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 (fear) 是演化上的 生存策略,幫助我們在危險中即時反應。
英國人 Jordy 因治療 庫欣氏症候群 移除腎上腺,結果徹底失去恐懼感:跳傘、雲霄飛車都心跳平穩。
患者 SM 則因 烏巴赫–魏特病 杏仁核受損,對蛇蜘蛛沒有反應,甚至無法辨識別人的恐懼表情。文章來源:BBC Future《The woman who feels no fear》
🧠 生理機轉
• 外部威脅:杏仁核 → 下視丘 → 腦下垂體 → 腎上腺 → 腎上腺素 + 皮質醇 → 「戰或逃」反應。
• 內部威脅:血液 CO₂ 上升 → 腦幹偵測 → 引發窒息感與恐慌。杏仁核正常會抑制,但受損時恐懼反而加劇。
✨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恐則氣下」,恐懼與 腎氣 有關。適度的恐懼能保護我們,但若過度,就會傷腎耗氣,導致失眠、焦慮。
🌿 療癒建議
• 精油:岩蘭草(Vetiver)安定中樞;乳香(Frankincense)助呼吸沉穩;甜馬鬱蘭(Marjoram)放鬆心跳。
• 花精:Mimulus(溝酸漿花)— 針對具體恐懼;Aspen(白楊)— 面對不明焦慮;Rock Rose(岩薔薇)— 適合驚恐發作。
• 穴位:太溪(補腎定志)、內關(舒緩焦慮)、百會(安定精神)。
🔬 重點提示(生理知識)
1️⃣ 杏仁核:外部恐懼的指揮中樞
2️⃣ 腦幹:CO₂ 監測器,觸發內部恐慌
3️⃣ 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皮質醇
4️⃣ 中醫:恐傷腎,腎氣不足更易焦慮
#恐懼 #神經科學 #中醫情志 #杏仁核 #腎上腺 #精油療癒 #花精療癒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