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洗碗時,突然福至心靈般的有個念頭:今年9月,我就要35歲了。這輩子活到過1/3,我曾經探索過很多興趣與技能,哪些支柱會撐起我過去、現在和往後的人生?
幾年前熱銷過一波商管書,《刻意練習》、《原子習慣》、《複利效應》,基本上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人要熟練一件事,無非就是花費大量時間,刻意、重複的練習,日積月累就能看到成果。至於要做多久?《異數》作者、暢銷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引用研究指出,這個數字是一萬小時。這就是知名的一萬小時理論。
人一生當中,有多少個一萬小時?我的ChatGPT幫我計算,假設20-65歲這 45 年中,一個人每天平均投入 3 小時學習,總時數為49,275 小時。套用一萬小時理論,一個極度自律的人,一生最多也只能在4~5件事情上成為真正的專家。
有鑒於我人生的黃金歲月已經過了15年,扣除上班賺錢,每天最多只有1小時投入我想發展的技能,週末頂多3小時,到65歲前的30年前,我還有12,480 小時。
換言之,我這一生還可以再選一件事,成為專家。
不過,拿這個話題和朋友閒聊時,友人提出另一種觀點:如果不追求成為專家,只想當個對很多事情都略有研究的博學者呢?科學研究顯示,不管成效如何,學習本身就有很多好處,例如活化大腦、預防失智。
我認為,學習可以粗略分成三種境界:
1.新手:剛接觸一個新領域,感覺在一成不變的生活獲得新鮮感,有個目標可以定錨。對我來說,學塔羅牌幫人占卜、做麵包都算這類。
2.中階:開始克服一些困難,達到Milestone、成就感。例如,我剛出社會前3年要求自己一年要考過一級日檢考試。
3.專業:有不只一項具體成果,得到他人認可、不是自己說了算。專業會形塑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成為自信的來源。反面來說,如果專業創造的成果受到質疑,也會使認同動搖。
算算20歲到35歲這15年之間,我曾經有興趣,且投入過時間研究的事情很多:性別議題、日文、投資理財、做麵包、跳芭蕾、跑步、塔羅牌、寫小說、研究AI工具。(此處不算因為工作而有鑽研過的熟齡、醫藥議題,我覺得目前累積還不足以說得上是「有研究」,頂多是「有一定了解」。)
拜記者工作所賜,可以在年輕時接觸並探索許多領域,是一種幸運。活到30世代中段,深切有感人活著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有限。收斂,是成為專家的前提。而若想兼顧多方學習的樂趣,ChatGPT分析,只要50-100小時的刻意練習,就能對一項技能有駕馭感。以業餘時間投入來算,大約是2-4個月可以學會一件新事物。
如果用產品開發比喻,我希望接下來的人生發展,可以聚焦在服務對象明確、成果有既定路徑、指標可以衡量的領域,包括寫作和理財。有些興趣則是nice to have,有空、開心才做。另外有些事則是最基本的維運,不一定會進步,但是維持有益身心健康與平靜,像是跑步、跳舞。
但願在EOL那天到來前,我的人生是一個自己滿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