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出生前,姊姊就準備好了英文教材,希望他能早點多學會一門「母語」,可惜天不如人願。
升上一年級後,姊姊每天餵寶貝一小本英文讀物。他一開始像小蟲子一樣扭動、坐不住,抗拒得很,但現在已經能耐著性子,一天讀完兩小本。那一大套書,他已經重讀兩遍以上了。
可是升上二年級後,寶貝對英文越來越排斥。上週日,他甚至脫口說:「好希望明天放颱風假,這樣就不用上英文課了。」我們心裡一震:「也太奇怪了吧?」家裡沒有人討厭英文,而我自己好歹到國中才說:「好希望生病,這樣就不用上數學課了。」
學校的教科書比家裡那一大套讀物還簡單,實在想不通他為什麼抗拒。我們猜,可能是老師沒有給予肯定,因為老師的讚美一直是他學習的最大動力。於是,姊姊向老師反映,希望寶貝能得到更多鼓勵。
0~12歲是語音與自然語感的黃金期,越早接觸越容易說得流利。發音若沒從小建立,可能會帶口音,就像我們當年,台語遭受貶抑,比我大兩屆的哥哥在校內講台語還會被處罰,導致我們小時候對台語心生鄙視,長大後雖矯正觀念,但台語仍說得不標準。
所以,我們希望寶貝能把握黃金期,把英文當作繼國語、台語之後的第三母語,多說、多練,進而像母語人士一樣用英語思維,流利表達。
姊姊總跟他說:「相較於數理,英文容易上手一些,如果從小學習,未來能成為一項加分優勢。」
哥哥也告訴他:「就算未來有即時又準確的翻譯裝置,開口說出共同語言更能拉近彼此距離,溝通更順暢。」
但寶貝卻拿我當擋箭牌:「阿姨說以後再學也可以。」
我只記得曾對他說:「你討厭英文,就像我從小討厭數學一樣。」至於「以後再學」,印象中我沒說過。也許是我一提到數學就不自覺皺眉,他捕捉到那股「逃避」的腦波,便翻譯成最合他心意的版本吧⋯⋯
現在,我們只能繼續苦口婆心,不放棄,慢慢陪他熬下去。相信寶貝總有一天會愛上英文,把它說得像國語一樣自然流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