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動機
其實這一本書是我去參加兩性聯誼的時候,在那一個餐廳裡面遇到的一本書。甫進門當下看到餐廳櫃子上就擺著這一本書,它的封面及標題馬上吸引了我,「為什麼要戀愛」,是天下文化出的書,這個標題就跟天下文化出的另外一本有名的書是造樣造句的關係,那本有名的書是「為什麼要睡覺」。但比起為什麼要睡覺,為什麼要戀愛這個議題更吸引我。不是,為什麼不戀愛呢?
這麼重要為什麼我沒有
這本書一開始就以一個冷漠的科學家的愛情故事開頭,很吸引人,一名狂熱研究的物理科學家,因為一位婦女對他感興趣並且對他的愛,引發了他自省,說,感謝他的妻子,愛情讓他更像一個人。
我閱讀了前半本書,發現這本書中描述的愛與熱情對於大腦及整個人是多麼美好,不論是愛引發大腦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愛情有益健康,或者對於自己的職業的熱情拯救了一個病人的病情,許多實驗以及文獻的論證,都告訴讀者,愛以及熱情的美好以及重要。我閱讀完前半本書的最大心得是:愛與熱情,這麼重要的東西,為什麼我好像沒有?我沒有那種別人告訴我談戀愛起來會情不自禁的經歷,我也沒有像書中所述那名女病患對於藝術繪畫工作的熱愛幫助了她的復健,那種對事情的熱情,那麼,為什麼我會沒有呢?我是不是應該也要努力追求擁有愛以及熱情?
我應該怎麼做呢?這種都是從內而發的情感,該怎麼擁有呢?作者好像沒有告訴我這一點。
自我認同不僅來自工作
書中有提到,自我認同不僅來自工作,乃是跟你與人的連結更有關係。不過,就我所見,在這社會上還是有工作比較有社會身分,而「你的工作代表你是誰」這件事,好像也有點道理。作者其實是在遇見愛情並且和愛人一起對抗疾病的時候,她說她意識到了:「人的自我認同不僅來自工作,我們還必須去愛人,才能持續在世上生存。」(P.167)
這邊說的「去愛人」,指的是普世的愛呢?還是羅曼蒂克男女之間的愛情呢?就上下文來看,她是在講她的婚姻,所以,應該是男女之愛嗎?但是,友情與親情不算愛嗎?還是,只有愛情有這種魔力嗎?我覺得應該不是吧?應該也有人終身沒有遇見愛情,但是仍然有完整的自我認同。
如何對抗孤獨
作者簡單用GRACE五個英文字母描述如何對抗孤獨,畢竟作者獨身了將近三十七年,她常常被問到有何抵抗孤獨的解方,她給的建議就是這五個英文字母 GRACE:感恩Gratitude,互惠Reciprocity,利他 Altruism,選擇Choice 和享受 Enjoyment。前面三個不難從字面上去理解,我這邊特別紀錄下,關於選擇,指的是選擇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可以減少孤獨感。至於享受,指的是盡最大努力享受樂趣與生活並且與他人分享好消息和共享美好時光。
呃,我覺得我幾乎都有做到耶!
從蒐集者變體驗者
書中有一個觀點是「從蒐集者變體驗者」,主要在說大家以為年輕比老年更快樂,但事實正好相反,因為年輕的時候認為自己還有時間,進入蒐集累積金錢地位知識等模式,但是等老化面臨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威脅,反而會著眼於當下,更去體驗生活,而不是一直延遲享樂。
做自己。好,哪一個?
我覺得書中非常有趣的問答是作者遇到別人叫她要做自己的時候,她回答「好的,哪一個?」來說明自我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會不斷變動,「因此,只要真實面對您當下的自我,真實的自我便會自然顯現,而伴侶關係也會因此更加堅定。約翰和我正是最好的例子。」(P.192) 作者再度提到她和丈夫是如何共同面對疾病,並且時常勇敢彼此自我接露,分享生活起伏高低,讓關係更密不可分。(P.193)
如何與陌生人快速墜入愛河
我會下這一個標題單純只是因為這個標題真的很聳動。這個標題是作者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期刊文章,同樣引起了廣大的注意。我記得我曾經在Youtube上好像有看到有人根據這個研究製作了一個短片,告訴大家如何進行一個實驗,和另外一個人進行一系列越來越私人的問答以及對視等活動,能夠快速地和另外一個人產生親密感和連結感,因此陷入墜入愛河的可能性。
好想找個有好感的人來實驗看看,但目前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連結與關係
單純想記下書中這段文字:「我談到了約翰的研究和才華,還有他如何為我們對社會關係的全新理解奠基,為我們提供了實證,證明唯有與人連結、建立關係,生活才更有意義。」(p.212)
走出悲傷
我想記下作者是如何幫助自己克服喪偶的悲傷:就是找到一位老友當教練,鞭策自己跑步運動。每天每天,她不斷進行跑步運動,並且定期收到老友的來信,和老友教練保持聯絡,然後,繼續跑下去。我驚訝的看到書中字句寫著:「但我在這零下的天氣裡經歷的身體之痛,遠比不上回家時等著我的椎心之痛。那一刻,我好希望自己能在寒冷的天候裡,一直跑下去。」
我很驚訝運動能夠幫助作者克服悲傷和低潮。因為當我自己悲傷和低潮的時候,我根本不想,也無法運動,有的時候只能躺在床上動都不想動。
更好的自己
「...比起我們所讚揚的價值,愛其實是更廣泛的概念,我們必須開始不將愛這個現象視為個別且難以言喻的情緒,而是認知上和生理上的要件,可衡量、但變化萬千,不僅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伴侶,還能成為更好的自己。」(p.241)
我想問,那,要怎麼獲得愛?要怎麼付出愛?我還是不太懂。對我而言,愛就是一種感覺。對很多書本的理論來說,愛是一種承諾一種努力一種選擇。
愛是孤獨的反面
作者說她的丈夫,也就是研究孤獨感的科學家,曾經說過,英語中並不存在「孤獨的反義詞」。這讓我想起我曾經的碩班一位女教授,告訴我們她一直在徵求「寂寞的反義詞」,但最後她得到的結論是「寂寞沒有反義詞」。這本書的作者卻說,她「認為愛其實是孤獨的反面」。「愛便是約翰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的社會連結之感,也是我至今從身旁的人獲得的感受。」(p.242) 我那位徵求寂寞的反義詞的女教授,逝世的消息傳來,引起學生群的一陣緬懷與唏噓。她一輩子獨身,應該也是很寂寞,所以才徵求寂寞的反義詞吧?
所以對我而言,作者在三十七歲的時候遇到她摯愛的先生,離過兩次婚的六十歲男人,但是因為他們夫妻感情好到非比尋常,所以我說,或許作者是幸運的,雖然最後要面臨喪偶的悲傷,但我想她應該不會後悔遇到她的先生約翰,也非常感謝能夠擁有甜美的愛情及婚姻生活。
只是她是「遇到了」愛情,並不是「努力到了」愛情啊?
是不是。根本無法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