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到某個單位講述職場溝通的課程時,一位學員舉手發問。
他看起來三十出頭,穿著一件藍色襯衫,「老師,我想問一個問題。」他停頓了幾秒,接著緩緩開口:「我跟同事常常有衝突。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跟他溝通…」
「怎麼樣的衝突呢?可以舉個例子嗎?」我問。
「上個月,他交代我準備一份客戶簡報,說只要放重點就好。結果,他卻當著客戶的面說我『準備得不夠完整』,還問我為什麼沒有附上詳細數據。我當場愣住,覺得自己被出賣了。」
他語氣中帶著委屈,繼續說:「回公司之後我們發生了爭執,我真搞不懂,到底是他沒有講清楚,還是我做得不夠?從那之後,我們之間就有疙瘩,現在也不太敢主動跟他說話,但工作上又經常要合作,我該怎麼辦?」
他的這個問題,不單是一個人的案例,而是許多人在職場上都會遭遇的困境。
我認為職場衝突最吊詭的地方在於:
我們以為爭論的是「誰對誰錯」,然而80%的職場衝突,其實是來自那些模糊又未被好好表達的期待。
真正的衝突,通常和工作本身無關
薩提爾模式中很重要的一個工具「冰山模型」,把它用在職場互動上,我們可以想像每個人的行為就像漂浮在海上的冰山。
水面上,我們看得到的是「行為」:吵架、沉默、爭執、抱怨。
但水面下,隱藏著更龐大的結構:
- 感受:被忽視、生氣、焦慮、受傷
- 觀點:如果表現不夠好,就會被看扁;如果意見太多,就會被當麻煩
- 期待:希望自己的意見被看重、希望被理解、希望能升遷加薪
- 渴望:想要被尊重、被肯定、被視為有價值的人
當這些深層的部分沒被察覺或表達,我們就會糾結於表面行為,反覆陷入內耗。
因此,我們爭的其實不是事情的結果,而是「誰被重視」、「誰的努力被看見」。
化解冰山底下的誤解與期待
職場衝突的根源,經常是因為誤解與期待沒有被好好地表達。想要化解衝突,第一步並不是融化對方的冰山,而是先看見自己的。
這不代表情緒太多或不夠專業,而是一種覺察: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冰山走進職場。
當冰山撞冰山,我們通常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碎片。但如果願意潛下去看看水底,你會發現,其實大家想要的都相同——被理解、被看見、被肯定、被尊重。
下一次衝突發生時,不妨先停下來:
問自己:我現在有什麼感受?
當你覺得很煩躁、很累或很生氣時,先別急著反擊。試著對自己說:「其實我此刻感受到的是___。」(例如:焦慮、失望、孤單、不被尊重)
先承認自己的感受,這就像是一盞探照燈,幫助你看見冰山底下的第一層。當你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感受,就不會把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更不會因此被憤怒帶著走。
把「感受+需求」說清楚,而不是把指責丟出去。
我們習慣說:「你都怎麼樣…」但這種說法只會讓對方更加防衛。不如試著把「你都不主動幫忙」換成「我有點焦慮,因為這份報告時程很緊,我需要更多協助」。
誠實傳遞「我的感受 + 需求」,相信比起指責,會讓對方減少敵意也更容易理解你。
試著理解對方的需要。
當同事情緒激動時,不要只看到他表面的抱怨。他的大聲爭辯,也許是想證明自己的價值。 換個角度同理對方,他可能也想被理解、被支持、被肯定。
如果我們能帶著這種眼光傾聽,就不會被表面的衝突牽著走,許多誤解也能迎刃而解。
看懂職場衝突背後的真相,信任和合作才真正開始
職場上的衝突,不一定是壞事。
如果我們能把它當成一個提醒,當你學會先覺察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需求,再去理解對方,你會發現,原本讓你焦慮、讓你感到心累的衝突,其實都是一個與對方真誠連結的契機。
冰山依舊存在,但當你能看得更清楚時,也更有力量去選擇互動的方式。
在職場上,真正的信任,不是沒有衝突。而是當衝突發生時,彼此都願意潛下去,看見冰山底下的自己與對方。
當你能理解自己,也能理解他人,信任和合作才會真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