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完一本書?這很正常
你有這樣地經驗嗎?
買了一本暢銷書,準備好好閱讀提升自己,這時心情超好,想著這本可以讓大腦升級很多。回家翻了幾頁後,興奮感逐漸降低,想說先休息一下晚點再看,結果再也沒有翻開這本書了…
又或者好不容易看了100多頁後,開始感到不耐煩,再也看不下去,所有買過的書,永遠只會看完前半段,始終無法看完一本書。
其實大部分人看書時,一定會碰到這樣地困擾,也包括我。所以坊間也出版很多教你如何閱讀的書籍,結果看完也沒有幫助,這個痛點依然存在。
從腦科學角度來看,是因為我們大腦本身就有一些限制:
1.大腦的注意力系統有限
前額葉皮質專門負責專注、決策及抑制分心,但這個區域就像個小肌肉,很容易疲勞。研究也顯示,人類的專注力通常也只能維持20-40分鐘左右。
2.大腦天生愛刺激、片段化資訊
大腦運作時,喜歡低耗能的工作,例如看電視、滑手機、看短影音。而閱讀、寫作、思考卻是高耗能工作,大腦反倒不喜歡。
由於大腦天生限制,導致長時間專注是不太可能的。
■試著改變閱讀動機
所以,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改變「閱讀動機」。
把「想要看完整本書」轉變為「想從這本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2個動機是全然不同的。
我們以「鈍感力」這本書來舉例:
-想要看完整本書:
我們會想著,只要看完這本書,就能解決我們高敏感特質,但「高敏感」的形成,牽扯層面很廣,除了個性外,還有可能是從小到大生活環境、家庭教育造成。想要透過閱讀完一本書就能改善,是不太可能的事。
-想從這本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時,我們所想的,就是針對目前常遇到的現況,例如「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麼就可以針對這個問題,從書中找答案。
其中一個章節在講「修復玻璃心」,就是教你如何提升鈍感力,學會不必在意別人的眼覺,甚至影響想法,可以活得更自在。
所以,只要改變一下閱讀動機,把「想要看完一本書」,轉換成「要從這本書中解決我什麼問題?」
你會發現,即便沒有完整看完整本書,某個章節就很有機會解決你的問題,且更能將知識記在腦海裡。
■翻開書前,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所以,在閱讀前,我會問自己以下問題:
(以鈍感力舉例)
1.為什麼我需要閱讀這本書?
2.作者(渡邊淳一)是誰?他有什麼樣地背景?
3.什麼是鈍感力?
4.擁有鈍感力對我們生活有什麼好處?如何擁有?
5.目前我所遇到的問題中,有哪些是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答案?列出問題,從書中查找答案。
6.要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中?
只要你從這些問題中,逐一去找答案,會發覺效果遠比你讀完一本書來得好。
所以,如果你還在糾結「為什麼總是無法看完一本書?」
我想建議你,別給自己那麼大壓力,試著先從書本裡「找到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開始。

閱讀要用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