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不可多得的人才,你需要學會《深度工作力》
想成為人才?那就點進來看吧!
人才不是你成批買進,加起來就能達到高水準的商品,頂尖人才一定有其高明之處。(p64)

圖片來源:pexels
我們生存的時代,看起來什麼都有、什麼都是最好的,但是房價衝高、工作難找,其實人們所承受的壓力,或許一代比一代來的高。根據統計,憂鬱症好發的年齡多為青春期至初入社會的這段時間,除了生理的改變之外,外在環境也佔了極大的影響——也許是因為,這正是人們畢業開始尋找工作的階段。
新鮮人背負著各方的期待,想要找到一個「好工作」,但同時對於轉換身份感到恐懼。擔心自己能力不充足、條件不夠好、學歷不夠高,會不會很容易就被面試官刷掉?是不是沒辦法找到好工作?要不要乾脆先找個基本薪資的工作?反正,我還年輕。
這些擔憂我都經歷過,所以完全能理解,而現在的我可以說仍然處於茫然的階段。但是停留在原地卻什麼都不做,反倒會讓我更加的焦慮,所以我選擇開始「閱讀」,作為我紓解壓力的管道!相信這也適合現在正在閱讀文章的你們,因為我們都擁有想改變、想成長的心志,否則為何我們現在,不是在滑Instagram、Facebook呢?
什麼時候學習都不晚,只要你願意,機會就在那裡等著你。

其實不只是社會新鮮人面臨尋職的壓力,正在轉換跑道的每個人,都曾經有很深的自我懷疑,但是《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的作者卡爾‧紐波特提及「天才是少數」,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接近成功!而刻意練習與「深度工作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成功與深度工作的能力,可以說是息息相關。謝謝你看到這,我終於要開始介紹《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了!
【 深度 vs 淺薄 】
作者對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定義是:「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
相對地,非高認知需求、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被模仿、被取代的工作,也就是「淺薄工作(shallow work)」。這兩個概念在本書中相當重要,我們要不斷思考兩者之間的差異,也要知道自己何時適合深度、何時適合淺薄。
【 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才?】
卡爾‧紐波特把人才的特質分類且「具體化」,介紹了現今人才的種類:
- 高技術工作者:「你是否善於與智慧機器合作?」高技術工作者就像工程師一樣,能運用智慧機器來生產成品。
- 超級明星:概念有點像是,現在KPOP會從世界各地尋找人才並帶回韓國,先從練習生開始,最後訓練有成再組成團體,而作者舉的則有點像是「工程師界」的版本。
- 擁有者:擁有巨大資本的人。以社會學的角度看,或許就是資產階級。
大多數人可以努力的方向「高技術工作者」以及「超級明星」,當然作者不是真的要我們去成為一個演藝圈的IDOL,而是成為我們所屬領域中的佼佼者!有了目標,我們直接可以學習實作的法則了。但在正式開始前,想和大家說明專注與分心的概念,這很重要,記起來了就可以在平常拿出來檢視自己的生活並自我提醒!

圖片來源:pexels
【 專注 vs 分心 】
你時常在使用瀏覽器時,同時開啟多個分頁嗎?你在工作的時候,會不會被突然亮起的手機提醒打斷手邊工作?你習慣邊滑手機邊聽課嗎?
這些以秒計算的「分心行為」看似無傷大雅,但累積起來的機會成本很可觀,不過因為「度量黑洞」的緣故,我們很難把分心帶來的傷害數據化。而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們都在無形之中被奪去了「專注力」,大多數的人不以為意,這其實並不是人的問題,而是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非常狡詐,讓我們盲目的只看見使用網際網路的「好處」,而沒有正視那些看不見卻很嚴重的「壞處」。無論是腦袋常常想著手機、出現提醒就馬上點看,或者是時常滑手機⋯⋯等等的行為,其實都會無形之中造成我們腦的線路有所改變,這對青少年的腦發育影響很大,因為他們的大腦到25歲左右才成長完全,而對我們成年人則是容易造成「分心」的狀況。手機、網路的議題又可以再寫好幾篇文,日後再介紹《拯救手機腦》給大家。
總而言之,能夠長時間執行一件工作,或是能夠看長文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能專注的人」變少了。我們都明白「物以稀為貴」的道理,也就是說擁有專注力、能夠深度工作的人,自然而然成為了這世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雖然當前擁抱分心的潮流是真實的現象,卻是建築在不穩定的基礎上,一旦你決定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它將輕易被推翻。(p91)
卡爾‧紐波特提供的方法有很多,礙於文章長度的限制,我依照個人的喜好將方法做了編排,不得不說《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的內容含金量很高,作者的風格也很鮮明,閱讀起來非常過癮,真的值得你去細細品嚐!廢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一、深度工作養成的必備心法
我想簡單分享幾個必備的心法。讓你成為軟硬實力兼具的人才!
- 事先規劃,定期評估:設定你的目標、方法及工具後就開始執行。但這並不是結束,因為最重要的是「定期評估」。檢視你現有的措施是否為「利大於弊」,若不是的話代表這套方法不適合你,甚至可能沒辦法讓你進步,此時就必須找出問題並修改、調整。這需要耗費時間與精力,但唯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確保這條路真的沒有白走,這比淺薄工作值得你花時間鑽研。
- 拒絕好處,擁抱無聊:滑手機是消磨時間的最佳選擇,真的嗎?排隊的時候滑一下、無聊的時候滑一下、等捷運或等公車的時候滑一下,時間好快就過了,但學習機會也錯過了!如果我們這個時候選擇的是看書或者是靜下心閉目養神,得到的效益就不同了。唯有我們看清淺薄工作(例如:滑手機)的壞處,以及訓練自己在無聊的時候忍住不去擁抱手機,基本上已經離成功非常接近了。
- 適時暫停,適當拒絕:多數人深度工作的極限約為1小時,所以我們無法24/7都保持專注。要安排分心的時間,也要適度「放空」讓有意識的腦蓄積能量,因為適當的休息可以走更長遠的路。明確拒絕「不必要」的回覆或應酬,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事情,將理由大致傳達給對方,相信他也會理解你的。
二、建立深度工作的儀式感
儀式感+關機模式=高效率低壓力
這個公式是筆者自己設計的。為什麼我敢這樣做呢?因為作者卡爾・紐波特在本書不斷強調,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我們都要一直檢視及調整,直到「專屬自己」的最佳配方(formula)出現,才是最能成功培養深度工作力的關鍵!
或許讀完本書之後,你也可以創造專屬自己的「深度公式」!
「儀式感」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每天出門前給家人一個擁抱,或是上班上課前要去超商買一杯大熱美,都是儀式感的一種形式。那麼,如何建立專屬於自己的深度工作儀式?

圖片來源:pexels
STEP 1. 選擇合適且喜歡的地點,並設定好深度工作的時間,減少不確定性以提高成功率。 (例如:咖啡廳、圖書館)
STEP 2. 設立規範、程序以及目標,否則無法評估成效及後續檢討與修改。(例如:禁止使用網路、設立完成任務的目標)
STEP 3. 給自己適當的獎勵,以維持高水準的運作,要注意必須是安排過的,而不是突發奇想。(例如:喝杯熱飲表示深度工作的開始、吃特定的食物以維持精力)
你可以在某個美好的午後,帶著筆電和一本書,前往你挑選的咖啡廳,點一道你愛的早午餐,並且完成「把一本書讀完」的任務。總之設定明確目標與執行時間,讓你充實的度過這個下午!
「細水長流」是培養能力的核心

圖片來源:pexels
在讀《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原子習慣》這本書,可以說《原子習慣》是心法中的心法,只要你想培養任何一種能力、習慣,都可以應用到當中很多的概念。
我們常聽到「21天養成計畫」,事實上21天對於養成習慣來說可能還太短了,所以我們要抓到的重點其實是:不要追求短時間內的大幅度成長,而是要不斷地做,即使進步只有一點點,也已經對你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有很大的幫助了。
有很多的原因造成人們容易分心,但網際網路與手機帶給現代人很大的影響,從前這些是工具,讓人們借力使力;然而,現在的人們反而被工具掌控,甚至面臨著成癮的困窘。簡而言之,現在是個淺薄的時代,只要現在就開始學習深度工作力,對工作、課業、生活都將有很大的幫助。
切記,滑手機娛樂自己的這種「假性獎勵」,會讓我們失去真正帶來好處的長遠目標,所以當你想放棄的時候,「莫忘初衷」四個字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相信它對你也有會所幫助。
這篇文章是塗讀閱讀完《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所撰寫,大部分為個人心得抒發。如果想看圖文並茂的書籍重點整理,歡迎去看我的另外兩篇文章!
(延伸閱讀:《Deep Work深度工作力》全書重點整理(上) )
(延伸閱讀:《Deep Work深度工作力》全書重點整理(下) )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暢銷新裝版】
喜歡這篇重點整理嗎!
拍手|給我個擊掌吧👏👏👏我會繼續努力!
分享|你的朋友需要?快分享這篇文給他!
追蹤|我需要你的鼓勵!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閱讀、整理、輸出、製作圖文雖然耗時費工,但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你們的支持是我往前的動力❤️歡迎follow我的IG(@to_do_to_read),有另一種形式的分享~希望你也會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