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書譜》卷七 行書敘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談到行書的源流、功用與特質。它指出行書介於真書與草書之間,既有楷法的端莊,又具草書的流便,故能「備眾體之長」,成為日常書寫與藝術表現中最適用的一種書體。典範人物敘述、源流考證、品評與代表作品及心得

源流背景

行書萌芽於漢末,張芝被稱為「草聖」,鍾繇則精於真書,二人共同奠定了「行書」介於真與草之間的基礎。至東晉,王羲之承繼鍾繇筆法,融通草意而成一家,推動行書臻於成熟,並成為後世典範。晉代文士雅好清談,重風度氣韻,這樣的時代氛圍也使得行書更能展現「風神瀟灑」的特色。

晉代典範人物敘述與品評

1.王衍

o身為竹林後名士,主張玄遠清談。

o書法承襲魏晉風度,筆致清逸,然過於重姿態,少骨力。

o《書譜》對其評價:雖有風神,但稍嫌浮華。

o代表作品: 《草書帖》(傳世有疑)

2.謝奕

o謝安之兄,性情曠達。

o書跡簡遠,氣韻舒朗,與人物性格相應。

o評價:不尚雕琢,貴在自然。

3.桓溫

o晉權臣,氣度雄偉。

o書法雄強,頗有意態。

o評價:氣魄過人,但文采不足,更多見性情之表現。

4.謝安

o名士領袖,雅量高致。

o書跡瀟灑雋逸,筆畫中含「安石風度」。

o評價:兼具法度與風神,後世推為「士風書風」典型。

o代表作品: 《安石帖》(部分書蹟存於法帖彙錄)

5.謝萬

o謝安之弟,才氣橫溢。

o書風雖有瀟灑,但不及謝安深厚,稍嫌浮躁。

6.陸玩

o文士之風,書跡端雅。

o評價:有士氣,然未能自成高格。

7.張翼

o書跡流便,有草意。

o評價:用筆奔放,但結構稍欠嚴謹。

8.王蒙

o王氏家族成員,亦具書名。

o書風沉著中帶清逸。

o評價:雖不及羲之父子,但有家學之風。

9.王徽之

o王羲之之子,以放達聞名。

o書法風格瀟灑奔放,與個性相符。

o評價:氣韻高舉,但稍缺嚴整。

o代表作品: 《中秋帖》(傳世法帖,有爭議)

10.王邃

o王氏一支,書跡承家法。

o評價:雖有風度,但無突破。

o代表作品: 其他人物多因真跡佚失,主要依賴《宣和書譜》與歷代法帖記載。

品評總結

·共通特色:晉人書法重風神,注重「人品與書品合一」。

·區分高下:謝安、王徽之、桓溫之書最具時代代表性;其他人物多憑氣韻稱名。

·行書演進:晉代文士以行書展現心性,奠定「行書不僅是書體,更是人格風度」的傳統。

人格與書風一體

《書譜》對晉代人物的品評,常以人品與氣度來評書,顯示魏晉書法重在「風神」而非純粹技法。這提醒我們,書法之美不僅在於筆墨,而在於筆下所流露的精神氣質。

行書作為文化載體

晉人行書不是單純的實用文字,而是時代文化的體現。清談風流與瀟灑人品,透過筆墨具象化,形成魏晉獨特的審美範式。

法度與瀟灑的張力

在謝安、王徽之等人書跡中,可以看到既有法度的根基,又有瀟灑的灑落,正如行書本身在「真與草」之間的中和。這種張力,正是後世行書能長盛不衰的原因。

  文化傳承的啟示

雖然許多真跡已佚,但從《宣和書譜》的品評中仍能感受到一種「書以載道」的理念。臨池學書,不僅是筆畫模仿,更是體會古人心性風度的一種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lycen的沙龍
39會員
128內容數
2017年 10 月習篆書 2024年 10 月習國畫及楷書以及隸書
Allyc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9
所收人物橫跨 五代與北宋,既有政壇名臣,也有文人、宗教人士與隱士,充分顯示書法在宋徽宗時代被理解為「文化全景」的一環。整理了 典範人物敘述、源流考證、品評與代表作品及心得 典範人物敘述 五代 盧汝弼:後唐大臣,書法端方謹嚴,法度嚴整,雖不奇麗,但有官箴之氣。 豆盧革:五代後唐宰相,書風平
2025/09/09
所收人物橫跨 五代與北宋,既有政壇名臣,也有文人、宗教人士與隱士,充分顯示書法在宋徽宗時代被理解為「文化全景」的一環。整理了 典範人物敘述、源流考證、品評與代表作品及心得 典範人物敘述 五代 盧汝弼:後唐大臣,書法端方謹嚴,法度嚴整,雖不奇麗,但有官箴之氣。 豆盧革:五代後唐宰相,書風平
2025/09/08
一、佛教與書法的精神契合 將佛教精神與書法藝術緊密連結。作者指出,佛教強調「空」、「無我」與「超越執著」,這與書法創作中的自由、灑脫、去除拘泥之美學追求相呼應。書法家在揮毫時,需要一種「忘我」的境界,這與佛教禪修中「入定」的精神十分相似。 二、書法與「禪」的影響 禪宗的興起,特別影響了書法的審
2025/09/08
一、佛教與書法的精神契合 將佛教精神與書法藝術緊密連結。作者指出,佛教強調「空」、「無我」與「超越執著」,這與書法創作中的自由、灑脫、去除拘泥之美學追求相呼應。書法家在揮毫時,需要一種「忘我」的境界,這與佛教禪修中「入定」的精神十分相似。 二、書法與「禪」的影響 禪宗的興起,特別影響了書法的審
2025/09/07
天然派書法理論裡一個獨特的取向。它強調書法的美感並不是單純來自技巧的精細或工整,而是來自一種「自然流露的生命力」。 天然之美 ·書法不應追求矯飾,而應展現一種「無心而有意」的自然境界。 ·他舉例「拙中見巧」「天真爛漫」的美,這些不依靠人工雕琢,卻能打動人心。 與技巧的張力 ·「天然」並
2025/09/07
天然派書法理論裡一個獨特的取向。它強調書法的美感並不是單純來自技巧的精細或工整,而是來自一種「自然流露的生命力」。 天然之美 ·書法不應追求矯飾,而應展現一種「無心而有意」的自然境界。 ·他舉例「拙中見巧」「天真爛漫」的美,這些不依靠人工雕琢,卻能打動人心。 與技巧的張力 ·「天然」並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作者:張心龍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6月 二版十一刷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