》最打動我的地方。它不像傳統的成功學告訴你要積極、要堅持,而是以日記的形式告訴我們:這些掙扎、懷疑、跌倒,本來就是人生的底色。
與我們並肩的世代聲音
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秤重機。放在人生也是如此。短期的失敗,也許會被放大檢視;但長期來看,真正決定我們重量的,是持續調整與累積的能力。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一本出自 90 後 CEO 的書,能帶給我們這麼大的共鳴。因為我們不是在聽上一代的成功故事,而是在閱讀一份「同世代的試驗報告」。它告訴我們:當失敗成為日常,我們還是可以走下去,而且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