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想寫給正處於迷惘的大學生,特別是我的弟弟。他最近因為過得太廢,被我爸停了生活費,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像一顆小小的種子,在他心中種下一些新的想法。
或許你現在讀的科系不是你最想要的,或許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上大學要幹嘛,每天滑手機、打電動,時間就這樣流逝。
現在回頭看,我認為大學是是一個自由與責任並存的實驗場,讓你去探索這個世界,也探索自己。而冒險的關鍵不是「該做什麼」,而是學會怎麼想、怎麼選。以下這些心法與框架,是我大學四年一路實踐、失敗、再調整的總結,我將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分享我親身體驗的心法與行動建議。
規劃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地圖」
你覺得大學就是讀書、考試、參加社團、畢業找工作?這只是大眾給你的人生樣板。大學四年,其實是你規劃自己「人生地圖」的黃金時期。
很多人一進大學就被問:「你未來想做什麼?」結果陷入焦慮。
與其急著找到標準答案,不如先畫出屬於自己的地圖。
這張地圖上,不只有課業,還有你對未來的想像、對自己的期許,以及那些你還沒去過的未知領域。試著問自己:
我想成為怎樣的人?畢業時希望擁有哪些能力?
行動建議
- 四象限法:把紙分成「學業」「興趣」「人際」「自我挑戰」四格,每格寫下想嘗試的事。
- 三層探索:
- 認知層:我喜歡什麼?擅長什麼?
- 價值層:哪些事對我重要?影響力、收入、自由?
- 行動層:下一步要試哪一門課、哪個社團或專案?
沒有人能給你標準答案,這張地圖只有你能畫。
時間管理,從「被動」變「主動」
前陣子,我弟跟我說他課表排滿了,沒時間打工。我一看他的課表,下午五點就下課了。
這在高中可能叫「滿」,但在大學,這叫「時間的自由」。
大學最珍貴的,就是你擁有完全的時間自主權。你可以利用空堂在校內工讀、課後參加社團、做自己想玩的專案、執行任何計畫。
不要再覺得自己沒時間了。 學著當自己時間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被時間追著跑。試著記錄你一天做了什麼,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很多時間都被浪費在無意識的滑手機上。
試著問自己:
今天的時間分配,是否符合我想成為的那個人?
行動建議
- 時間盤點法:連續三天記錄每半小時在做的事,標出「高價值」「低價值」。
- ABCDE優先法:
- A:一定要做
- B:重要但可延後
- C:可做可不做
- D:可委託
- E:直接刪
我的經驗:我在空堂工讀、課後跑社團、晚上接家教。看似忙,但因為每個活動都對「未來的我」有意義,所以不會疲憊空虛。
主動學習,掌握人生決定權
「你要好好整理作品集,之後才能投實習啊。」 「我們學校會幫我們安排好實習。」
這是我跟我弟的一段對話。
大學不是高中,老師不會每天提醒你寫作業、複習功課。如果你還在等著老師給你資料、等著學校幫你安排,那你就是在把人生的決定權交到別人手中。
試著問自己:
這堂課或這個專案,能讓我累積什麼能力?
學會主動搜尋資料、學會主動連結資源。
你喜歡寫程式?去網路上找開放課程。你對行銷有興趣?去參加相關的講座、競賽。很多大學生專屬的活動和資源,出了社會就沒了。好好利用這個身分,去多方探索、勇敢嘗試,為自己的人生開拓出更多可能性。
行動建議
- 修跨系課:別只待在自己科系。設計系的色彩學、商管的簡報課,都可能成為你未來的關鍵技能。
- 列出學校的資源:圖書館的資料庫、職涯中心的實習媒合、國際處的交換生計畫——這些都是免費的寶藏。
- 逛學校網站、系辦公告:發現感興趣的活動就報名。
經驗分享:教育部的計畫獎金,是我主動搜尋、組隊、寫提案爭取來的。那段經驗比任何課堂都更實用,也讓我學會「找資源」本身就是能力。
學會「開源」,而不只是「節流」
大學生活雖然自由,但也充滿挑戰。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錢」。
不要只會省吃儉用,也要學會開源,為自己創造收入。這不只為了賺錢,更是為了學習「為自己的能力標價」。
我在大學時,試過各種賺錢方式:
- 校內工讀:熟悉學校資源,空堂即可排班。
- 家教:時薪高,能訓練自己的表達和應對能力。我就是從家教開始學會「為自己的知識標價」。
- 實習:不但可以賺錢,還能累積作品集、了解職場生態。我從實習中認識自己未來想走的方向。
- 參加競賽:大學生有很多競賽都有豐厚獎金。我人生的第一支 iPhone,就是用參加競賽的獎金買的。
- 教學助理 (TA):我從大二就就被教授找去當TA了,一開始收到mail的時候又驚又喜,仔細思考後覺得老師會找我的可能原因有: 在我身上看到熱情、在課堂上會開口說話、看到我的潛力(?)
- 市集創業擺攤:小規模也能練膽識與商業思維。
大學四年,你的「能力」就是最棒的資產。投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自然就能創造更多收入。
經營人脈
出社會後要認識新朋友其實很難。趁著學生身份,勇於認識不同的人。
- 三圈理論:核心圈(深交朋友)、學習圈(志同道合的夥伴)、資源圈(不同領域的聯繫)。
- 價值交換:交朋友不是算計,而是彼此提供支持與靈感。
方法建議
- 系上或社團活動:能認識學長姐與學弟妹,獲得第一手資訊。
- 校外競賽或計畫:結識不同學校的同學與業界導師,我的教育部獎項就是這樣來的。
- 善用網路:善用社群平台找活動、接觸不同領域。
我的經驗:系隊學姊介紹我拿到系辦工讀;跨校競賽的夥伴成了我後來創業計畫的隊友。
立即行動:本學期至少參加一次校外競賽或社團,給自己一個「破圈」機會。
最後,為自己負責
我知道,剛脫離高中體制,面對這麼多自由與選擇,會感到茫然。但請記住,這不是一件壞事。
迷惘,正是你開始為自己負責的訊號。
這篇文章,是我個人的淺薄經驗。
路是人走出來的。
大學不是比誰更忙,而是比誰更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保持好奇、勇於嘗試、允許失敗,你會發現:真正的自由,是在自己負責的人生裡做選擇。
願你帶著自由與責任,去過屬於自己的大學生活,也願這些思考工具,成為你冒險的地圖與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