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力 讀書筆記與心得
書名:深度工作力
作者:卡爾.紐波特
如果覺得前言、書籍摘要內容太多,可以直接跳轉到最後的讀書心得喔~~~
前言:
所謂深度工作,是指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當然從事其他活動能在深度狀態,也可稱為深度工作)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
而淺薄工作則是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
深度工作假說:深度工作的能力越來越稀有,正好發生在它對我們的經濟越來越有價值的時候。結果是少數培養這種能力並在工作生活中善用它的人,將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並且這種深度工作能力,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本書有兩個目的,分別在兩篇中討論。第一篇討論的目的,是說服你深度工作假說是正確的。第二篇的目的,是教導你如何訓練自己,讓深度工作成為職業生活與一般生活的核心。
第一部分 概念
第一章 深度工作力,創造價值的關鍵能力
根據作者的調查,當前的經濟思維認為,在新經濟中有三個群體擁有特別的優勢。第一種,能與智慧機器一起工作,並發揮創造力的人。第二種,各行各業的超級明星。第三種,有能力動用資本的人。而在數位鴻溝日益擴大,想加入這些獲利豐厚的群體的秘密核心能力就是:1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2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有一個論文高生產力的格蘭特教授,他的高生產力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有一個重要概念是他方法的核心:把艱澀但重要的腦力工作安排在不被打擾的長時段進行。
第二章 當「深度」越稀有,就越值得你投入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每個人都容易被網路、社群媒體給引誘,更加的不容易專注;這個時候深度工作力就會越稀有,通常越稀有的事物就會越有價值。
第三章 深度工作力,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
能夠深度的工作,不僅能增加工作的成效、品質,而且可以讓你獲得心靈的平靜與愉悅。
例如某人得了癌症,如果把精神終日專注在癌症,那生活就會變得不快樂和黑暗;但如果把精神大部分時間專注於該做的事,閱讀、散步、工作、運動,那麼生活即將會變得比較愉快,即使兩種情況的外在環境一樣。所以說,你做什麼?你怎麼做?會造就你的生活品質;你的世界,就是你專注什麼的結果。
作者又提出淺薄工作力通常會帶來比較不愉快的結果,因為你的注意力被旁邊的事物給吸引了,無法專注於工作以及正在做的事情上;相反地如果你經常可以專注地工作或者專注於你正在做的事情上,那麼你就比較有可能得到成就感與感覺到生命的意義。
所以作者強調:深度生活就是好生活,不管你從什麼角度來看。
第二部分 原則
第一章 培養深度工作力
本章的策略背後的概念:發展深度工作習慣的關鍵在於,為你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減少依靠有限的意志力來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專注狀態。
突然想起來,如果是退休人員,並沒有所謂正式的工作,因此似乎也沒需要用到這種所謂深度工作;那這個深度工作的技巧可以擺在哪個地方呢?或許閱讀和整理書摘是可以使用深度工作技巧的一個地方。
第二章 學會擁抱無聊
專注能力除了是天生的一部分以外,其實也可以透過後天的練習;而且經常練習這種專注的能力,越能保有這種能力,但一陣子輕忽之後,這種能力有可能會退步。
佳句:只是等待,並保持無聊,在現代生活已經變成新鮮的體驗,但從專注訓練的觀點看,它有不可思議的價值。
書本當中並提供了一個可以訓練記住一副撲克牌所有數字的方法。
第三章 拒絕任何好處心態
這個單元專注在於討論社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理由可以這麼解釋,當你的人和心,總是處於或惦記於社群媒體時,是很難專注,做深度工作的。因此我們得學習取捨,想像「臉書」、「哀居」、「脆」…那個對你影響最大?有需要一定用它嗎?可以試試看離開某個社群媒體兩週實驗看看,是否你更能專注於做事情。
另外無意義的滑著手機,看著手機的內容也是一個問題。我們有許多的休閒時間,我們的休閒時間用來滑著無意義的手機內容,這樣子有意義嗎?如果我們可以做一些有意義,而且我們有興趣的休閒活動,而非半清醒的滑著手機,則對我們的身心或許都會比較好。(如看書、運動、禪坐、與人交談…)
第四章 排除淺薄事務
在排除淺薄事務之前,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淺薄工作的定義。根據作者說法:淺薄工作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我試著把它更廣泛的定義,淺薄事務是用簡單的腦力就可以執行的事務;相反的,深度的事務就是需要較高階腦力執行的事務。
也就是在工作中,如果想有一番作為,我們得花多一點時間在較高階腦力執行的事務,而去避免花太多時間處理淺薄事務。
生活亦然,如果想活出高品質的生活,那就要多花時間做深度的事務;反之,淺薄的生活比較不容易創造生命的價值。
讀書心得:
其實這本書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你如果想要工作開心或生活的開心,則必須專注於工作或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哪怕那件事只是在散步或者看影片。如果你可以專注於其中而得到心流的愉悅,那這個時間就是有價值;如果我們的工作或休閒時間經常只是做一些淺薄的工作、消遣,而無法深入、專注地去做某些有意義的事,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過得淺薄,你也不會感覺人生是有意義與深刻的。
而我呢?我想要過什麼人生?是淺薄的人生還是深刻的人生?或許對現階段的我,想過的人生是能夠時時清醒的觀察自己當下在做什麼的那種覺察人生。而想達到那種時時有覺察能力的人生或許專注力就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因為你常常處於一種精神散漫的狀態,是很難覺知自己在做什麼的。而且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深刻讀書的那種愉悅;因此深度工作能帶來幸福的感覺,這個觀點是可以確認的。
根據書中內容,做了一些生活調整:將自己的每一段時間,做更精密的安排,讓自己的生活更有生產力(productive)。比如今天早上跑完步,吃完早餐後就安排今天早上9:45~10:30查日本旅遊,10:35~11:00買午餐,11:10~12:00讀書。下午等吃完午餐,再仔細安排,然後晚餐後就不安排精細行程。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一點壓力,但是是能承受的壓力,而且確實感覺生活得更有目的與札實,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樣子。也把這種書中介紹的生活概念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