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過我:
「如果妳需要出差,可以安排孩子嗎?一定要帶著嗎?」
這個問題表面上是後勤安排,但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道人生的選擇題。
💭 我的堅定回答
我沒有猶豫。
我的答案是:是的,一定要帶著。
因為在這裡,她頂多是去外婆家,
而且沒有辦法有人可以長久承擔每天接送、照顧的責任。
與其讓她在那裡無所事事,不如跟在我身邊,
至少可以看著我怎麼面對世界,怎麼工作,
還能有機會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
對我來說,這不是麻煩,而是一種教育。
🌱 孩子已經習慣同行
從小到大,她都跟著我。
跟著我去市場擺攤,去社區活動,去各種陌生的地方。
她不是「拖累」,反而早已融入我的節奏。
對她來說,這不再是「特別安排」,而是一種生活習慣。
她知道媽媽會工作,也知道媽媽會陪伴。
這份平衡,慢慢成為她的安全感。
📖 孩子的成果
很多人問我:這樣不會影響孩子的學業嗎?
但結果恰恰相反。
她第一次去插班,就直接考進前三。
而且不是曇花一現,而是一直保持。
這不是因為我逼迫她,而是因為她看著我怎麼生活,
怎麼在有限的資源裡創造可能,怎麼在低谷中爬起來。
她把這些都學在心裡,成為自己成長的力量。
這讓我更確信:
孩子不是靠壓力長大的,而是靠陪伴。
🌿 小攙理念的雛形
我後來整理出來的「小攙理念」,其實最初就是從孩子身上開始。
跌倒時,攙她一把;停下時,等她一會兒。
這樣,她就能學會自己站起來,自己往前走。
陪伴,不只是為了她的現在,
更是為了讓她長出一種面對未來的勇氣。
所以,如果有人再問我:
「一定要帶著孩子嗎?」
我的答案依然是:是的。因為這就是我的豐盛。
她的成長,不是被「安排」出來的,
而是在陪伴中慢慢長大的。
我的人生,也不是被分割成「母親」和「女人」的兩半,
而是在這條路上,互相成全。
不過,這份堅定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
孩子也曾經試過拒絕要跟我一起出國,
覺得三天兩夜太趕、還要等飛機太麻煩,
結果事後後悔到睡不著,因為她才發現——陪伴,比她想像的還重要。
等我回來,她對我說了一句話,
徹底讓我明白,這條「帶著孩子走」的路,是我們共同的選擇。
👉 這段「後悔的三天兩夜」的故事,我會放在下一章(收費篇)。
如果妳想看孩子如何從「拒絕同行」到「學會承擔」,
就跟我一起走進 第12章|後悔的三天兩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