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時間走進便利商店或超市,隨手拿個便當,是許多人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但你有沒有真正仔細看過,便當盒背後那張營養標示?小小一張貼紙,卻藏著影響健康的重要訊息。
我們常說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進去的東西,會誠實地反應在你的身體上。這不只是減肥或健身的人才需要注意的事,就算健檢沒有紅字,或平常覺得自己很健康的人,養成看營養標示的習慣,依然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到底吃了什麼東西。
為什麼要學會看營養標示?
原因很簡單:避免被食品包裝上的話術誤導。市面上不乏「減糖」「低脂」的標語,但仔細看營養標示,往往會發現另一個陷阱。糖少了,脂肪卻比平常多,或是油少了,東西卻甜死人。本來想吃得更健康,結果卻反而越吃越胖、越吃身體越不舒服。另外,看營養標示也能幫助我們知道吃了多少熱量跟營養素。便當裡常見的炸雞排、油飯、紅燒肉,看起來分量不大,但實際熱量可能已經超過一餐該有的攝取量。若不會看營養標示,很容易不知不覺間就吃下超過身體能負荷的東西。
什麼是判斷營養標示的重點?
以便當為例,判斷順序可以簡化為四步驟:
- 先看份量 有些便當標示「每份 250 公克」,但實際上一整盒可能是 500 公克。這代表你吃完整盒,所有數字都要乘以二。忽略這點,往往是誤判的最大來源。
- 再看總熱量 這是最直覺的指標。熱量不是萬惡之源,但若每天攝取大幅超過身體消耗,體重增加只是遲早的事。便當通常熱量落在 600–900 大卡之間,有時一個「豪華雙主菜」甚至破千大卡。
- 接著看三大營養素
糖類:通常便當的白飯份量都太多,可以的話少吃一點比較好。
蛋白質:雞胸肉、魚排、豆腐是相對好的來源。但炸物除了蛋白質外,油也不少。
脂肪:通常藏在醬汁或是肉類中,亮晶晶的外表通常就是脂肪豐富的現象。
- 最後看鈉含量 便當為了好吃,鹽分常下得很重。一個便當鈉含量可能就有1000毫克,幾乎佔掉一天建議攝取量的五成。如果再搭配一碗湯或一瓶飲料,幾乎等於超標。對血壓有疑慮的人,更需要特別注意。
什麼時候特別需要看營養標示?
對健康的人來說,看與不看營養標示,短時間差異不大。但長期來看,懂得判斷營養標示能幫助我們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減重時:熱量控制是第一要務。
健身時:要補充足夠蛋白質,並避免油脂攝取過量。
有慢性病風險時:控糖、控鹽更需要依靠標示來判斷。
久而久之,看營養標示會變成一種飲食雷達,幫助我們對食物更有認知,而不是毫無知覺的吃下肚子裡。
小結
學會看營養標示,不是要計較卡路里,而是培養一種自我覺察。因為「吃進去的東西,會反應在自己的身體上」。懂得如何看這張貼紙,其實就是懂得如何更好地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