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經歷怎樣的苦難,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是何種力量,支拄著我們在絕望的深淵中堅強呼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生不如死,集中營的俘虜喪失人的權利,被剝奪身份和折磨精神,社會中應有的倫理、道德觀,在巨大的生存壓力前土崩瓦解,但即使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仍有一些人能保有最後的自由與尊嚴,他們能藉著回憶家庭、相信未來,或是提供溫暖的微小行動,賦予痛苦深刻的意義,將其轉化成內心堅韌的力量;懂得為何而活的人,任何苦難皆能忍受,弗蘭克將他在集中營內劫後餘生的經歷,與意義治療法相互穿插,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生活方式,取決於我們內在的抉擇,那怕喪失一切尊嚴,我們都仍保有選擇自己面對苦難態度的自由。
意義治療法的特色
弗洛伊德將追尋快樂視為人生的動力,阿德勒主張唯有克服自卑,才能建立起完整的結構,兩者都不約而同的提及到探索過去的重要,但弗蘭克的第三維也納學派,將焦點放在現今和未來,既然活著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須從苦難中找尋意義,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

空虛與自由的角力
當代社會中,許多人雖然擁有物質的享受,卻仍感到內心的空洞,它不是單純的悲傷或無聊,而是一種對生命的厭煩,價值觀開始崩解、方向感逐漸迷失,只能藉著過度投入在享樂、工作等方式,試圖填補時間的空白,卻從未走出精神的荒原;其實,真正不能改變的是事件本身,而我們一直都有「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並非逃避現實的幻想,而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能力,是人類靈魂最後的疆土,意義治療法的精髓:即使無法改變處境,我們仍能以尊嚴、希望與責任去面對外在,哪怕惡劣如集中營,這份自由,都能使我們不再只是受害者,而是人生意義的創造者。
尋求意義的三面向
人間自有真情在,莫教空度此餘生,弗蘭克指出,生命的意義有三個層次,創造、體驗和態度,互相交織成豐富的生活;將自己的才能投入藝術、寫作、服務等領域,為他人留下痕跡,例如學校的老師、書籍的編纂者等,一但與愛產生連結,就能夠真正理會到自己能夠成為什麼、應該成為什麼,使原有的潛能被發掘出來。傳統的心理治療法著重於恢復,讓我們能享受生命,但弗蘭克開創的意義治療法,更進一步強調重拾人受苦的能力,畢竟完全排除痛苦只是天方夜譚。
書中承襲了傳統的存在主義,處處可見尼采的影子,把原抽象的觀念具體化,更同時將馬斯洛的「自我實現」提升到「自我超越」,我們在任何時刻做出的決定,不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會成為我們存在的里程碑,讓生命能從它的短暫性中,獲得解放和保存。
想看更多每週書句,歡迎到IG搜尋:@margin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