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20日,星期五,下午六點到七點,榮格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發表了他日後持續多年的系列講課的第一場演講。在官方紀錄中,榮格這門「現代心理學」屬於「一般類別」課程,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講共同科目,也就是說,該課程是ETH所有學生都有可以選修的。這些課程在傳統上也對一般大眾開放,人們可以登記客座聽課。
ETH是當時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出過二十二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愛因斯坦和包立[Wolfgang Pauli])。1935年,榮格在ETH從講師被任命為教授,並在那裡一直講課到1941年夏天。
榮格在1933年開始在ETH講課這件事,本身就相當有意思。再更早的三十年前,他被任命為蘇黎世大學醫學院的講師(Privatdozent),教授精神醫學,他向醫學生介紹歇斯底里症和佛洛伊德的理論,並每學期舉辦公眾研討會。二十年前,1913年,榮格與佛洛伊德決裂,除了退出他創立和主管精神分析組織,也辭去學術教職,從此「更專注於他的私人執業」。至於榮格為何在1933年重返教職,以及如何獲得這安排,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1909年,他辭去柏格霍茲里(Bürgholzli)精神病院在布魯勒(Eugen Bleuler)手下的醫師工作後,在蘇黎世附近的庫斯納特(Küsnacht)私人執業,獨立研究布魯勒所謂的「深度心理學」領域。
他的聲譽日益增長,主要得益於有影響力的美國患者。1909年他與佛洛伊德一起應邀到美國克拉克大學演講以後,相對於只能使用德語的佛洛伊德,榮格受到的訪問、求診以及日後再次應邀赴美的機會顯然多了很多。邀請者有不少身分顯赫,其中包括伊迪絲.麥考密克.洛克菲勒(Edith McCormick Rockefeller),她後來贊助在蘇黎世市區成立心理俱樂部,提供相關學科的患者、追隨者、同事和客人,展示和討論他們在心理學和心理治療領域的研究心得。
根據蘇黎世大學醫學史教授安吉拉.格拉夫-諾爾德(Angela Graf-Nold)的說法:「到1933年,榮格的主要概念得到了發展:類型學、心靈的原型結構和個體化過程。顯然,榮格感到有必要將這些概念放在心理學共同歷史中的特定位置,並在科學界推廣他的發現。」因此,榮格1933年的前四場講座專注討論「心理學史」。他留下的草稿足以證明了他自己對心理學史的研究深入。
榮格對ETH講座相當重視,這點可以從他要私人秘書訂購講座專用的速記打字設備看出;同時,聽眾中有幾個人做了速記筆記,當中有些人顯然不是ETH的普通學生,而是心理俱樂部的成員和感興趣的公眾,各有各的記錄方式。
格拉夫-諾爾德提到,芭芭拉.漢娜(Barbara Hannah)和伊莉莎白.威爾斯(Elizabeth Welsh)身邊的一個講英語的團體,立即彙編了講座的英文版,這個未經授權的版本1938年起流傳到1968年。這版本不堅持逐字記錄,旨在全面說明內容。在第一學期,漢娜依靠榮格秘書施密特(Marie-Jeanne Schmid)的速記打字稿。在後來的講座中,則是依靠年輕的猶太婦女里夫卡.沙夫(Riwkah Schärf)的筆記。沙夫後來在蘇黎世大學學習宗教和古代語言,並參與了榮格的宗教研究,亦成為榮格分析師。
另外還有愛德華.西德勒(Eduard Sidler),和當時還很年輕的奧圖.卡爾特豪斯(Otto Karthaus),也分別做的相當詳細的筆記。這三份筆記,加上榮格自己秘書的筆記,四份不同的來源,構成了這一系列ETH講座的紀錄。
研討會的思想遺產
在榮格的生涯裡,以研討會或系列演講作為呈現自己思想的主要方式,一直是沒有被注意到的特色。在目前留下來的資料裡,整理成書的,就有相當的累積。
榮格大學的時候加入了佐分吉亞(Zofingia,Schweizerischer Zofingerverein) 。這是瑞士最大的統一制度學生聯誼會,必須在學校表現相當傑出才有機會加入。榮格在巴塞爾大學讀本科期間(1896-1899)曾經在佐分吉亞(Zofingia)舉辦講座,探討了神學、心理學、招魂術和哲學,預示了他後期的思想。日後編成的《佐分吉亞講座》(The Zofingia lectures),可能是榮格第一個由講座集結成書的作品。
1912年的秋天,擔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的榮格在紐約的一系列講座中,闡述了他對佛洛伊德理論的批判。榮格挑戰了佛洛伊德對性、神經症的起源、釋夢和對無意識的理解,也第一次提出每個分析師都應該接受分析的主張。從之後發展來看,榮格似乎具有驚人的先見之明。這講座集結成《榮格對佛洛伊德:1912年紐約精神分析理論講座》(Jung Contra Freud: The 1912 New York Lectures on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由赫爾(R. F. C. Hull)翻譯,索努.山達薩尼(Sonu Shamdasani)也寫了一篇導讀。
1925年對榮格來說是分水嶺。這一年他年屆五十,拜訪了新墨西哥州的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和東非的部落,出版了第一本面向普羅大眾的著作,也就是德文版和英文版的《心理類型》,並首次舉辦了英語正式研討會。
在這場研討會中,他第一次公開談論他早期的靈修經歷、與佛洛伊德的相遇、他的心理學起源以及他稱之為「與無意識的對抗」的自我實驗,同時詳細描述了一些關鍵的夢境和幻想。這些研討會筆記構成了榮格唯一可靠的自傳紀錄。
這場研討會經歷過兩次的整理。第一次是《分析心理學:榮格1925年研討會筆記》(Analytical Psychology: Notes of the seminar given in 1925 by C. G. Jung),由威廉.麥圭爾(William McGuire)編輯,1989年出版。第二次則是以第一次版本為基礎,由索努.沙姆達薩尼修訂,改名為《榮格心理學導論:1925年分析心理學講座筆記》(Introduction to Jungian Psychology: Notes of the Seminar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Given in 1925),2011年出版(中文版由鐘穎的翻譯,由楓書坊出版)。
1928年,榮格用英語主持的夢境研討會,每週舉行一次,持續了七個月,展現了他生動活潑、博學多識的演講風格。這本書在1938年編輯成文本,由蘇黎世心理俱樂部私人發行。後來在1984年首次以英文出版正式出版為《夢的分析:1928-1930年研討會筆記》(Dream Analysis: Notes of the Seminar Given in 1928–1930),1991年譯為德文。這本書呈現了榮格對夢的分析具體技術,強調放大作用的關鍵性,也就是透過將夢境象徵和意象,與更廣泛的文化、神話和個人背景聯繫起來。
1930到1934年,《靈視:1930-34年的研討會》(Visions: A seminar given from 1930-1934),兩冊裝,由克萊兒.道格拉斯(Claire Douglas,榮格分析師)編輯,1997年出版,展現榮格作為一位教師和男人的形象。在與心理學家、藝術家克里斯蒂安娜.摩根(Christiana Morgan)的靈視所進行的對話中,榮格坦誠而精彩地表達了自己在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個體化過程、集體無意識的觀點。
1932年,榮格在昆達利尼瑜伽研討會的發表內容,被認為是他對東方思想和內在經驗象徵的心理學理解的一個里程碑。他從個體化的角度來解釋昆達利尼瑜伽所提出的更高意識發展階段的模型及其象徵。這場研討會集結成《榮格論脈輪:1932年昆達里尼心理學研討會筆記》(The psychology of Kundalini yoga: Notes of the seminar given in 1932),1999出版,索努.山達薩尼編輯(中文版由周俊豪翻譯,楓樹林出版)。
在1934-1939年,蘇黎世的一場私下座談會,榮格以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為主題,展示了這本書如何說明尼采的天才以及他的神經質和精神病前傾向。由於當時沒有想到要發表研討會筆記,榮格自由地開玩笑,隨興抨擊,並毫無保留地評論當時的政治、經濟和其他公眾議題。這些座談後來結局成為《尼采查拉圖斯特拉:1934-39年研討會筆記》(Nietzsche's "Zarathustra": Notes of the Seminar given in 1934-1939)一書,由詹姆斯.賈瑞特(James L. Jarrett)編輯,1988年出版。
1934年春,榮格結束了蘇黎世心理俱樂部自1930年10月以來舉辦的研討會,包含本書內容在內的ETH的講座則在差不多時間開始了,然而,榮格在ETH外,還有一些講座整理成冊。
1936年和1937年,榮格赴美舉辦兩場關於夢的解析研討會。所呈現的夢,是出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沃夫岡.包立。這系列一直到2019年才出版成《個體化歷程的夢象徵》(Dream symbols of the individuation process),中譯本將由心靈工坊出版。
1936年還有另一個維持很久的研討會,榮格在ETH展示了他對成年人記憶中的童年夢的研究成果(但不屬於學校的課程),後來集結成《孩子的夢:1936-1940年研討會筆記》(Children ' s Dreams: Notes from the Seminar Given in 1936-1940,中文本由王一梁和白夜翻譯,徐碧貞校閱,心靈工坊出版)。本書除了填補了《榮格文集》的一項關鍵空白,本書讓世人更生動地看到榮格這位風趣、急躁,有時專制,卻也充滿智慧的臨床醫生。
在1943年的艾瑞諾斯(Eranos)會議研討會上,榮格探討了太陽神話與中世紀製圖師奧皮奇努斯.德.卡尼斯特里斯(Opicinus de Canistris)之間的關聯。榮格分析了奧皮西努斯獨特的地圖,這些地圖描繪了具有人類特徵的世界,作為製圖師內心世界的投影。演講彙編成《太陽神話和奧皮奇努斯.德.卡尼斯特里斯:1943年在艾瑞諾斯舉行的研討會的筆記》(The Solar Myths and Opicinus de Canistris: Notes from the seminar given at Eranos in 1943)。
1945年榮格就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熱拉爾.德.內瓦爾(Gérard de Nerval)發表了一場講座,聚焦於作家充滿幻覺的回憶錄《奧蕾莉亞》(Aurélia)中試圖擺脫瘋狂的過程。榮格將《奧雷莉婭》作為自己的《紅書》的平行文本加以解讀。後修訂成為《論心理與幻想藝術》(On Psychological and Visionary Art)一書。
研討會在榮格的一生的思想歷程上其實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心靈工坊這一次將ETH這一系列的研討會翻譯成中文,將促進我們對榮格思想體系的理解,尤其是他整個發展的過程,是如何變成現在我們所認識的榮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