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決定從今以後,不再考慮和中國人共事?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這週,我想來聊聊一個關於個人職涯的話題:我在前一份工作與中國同事共事後的心得,以及為什麼這個經驗讓我做出「未來不再與中國人合作」的決定。

我想強調,這並非對任何種族、國籍、或群體的無差別攻擊,而是一段真實、深刻,甚至有些痛苦的職場經歷總結。我相信優秀、敬業的專業人士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但文化背景與社會環境,確實會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工作風格與溝通模式,而這些差異,足以摧毀一個團隊的效率與信任。


語言是最大的問題,儘管我們都說中文

一開始,我以為同樣使用中文,即便有繁簡差異,溝通上應該仍能暢行無阻。然而,真正的鴻溝在於「詞彙」與「語境」。同樣一個詞,在兩岸的職場文化中,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這導致了無數次的誤解與與工作往返。

舉幾個例子:

  • 「渠道」: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管道」或「通路」,但在他們的職場中,它被極度泛用,導致語意模糊不清。它可以指「銷售通路」、「行銷平台」、「App 上架的商店」,甚至是「負責某件事的部門或聯絡人」。當他們說「這個問題要走哪個渠道解決?」時,你很難第一時間理解他到底是在問「要找哪個部門?」、「要透過哪個系統提報?」還是「要去哪個平台設定?」,造成溝通上的困惑。
  • 「拉通」、「對齊」:這是他們非常愛用的詞彙,例如「我們來拉通一下需求」、「跟產品對齊一下規格」。這些詞聽起來很專業,但往往只是空洞的口號。會議上大家看似「拉通」了,但每個人腦中的畫面依然南轅北轍。它變成一種形式主義,取代了真正深入、有效的討論。
  • 「賦能」:一個聽起來非常高級,實則極度空泛的詞。當 PM 說「我們要為業務賦能」、「為產品賦能」時,像是在宣告一個宏大的戰略目標。但對開發者來說,這句話幾乎沒有任何有效資訊。是需要開發一個新功能?改善現有流程?還是提供數據?「賦能」成了一個萬用的動詞,把定義具體工作的責任,丟給了聽話的人去猜測。
  • 「打磨」:字面上是「拋光、修飾」,聽起來是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但在實務上,它常常變成沒有明確目標的修改迴圈。當被要求「把這個動畫效果打磨一下」時,究竟是要更快、更慢、還是換一種曲線?由於缺乏客觀標準,開發者只能不斷猜測、提交版本,直到對方「感覺對了」為止。這不僅浪費時間,也嚴重打擊士氣。

這些詞彙差異的背後,反映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不同。我們習慣於精確定義、尋求共識,而他們似乎更習慣於模糊的指令和「自己去意會」的溝通方式。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毛新宇那段知名的訪談影片,看似講了很多,但實際上什麼有意義的資訊都沒有。

先射箭再畫靶:混亂的開發流程

這是我感受最深、也最痛苦的一點。在台灣,一個稍具規模的團隊,開發流程通常是:需求確認 -> 規格制定 -> 技術設計 -> 開發 -> 測試 -> 上線。我們會花費大量時間在前期規劃,確保大家對目標有一致的理解。

但在我經歷的那個環境裡,流程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們奉行的是「先做再說,有問題再改」。

一個典型的災難循環是長這樣的:

  1. PM 給出一個模糊的需求,規格文件?沒有。最多只有幾句描述,甚至你想寄信請他們回信畫押都永遠收不到回覆。
  2. 你根據自己的理解,開發出 A 版本。你覺得這應該就是 PM 想要的。
  3. QA 介入測試,但他認為需求應該是 B 版本。於是你們開始爭執,浪費大量時間在溝通成本上。
  4. 吵不出結果,只好找 PM 來評斷。PM 聽完後眉頭一皺,說:「都不是,我其實要的是 C 版本。」
  5. 你心力交瘁,加班加點把 C 版本趕出來,QA 也測試通過了。
  6. 就在你以為可以鬆一口氣時,PM 的老闆或另一個部門的人跳出來說:「你們都搞錯了,這個專案的初衷是 D!」

最終,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團隊士氣,都在這種無止盡的返工與內耗中被消磨殆盡。他們稱之為「敏捷開發」、「快速迭代」,但在我看來,這只是為缺乏規劃與不負責任找的藉口。

封閉的生態系:落後的工具與方法論

除了流程混亂,另一個令人窒息的是他們所使用的工具與專案管理方法,完全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平行時空。

當全球的開發團隊都在擁抱 Jira、Asana 或 Linear 這些現代化的專案管理工具時,我卻發現他們仍在使用極其傳統,甚至是過時的方式來追蹤進度。像是用 Excel 表格來管理複雜的開發任務,即便介紹了好用的工具也安裝好了,最後還是沒人要用。資訊不透明、進度難以追蹤,PM 還得花費大量時間手動整理報告。

更令人頭痛的是,他們活在一個與全球主流脫節的「國產」工具生態中。

  • 設計協作:當國際上的設計師與開發者早已將 Figma 視為協作標準時,他們卻堅持使用只有中國開發者在用的「藍湖 (Lanhu)」或「MasterGo」。這意味著,我們無法直接使用 Figma 強大的套件生態系,也無法與國際社群接軌。所有設計稿都需要經過轉換,增加了溝通成本與出錯的機率。
  • 溝通工具:取代了全球通用的 Slack、Teams等,他們使用的大多是中國獨有的通訊軟體。這些工具與其說是為了協作,更像是為了監控,充滿了「已讀」回執、打卡、日報等讓管理者安心,卻讓員工倍感壓力的功能。而且沒錯,你的所有訊息主管都能一覽無遺。

這種封閉的工具鏈不僅大幅降低了效率,更形成了一道無形的牆,將團隊與全球開發的最佳實踐和社群隔離開來,讓跨國協作變成一場惡夢。

對上獻媚,對下欺壓

很多人會用「狼性」來形容中國的職場文化,認為他們積極、有企圖心。但在我的觀察裡,這種「狼性」往往只展現在一個地方:向上管理

他們極度擅長向上彙報、爭取資源、讓老闆覺得自己很努力。但在協作上,尤其是對待平級或下屬,卻是另一副嘴臉。

  • 把別人的事當麻煩:當你需要他們協助、或依賴他們完成某個任務時,他們會表現得極不耐煩。把份內的工作做好,對他們來說,彷彿是在替你解決麻煩。團隊合作精神?不存在的。他們信奉的是「各掃門前雪」。
  • 資訊壁壘:他們不樂於分享資訊,因為資訊就是權力。你很難從他們口中得到一個完整的、透明的資訊,這讓跨團隊協作變得異常困難。
  • 強烈的優越感:這點很微妙,卻無處不在。有人曾這樣形容:在台灣,如果你贏過 1% 的人,你可能贏了 20 萬人;但在中國,贏過 1% 的人,代表你背後踩著一千多萬人。這種極度內卷(這邊故意用支語)的環境,讓倖存下來的人,往往帶有一種「我是憑本事爬上來的,你們都得聽我的」的優越感,缺乏同理心與尊重。

結論:這是一場關於職場文化的豪賭

寫到這裡,我必須再次強調,我並不否認,一定有許多友善、專業、且能夠清晰溝通的中國開發者。我在技術社群上也追蹤了好幾位非常欣賞的中國技術大神,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然而,在真實的職場環境中,你遇到雷包的機率,遠遠大於你想像的。你將面對的,更多是那些無法有效溝通、流程混亂、且缺乏團隊精神的「雜魚爛蝦」。

我並不是說台灣的職場就完美無缺,我們當然也有自己的問題。但根據我的經驗,在台灣,絕大多數的同事,即便有摩擦,依然能夠基於專業進行溝通、達成共識,並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這背後的根本差異,我認為源自於文化背景與社會結構。

選擇工作,就是選擇與你朝夕相處的人。而我,只是在經歷了一場慘痛的文化衝擊後,決定未來不再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賭在一場勝率極低的合作體驗上。

你也有跨文化的工作經驗嗎?還是也遇過什麼樣的雷包同事?

歡迎留言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ice把拔的生活與開發筆記
0會員
26內容數
這裡是我的開發與生活筆記。 分享iOS開發經驗、教學技巧,也記錄生活中的點滴與觀察。 偶爾來點評論,輕鬆聊聊技術與日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職場的第一週總是充滿挑戰和疑惑。對於工作及同事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讓人感到困惑。透過這段經歷,作者反思了自己在職場遇到的問題,並最終做出了放下這份工作而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的決定。
Thumbnail
在職場的第一週總是充滿挑戰和疑惑。對於工作及同事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讓人感到困惑。透過這段經歷,作者反思了自己在職場遇到的問題,並最終做出了放下這份工作而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的決定。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透過內部轉調找到國外工作的真實故事。分享多次嘗試和文化挑戰後,終於在海外職場站穩腳步的經驗
Thumbnail
透過內部轉調找到國外工作的真實故事。分享多次嘗試和文化挑戰後,終於在海外職場站穩腳步的經驗
Thumbnail
尊重不是別人給的。
Thumbnail
尊重不是別人給的。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Thumbnail
從工作模式、飲食模式再到看清一些人事物。 我想疫情的到來是必然要發生的。沒有這件事,不會有後面接二連三的事發生。
Thumbnail
因著喜歡強調團隊共事的產業 ... 以後看到,個人會優先刪除遞交履歷。
Thumbnail
因著喜歡強調團隊共事的產業 ... 以後看到,個人會優先刪除遞交履歷。
Thumbnail
職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 就在你踏進這個門開始,沒有該教你些什麼,是你要付出些什麼? 你可以問,不會,你要問,但...不一定有人應該要回你.. 你才做過1次的事情,因為做的少,你..應該不會有什麼錯誤可以發生,那..是否做得越多的人,就不該犯任何一點錯呢? 也就是說,你有做過1次,基本
Thumbnail
職場,往往不是你想的那樣。 就在你踏進這個門開始,沒有該教你些什麼,是你要付出些什麼? 你可以問,不會,你要問,但...不一定有人應該要回你.. 你才做過1次的事情,因為做的少,你..應該不會有什麼錯誤可以發生,那..是否做得越多的人,就不該犯任何一點錯呢? 也就是說,你有做過1次,基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