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來找我晤談時,剛升任團隊主管,「新辦公室靠窗的位置,陽光灑滿桌面,加上早上的咖啡香,是我喜歡的。」她說。
薪水不僅比以前高許多,團隊成員對她畢恭畢敬,主管也經常稱讚她的決策。看起來,她擁有同事眼中的「成功職涯」。
我正好奇她為何而來時,她開始說起原因。
「每當我加班到夜深人靜,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中,脫下套裝、卸完妝,看著鏡中的那個人,我總覺得好陌生……」她停頓了一會兒,接著說:「她在對我說『你配得上這個位置嗎?你還不夠好,再加油一點、再努力一點』。」
「不管白天獲得再多的讚美肯定,好像都還是無法抹去這股焦慮。」聽得出來這個聲音在她心中盤旋已久,令她感到無力。
而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那天早上的部門會議。她精心準備,期待同事們能提出更多想法,卻只換來一片沉默。
她心中湧上滿滿的失落與挫折,雖強忍著不表露出情緒,但她在心中不斷提醒自己:「你要有主管的樣子。要保持專業才行。」然而坐回座位時,她的手指微微顫抖,心裡默默嘀咕:「是我太嚴格嗎?還是我哪裡做的不夠好?」
表面看起來,她站在職場舞台的聚光燈下;可是內心深處,卻像被黑洞吞噬了。
升遷的這份成就感,並沒有帶來安全感,反而讓她更擔心自己「不夠」。
冒牌者症候群
:為什麼外在成功卻換不來內心踏實?
你也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嗎?即使有不錯的成就,還是懷疑自己能力不足、不夠格,或認為成功只是運氣好,甚至擔心有一天會被他人「揭穿」?
這正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冒牌者症候群」。它的特徵是持續的自我懷疑,並伴隨一種強烈的不安。結果往往是逼迫自己過度努力,因為害怕「不夠好」的真相被看見。
我想Deci和Ryan兩位心理學家所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可以用來解釋這個落差。他們提到,人類內在有三個最核心的心理需求:
- 自主(Autonomy):能夠自由做決定,擁有掌控感。。
- 勝任(Competence):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能應對挑戰。
- 連結(Relatedness):感到被理解、支持與接納。
當這三個需求被滿足時,人們會感到有動力與心安。
但當它們長期被忽略時,即使外在有再多成就,也難以獲得內在的滿足。
小玲的困境正是如此。
- 她懷疑自己的判斷,懷疑自己可能做錯決策 → 自主感不足
- 她覺得自己並不是真的有能力,只是運氣好 → 勝任感低落
- 她在團隊中表面受到尊敬,卻缺少真實的理解與支持 → 缺乏連結
因此,即便她外在成就光鮮亮麗,內心仍會感到焦慮、空洞,甚至出現自我否定的內耗。
從薩提爾模式出發:看見自己的資源
那麼,我們要怎麼走出冒牌者症候群?
薩提爾女士強調,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資源,只是常常在壓力下忘了自己有這些力量。她通常會問來訪者一個簡單卻有力的問題:「你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
這句話就像是在提醒我們,當我們懷疑自己不夠好時,可以回頭看看:
- 你是怎麼挺過那些艱難的專案?
- 你是怎麼一次次面對挑戰,仍能堅持下來?
- 在別人沒有答案時,你曾帶來過什麼價值?
這些都不是「僥倖」,而是屬於你真實的能力和資源
。可能是毅力、學習力、好奇心,或是願意合作的態度。
我想,當你能看見這些資源,就不再只是被冒牌者症候群追著跑,而是開始長出一種安定感::
「我已經有能力,能繼續往前走。」
我與自己的關係,影響我與他人的關係
職場上的衝突、焦慮、比較,很多時候都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來自你和自己的關係。
如果你常懷疑自己不夠好,那麼別人的一句話就會像放大鏡,把不安照得更清晰。 如果你能看見自己已有的力量,那麼就不容易被外界的波動擊垮。
小玲的故事,其實也是許多人的縮影。
外在成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當夜深人靜,只有你和鏡子裡的自己時,你是否能真心對自己說: 「這一路走來,我確實靠著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因為,真正的安定,不是來自掌聲,而是那份看見自己的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