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的午後三點多,歐洲開始上班了,一如往常的那邊來往公司的電郵陸續出現。其中有一封是我們的重要經銷原廠,是一家義大利百年老牌公司,而發信的人竟然是該公司的家族事業擁有者兼執行長。十幾年前和他有過幾次聯絡,後來由於他年事已高,退居幕後,就不再和他有什麼生意上的接觸了。也就是說,從日常互動的角度,他是我最不可能聯絡的人。
老先生突然寫信來,是不是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打開一看,標題的意思是「對貴公司的承購提議」。這議題不是普通的重要,它正是上個星期董事會議討論過的其中一個項目,關於日後公司前景的發展可能性。這事非同小可,怎麼會如此巧合,這不會是天意吧!
細讀來文內容,簡短到位,字字直指信件主旨。這不是一般的業務聯繫,是攸關公司前途發展的大事。可不可行,先不必考慮。首要確定的是,這是一封真的「併購邀請書」嗎?這封信是真的老先生發過來的嗎?我趕緊轉發給其他主要董事,希望集思廣益,尋求妥當因應之道。我們的共同認知,郵箱地址是對的,英文書寫習慣和語調也是我記憶中老先生的樣子。我們還注意到了,這篇英文短信,用字遣詞充滿著我們熟悉的義大利風格。再看郵件下方的聯絡方式細節,免責條款和以往的千百信件格式毫無二致。我們的共同結論,這是真的。雖然公司還沒有到要出售的階段,但畢竟和他們還有緊密的生意往來,我是有必要給他一個回應的。
約莫傍晚時分,我回了一個簡短的郵件。內容大略是,「這議題非常令我感到驚訝,因為,這個可能性是我方完全沒有想過的。如果您可以再說明清楚一點您的構想,將無限感激。在這之前,我把此事定為最高機密,也暫時不向股東透露。」
不出半個小時,對方有了回覆。這次內容接近四分之三的A4紙長度。再看清楚信件標題,還是一樣,不過讀完第一段就看清楚了,他的聯絡意圖並不是為了公司併購,而是想請我公司當他們的採購代理,進行一項資本財的購置,是一套機器設備。
他所說的機器,是一套先進的全自動包裝設備,產地在中國大陸。希望我們就地緣之便,幫他們完成交易,並轉賣給他們義大利這一方。關於我方利益,將來包含貨價和進出口和轉口產生費用總和的百分之二十,就是我方的‘’佣金‘’。
雖然不是關於生意的併購,那麼這件事就簡單許多了。我們雙方的生意關係已經十幾年,交易的記錄可能已經超過一百筆了。由於他所談的委託並不複雜,我在當晚睡前就告訴對方,請老先生把事情再說清楚一點,我才知道該怎麼幫忙?從哪裡開始?
一個夜晚的折騰,弄清楚之後,原來突發的壓力隨即化解,算平靜的結束了一天的折騰。
第二天清晨,打開電腦,又是老先生的電郵,內容足足有兩張A4紙那麼長,要求委託的事情就解釋得非常完整了。
老先生的說法,義大利公司因緊急產能需要,必須進口一套生產所需的輔助設備,是一套中國製造的全自動包裝設備,價值近十三萬美金。由於義大利對中國有進口配額限制,而他們公司已經用完配額,必須轉由其他地區進口。
由於長久生意關係,他就想到我公司。他還強調,這筆交易的細節都已談妥,隨後的進口、轉口、再出口的各項報關業務都會由一個他們在產地的人負責,我們這邊不用擔心所有行政庶務的。
信裡頭他給出了一個中文名字,我也發現,這封信已經同時抄送給了那個人。老先生還說,他手上已經有產地供應廠家開出的「非正式發票」或叫「形式發票 」(Proforma Invoice )。
他最後再提醒一次,所有貨價和開銷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就是給予我方的佣金,他們會在事成之後一併支付我方。因為事關緊急需求,希望我以最快的速度回覆確認,以便要求廠家把「形式發票」轉發給我方,即可啟動這筆交易。
我很快和國外的股東商量,詳細告知事情輪廓。他們認為這是舉手之勞,又有不錯的回報,時程又短,對方又是多年生意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事情來得實在太突然,又可輕鬆得到數十萬台幣的利益,心裏不免有些毛毛的,難道天空真的會無故掉下來餡餅嗎?與這家義大利公司交易這麼多年,沒看過他們這麼慷慨過,我心裏漸漸有了一些保留。
我心裏想,本地和歐洲有七個小時時差,他們急,我不用跟著急。於是我放慢腳步,開始檢視這整件事的各個環節。
首先,我查了資料發現,義大利沒有對陸貨有任何設限,也沒有配額制度,再說義大利還是第一個簽署的「一帶一路」歐洲國家。我心裏開始起疑了。
其次,義大利工廠我去過好幾次,不記得他們會需要所謂的全自動包裝設備。這點我一時半刻還沒能想通。
此外,從技術面來說,三角貿易必備的文件繁雜,所謂一點都不需要最終出口公司製作提供,這樣的說法感覺有些不倫不類。
最後一個,假如那批貨真的屬於違禁品,或是違反目前地緣政治產生的一些禁令,到時候我公司恐怕難逃法律的追訴。
從事態的演進,可以想到,我們收到「形式發票」的同時,就是被迫簽署確認,並得即時匯款的時候。然後,所有接觸人員都會消失無蹤,我們就淪為一家被詐騙的公司,而哭訴無門。

AI生成
我幾乎已經下了斷論,這一切都是假的。最可能的劇情大綱就是,一開始詐團就駭進我們交易的對手義大利公司,竊用該負責人電郵帳號。然後藉由AI科技,他們模仿我們熟悉,又少聯繫的高層人士,想要開始進行一件不小不大,又蠻可信的交易,騙我們上鉤。於是,我決定終止這件看似有利可圖的荒唐事。
為了顧及雙方生意關係,以防萬一此事為真,但無論如何我已決心不要「幫忙」,我還當和老先生對話的樣子。去信說明,「我目前人在海外,由於偏鄉旅遊,聯絡不易。公司裡一時又沒重要幹部可接替此事,無法幫忙,不好意思。由於您說事態緊急,建議您請韓國或印尼的經銷商夥伴,請他們幫您處理這事為要。」
我是第二天午後發出的信件,二十四小時之後,沒有看到對方有任何回覆。我想,在電腦終端機另一頭的詐騙之徒一定心裡想著,這快到口的鴨子怎麼給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