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1
外在環境=內在心理的投射
這個道理大家應該都聽過,但我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不是書裡的觀念,而是我最近的親身體會。
其實一開始工作留停休息,腦袋的靈感就源源不絕地蹦出來,很多事情想做。除此之外,我的高中同學也介紹了美安的專業人員計畫給我。
這兩天異常煩悶,連要做的冥想練習都不想做。
所幸一鼓作氣把我的書房整個整理好,整體的空間環境也大挪調。
都過了一個月才把辦公室帶回來的東西分類歸好。
這陣子又有一個新的機會,但是我檢視目前的金流狀態跟時間,其實都已經滿了。
覺得沒辦法參與超級可惜🥲
在煩的狀況下在看到滿屋子的東西就覺得更煩🤣

你上次桌面呈現這樣的狀態時,心情如何
所以我乾脆卯起來整理。
能賣的就蝦皮上架、能送的就放到贈物網,一天就處理掉三十幾樣東西。
另一個部分是我大大的調整了我的書房格局。
我有一張L型辦公桌靠邊,正中央還有一張木餐桌😆
這次木餐桌移到另外一個牆角,中央整個空出來。
透過這樣的空間清理,也是跟我自己宣示要把瑜珈練習變成我的日常。
整理的過程像是一種自我檢視。
我一邊整理,一邊在想:哪些東西對現在的我最重要?
哪些已經不需要再留下?
最後才發現,空間的清理,其實就是內心的排序。
我也開始思考:每次那種煩悶,到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其實常見的來源,大概有五種:
- 空間太亂
東西堆得到處都是,光用眼睛看就覺得煩。 - 被迫做不喜歡的事
工作或家庭的要求,讓你硬著頭皮去應付。 -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想做的事明明在心裡吶喊,但時間、金流或條件都卡住。 - 身體狀態不好
累積的疲勞或小毛病,最後都變成情緒。 - 逼自己一定要有產出
心裡想休息卻不敢休息,最後越拖越焦躁。
煩悶很多時候不是單一原因,而是這些小小的不協調,累積起來變成「卡住」的感覺。
那怎麼辦呢?其實出口不需要太大,只要一點點就好:
- 如果是空間太亂 → 花 10 分鐘整理桌面,把視線清出來。
- 如果是不喜歡的事 → 試著切一個小界線,給自己「完成就好」的底線。
- 如果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 先寫下想法,留待下一個合適的時機。
- 如果是身體狀態不好 → 躺下閉眼 15 分鐘,或是去走一小段路。
- 如果是逼自己要有產出 → 允許自己「今天什麼都不做」,當作充電。
也因為這樣,我對於最近錯過的機會,就比較釋懷了。
因為宇宙丟到你面前的每一次邀請,都是一種提醒:你可以。
只是這次來臨的時候,我尚未準備好。
煩悶的能量,需要一個出口。
找到屬於自己的小出口,就能幫心鬆一口氣。
那你呢?
當煩悶湧上來的時候,你最常選擇的出口是什麼?
今日IPA:31,102(交易獲利);累積IPA:84,475
#日常覺察 #整理療癒 #心靈成長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