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同探討「糖」這個既熟悉又複雜的議題。

現代人對健康飲食的關注,而「糖」無疑是其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從它的科學本質、對身體的雙面影響,到如何聰明地與它共處。
-----
## 糖的分類與來源:甜味無處不在
當我們談論「糖」,您腦中浮現的是什麼呢?
是手搖飲的甜膩,還是水果的清甜?在營養學中,「糖」其實是一個廣泛的類別,學名為碳水化合物。
它可以簡單分為兩類:
單醣與雙醣: 這是最小的糖分子單位,也是我們吃進肚子後最快被吸收的。
例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都是單醣;而蔗糖(由葡萄糖與果糖組成)、乳糖、麥芽糖等則是雙醣。
這些小分子糖是我們身體最直接的能量來源。
多醣: 則是多個單醣分子串聯而成,例如米飯、麵條中的澱粉。
在日常生活中,糖以各種形式存在。我們可將其大致區分為兩類:
天然糖: 存在於天然食材中,如水果中的果糖、牛奶中的乳糖,以及蜂蜜中的葡萄糖與果糖。
這些糖通常與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一同存在。
精製糖(添加糖): 泛指在食品加工或烹飪過程中額外添加的糖,例如手搖飲、餅乾、蛋糕、果醬中的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等。
它們通常缺乏纖維與其他營養素。
-----
## 糖對人體的雙面影響:能量與健康的拉鋸戰
糖對人體的影響,就像一把雙面刃,既有益處,也潛藏風險。
### 正面影響:不可或缺的能量燃料
葡萄糖是我們身體,特別是大腦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當我們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身體會將其分解成葡萄糖,並透過血液輸送到全身細胞,為日常活動提供動力。
沒有適當的糖分供給,我們可能會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
對於運動員而言,適量的糖分更是維持高強度體能表現的關鍵。
### 負面影響:過量攝取的健康代價
然而,這份「甜」美的能量,一旦過量,特別是精製糖的過度攝取,就會對健康產生負面衝擊。
體重增加與肥胖: 精製糖的熱量高,且飽足感低,容易導致攝取過量。
身體會將多餘的糖分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增加體重與肥胖風險。
胰島素阻抗與第二型糖尿病: 長期攝取高糖飲食會使血糖頻繁劇烈波動。
為了應對,胰臟會分泌更多胰島素來降低血糖。
久而久之,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會變差,形成胰島素阻抗,這正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常見前兆。
慢性發炎: 過多的糖分會觸發體內的發炎反應,這與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的發生與惡化息息相關。
蛀牙: 口腔中的細菌以糖為食,並產生酸性物質,腐蝕牙齒的琺瑯質,導致蛀牙。
非酒精性脂肪肝: 過多的果糖進入肝臟後,若無法及時被利用,會被肝臟轉換成脂肪,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脂肪堆積,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
-----
## 迷思釐清:所謂「健康的糖」?以蜂蜜為例
許多人認為,相較於白砂糖,天然來源的糖,如蜂蜜、黑糖或楓糖,更為健康。
它們的確含有少量的維生素、礦物質或抗氧化物,但這並不代表可以無限量攝取。
以蜂蜜為例,它的主要成分仍是葡萄糖與果糖,熱量與白砂糖相差無幾。
雖然蜂蜜的升糖指數(GI)可能略低於白砂糖,但過量攝取仍會導致血糖上升、體重增加等問題。
因此,請務必記住:沒有絕對健康的糖,只有更佳的選擇與適量攝取。
無論是白砂糖還是天然糖,過量都可能危害健康。重點在於總攝取量,以及是否伴隨其他營養素。
-----
## 健康攝取與「補救」策略
理解了糖的雙重影響,接下來我們將討論如何智慧地與糖共處。
### 實用健康飲食建議
1. 閱讀食品標示: 培養閱讀營養成分表與食品配料表的習慣。
注意「添加糖」或「精製糖」的含量,並學會辨識它的多種名稱,如:高果糖玉米糖漿、蔗糖、麥芽糊精等。
2. 減少含糖飲料: 含糖飲料是精製糖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試著用白開水、無糖茶、黑咖啡或氣泡水來取代,這是最有效且簡單的減糖方式。
3. 以天然食材取代精製糖: 嘗試用新鮮水果、地瓜、南瓜等天然食材的甜味,來滿足對甜食的渴望。
4. 培養清淡味覺: 循序漸進地減少飲食中的甜度,讓味蕾重新適應食物的原始風味。
### 科學的「補救」策略
許多人問我:「如果不小心喝了含糖飲料,有什麼方法可以補救嗎?」
答案是:沒有單一方法可以完全抵銷糖的負面影響。
重點始終在於預防。
然而,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科學策略來降低血糖衝擊,這主要基於延緩血糖上升與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原理。
1.搭配高纖維食物: 膳食纖維可以減緩消化與吸收速度。
2.在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時,可以搭配富含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豆類、全穀物,這有助於平穩血糖。
3.飯後輕度運動: 飯後約15-30分鐘進行輕度運動,如散步、拉筋,可以幫助肌肉細胞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並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4.充足水分: 保持身體水分充足有助於腎臟代謝多餘的糖分。
-----
## 結論:健康由選擇與適量開始
糖,作為人類飲食中的重要一部分,並非洪水猛獸。
健康管理的核心,不在於完全杜絕糖,而在於智慧的選擇與適量的攝取。
從今天開始,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做起:多喝水、閱讀食品標示、選擇天然食材,並將輕度運動融入日常。
記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每一次的健康選擇,都是為自己的未來儲存健康的資本。
-----
## 參考來源
1. 世界衛生組織 (WHO):《成人與兒童糖分攝取指南》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49028](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49028)
2.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關於糖與健康風險的相關研究報告。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Dietary Sugars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6.023243](https://www.google.com/search?q=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6.023243)
4. Johnson, R. J., et al. (2007). "The effect of a high-fructose diet 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insulin resistance." Hepatology. (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與果糖攝取的研究)
5.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關於血糖控制與運動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