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多工人,你們今天還好嗎?
從 2020 年之後,少子化連帶高齡化(或是超高齡化)的問題開始有積極的討論。在 2024 年時,國發會主委甚至表示少子化是國安危機。從我自己的成長歷程來觀察,少子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且就目前的社會環境來說,同時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接下來我就分享我成為父親之後的焦慮,再討論到關於整體環境為什麼導致在時合婚育的族群,越來越不想結婚?也越來越不想要生小孩?有了孩子之後,我感覺人生沒有一件事情是對的
網路上有許多討論高房價和薪資停滯導致現在人不婚不生的文章和影片。和各位多工人一樣,我也是靠著一份薪水苦苦支撐著養育兩個女兒。很慚愧,俗話說:「窮養兒,富養女。」這個「富養」我沒做到,而且自己的生活品質也不能說有多好,肯定是比婚前差得多。
有了小孩之後,我們當然也會關心教養的問題,就算你忽略網路上那些「不會教就不要生」的言論之外;仍然有許多幼兒教育專家、心理諮商文章除了耳提面命叮囑當父母的注意事項,就是說許多成年後的行為都來自兒時家庭帶來的創傷。我感覺身為父母永遠沒有夠好的一天,每天都有人從不同面向來告訴我,我是個失格的家長。
我上完一天班之後,回到家要分擔家務、給足陪伴的時間、情緒價值還要給滿、收入還要足夠給小孩體驗人生⋯⋯這感覺是你明明已經用盡力氣,但是你回到家卻發現,等著批評你、數落你的人比鼓勵你的人多非常多。
我一直懷疑,當初決定結婚生小孩是不是一件錯誤?我是不是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有多少人具備這樣的能力,符合主流價值當中成為父母的資格?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還是先用自己當範例,再從政府機關公告的數據來推論,以此給各位多工人當作參考。
雖然說不上很好,但是應該也不算太差
在考上鐵路特考之前,我的勞保年資共計 15 年。雖然沒進電子業或高科技業,可是待過的公司也是台灣前 1,000 大和上市上櫃的公司,以及政府和民間共同設立的研究型法人。
雖然不到頂尖,要說差也不算太差。根據經濟部統計,今(113)年9月底公司登記家數達78.8萬家,較上年年底增2.2%。觀察現有公司之行業分類,以製造業20.3萬家(占25.7%)為最多。我任職過的太平洋電線電纜以及中華紙漿,在整體製造業當中排名約 150 及 175,就統計上來說,能進這樣的公司應該不算太廢。
就我自己的學歷來說,排名一般的國立大學,畢業成績差不多在中間,這個職涯其實可以說和能力匹配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很一般,卻為什麼想要普通地符合主流價值組成個小家庭,反而感到巨大的壓力和生活品質的折損?我以為可以寫在小學課本裡的普世價值代表大部分的人都做得到,不是嗎?
學歷的通膨與貶值
大叔是倒數第二屆的聯考生。和年長我約十歲左右的前輩相比,我這個世代念大學已經不是窄門了。主因是民國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遊行」,促成政府廣設高中、大學,逐漸形成「先普高後技職」的升學選擇。只要不是太離譜的人,原則上都有大學可以念。不過還是想要念國立學校,還是要稍微認真一點。
當時也有一個風氣,對於念技職學校的同學是很有歧視的,無論是師長還是家長都會認為那些學業完全跟不上的同學才需要去念高職,當時如果你要去念高職,基本上老師都不會正眼看你,只要上課不要吵鬧就好。
至於我去念技職也是誤打誤撞,一方面是當時家族裡的長輩說「你喜歡搞東搞西,去念機械好了」,另一方面我也不想一直被管東管西,所以跑去念一個沒人會正眼看我的體系正好。簡單地來說,大叔我的求學過程,就是一個求學與求職環境整體去工業化,同時學歷通膨的過程。
學歷通膨的後果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大學畢業的薪水一直降低。有一次遇到其他研究型法人的伙伴,他們和一位傳統製造業的老闆和我們在車站巧遇,於是就一起坐下來喝杯咖啡順便閒聊。那位老闆一時興起問我:「少年欸,你即馬一個月薪水偌濟?」
「實際入帳差不多兩萬七。」我回答。
那個老闆瞪大眼睛,然後調侃道:「蛤?我以前請一個工程師一個月沒有四萬請不到,現在不用三萬就可以了喔?」
「哈哈,我才剛出社會,以後就會有了啦。」我趕快敷衍帶過這個話題。但事實上,我剛出社會的前三年都沒有調薪。我到現在還記得薪資條上的數字,未扣勞健保前是 28,905。
那時候出社會,在某次面試時聽過某位人資很直接的說:「你能來面試真的很難得,通常我們公司不是台清交成畢業的就先刷掉了。」當然也有投了履歷之後沒有回覆,想說表現一下自己的求職積極性,打電話去該公司,人資直接說:「不是台清交畢業的不要來浪費我們的時間。」說完就直接把電話掛掉。
出社會那一年,正好遇到次貸風暴。當時有朋友在花蓮市區擺攤,我時常去攤位旁邊找他聊天。那一陣子還有遇到放無薪假的電子新貴因為躺在海邊太舒服,不小心睡著,晚上逛街的時候決定在我朋友的攤位買太陽眼鏡。
印象很深刻,當時的副總統在接受新聞訪問時表示「發明無薪假的人應該獲得諾貝爾獎」,同年還實施了「分紅費用化」的措施,當初的「科技新貴」有許多為此而年收入腰斬,因為企業必需用獎金代替股票分紅。最後是張忠謀首先出面表示「人才是台積電最重要的資產」,率先把放無薪假的員工請回去上班,才將這場「無薪假之亂」畫下句點。
隔年,就因為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失業率太高,政府為了穩定年輕人就業,推出由政府補助企業每月提供大專畢業生新台幣2萬2千元薪資外加勞健保費用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學生的起薪遇到 1990 年到 2010 年之間最巨幅的貶值。還好我早一點點出社會,算是躲過了這一波。
後來我也有遇到課室請了一個薪水 22K 的實習生,然後主管跟我說要我帶他做正職工程師的工作。哪時候我還單身(沒有家累就是囂張),就直接嗆主管:「人家職稱是『實習生』薪水扣完勞健保不到兩萬,你要他做正職工程師的工作,薪水少的部份你是要給他嗎?」後來這件事情在我強硬的反彈下作罷。
簡單的說,當時就算名目上是「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實際上企業就是用 22K 的薪水請應屆畢業生來做正職的事情。換句話說,當時一份正職的工作,大部分只能拿到實習生的薪水。
台灣人才的去工業化和去技能化
其實台灣人在社會階層及觀念上輕視工科或是技職體系的人,從日治時期就開始了。像我阿公是大正 2 年出生的,他年輕的時候都是做粗工、開礦,最後在花蓮銅門做水力發電廠的水門時認識我外曾祖母,進而認識我阿嬤。當時的台灣人,能夠唸完國小,可以讀寫日文已經算是家境不錯的小康之家了。當時如果要接收高等教育,途徑只有「三師」,也就是醫師、律師以及教師。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治時期和戰後,許多社會上有特殊貢獻的台灣人大多是這三個職業的緣故。
到了我爸的那時候,如果是民國 40 年以後出生的,滿多都能讀到高職。能念高中和大學的人非常地少,因為當時大學錄取率不到 2%。即便家裡的小孩還算會唸書,也會選擇職業取向比較明確的職業學校就讀。
儘管那是個只要努力就能賺到錢的年代,但是普遍工作環境都不是太好,職業安全方面即便有觀念也未必能在現場落實。當時最有名的新聞事件就是「RCA工殤案」,其他工廠、工地也時常傳出工傷或是廠房起火的意外事件。至於我老爹參與過的北宜公路的工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新聞看看。
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前往工廠和工地就業,可以說是一種拿命換錢的行為。以致於我爸爸那一輩,除非不得已,都會期盼自己的下一代可以透過受教育翻轉階級,不要冒著危險用技能去餬口飯吃。
到了我這一個世代,經濟政策從「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台灣的外匯存底大約在 1980 年代擠進全球前十大(2025 年是全球第四)。這帶來的結果是台灣的製造業正式進入全球話的競爭。民國 82 年,公佈了「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許可辦法」,開始有大量台商前往中國投資、設廠。也就是說,從那時候開始,台灣無論從就業環境或是教育現場,對於技職或是相關需要技能的人才都逐漸地不重視,或是說不需要重視。除了軟體、電子電機(這包含半導體)的行業別之外,工科在台灣算是沒落了。
後來是民國 88 年發生 921 大地震,所以台灣又開始重視土木技師和結構技師。可是就薪資統計來說,金融相關產業的薪資,目前仍然高於營造業,然後營造業又高於製造業。
不可能說一個社會認為某個產業和某類人才很重要,可是我要用很低的薪資和很爛的工作環境留住這些人。有啦,新聞上最常看到的就是護理師和社工師。
為什麼要花篇幅講台灣經濟政策的轉變呢?因為從經濟政策上的轉變,因應的所有措施,進一步加劇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
持續降低的購買力
台灣為了轉向出口導向,剛剛提到和理工科畢業生息息相關的製造業,目前約有七成是做外銷生意,僅有三成是經營國內需求,產品出口佔全國 GDP 約 20%。美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既然經濟政策轉為出口導向,那麼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就和我們的生活有很重要的關係。
從我查到的資料來看,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在 1984 年 8 月最低,約 40.5 元台幣兌 1 美元;1992 年 6 月最高,約 24.7 元台幣兌 1 美元。從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美元強勢一波之外,台幣兌美元的匯率大約都落在 30 元上下波動。從記錄上來看,台灣正式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有兩次(1988年、1992年),近年則多次作為「觀察名單」成員(2016年起和2022年起),直到2025年仍在觀察名單內,但未被重新定義為操縱國。
有一本書叫做《致富的特權》,內容講述了長期壓抑台幣升值,也同時抑制了台灣的薪資成長及民眾的購買力。用簡單的話解釋,我們從國外買原料進來加工,付給國外供應商的應該是美元或歐元,加工完賣出去收到的貨款也應該是美元或歐元。在這過程當中,大致上交易都是用國外的貨幣,理論上應該沒有理由需要持續讓台幣匯率保持低檔。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種成本大多是用台幣支出的,就是大部分勞工的薪水。既然我們的出口量這麼大,如果台幣升值,表示我們用同樣的錢,可以從國外買更多原物料進來。可是你每次看新聞,每次看到的都是說原物料漲價(不管你覺得是真的還是假的),也從來沒有看到說原物料跌價的。就算國際原物料的價格下跌,如果你台幣依然維持低檔或貶值,實際上你的購買力可能還是一樣,甚至更差。可是對於出口導向的企業來說,台幣只要不升值,台灣勞工的薪資成本就在外貿市場當中相對地低。最後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就是,薪水沒有什麼漲幅,生活成本倒是漲得飛快。
持續上漲的生活成本
我們實際從日常的民生消費來看,這時候就又到了大叔的講古時間。
先從日常飲食的成本來看,我以前唸書的時候(大約 2000 年左右),麥當勞最便宜的快樂兒童餐是 65 元,還送玩具(當時遇過女生一起去吃麥當勞,她點的是快樂兒童餐所以印象深刻),大麥克套餐約落在 95 ~ 105 之間;花蓮的王記一份無錫排骨簡餐約 120;魯肉飯一碗約 25 ~ 35 之間,原則上一碗飯、一碗湯、一盤青菜 ⋯ 一百元還有找零;陽春麵一碗約 35 ~ 45;牛肉麵一碗大約 70 ~ 90 元,現在大約都 140 ~ 160,偶而看到 120 的都算是便宜的了;手搖飲料珍珠奶茶是 25 ~ 30,基本的紅茶綠茶都落在 15 ~ 20 之間,綠豆沙約 25 ~ 30(沒喝過手搖飲店賣綠豆沙的小朋友就可惜了);早餐店還是小吃店加蛋(普通的煎蛋)是 5 元。
原則上,我上面列的這些雖然是以我親身體驗過的花蓮物價為主,不過和我一樣步入中年的多工人們就知道,這些東西現在大概價格都以及翻倍,現在加蛋都要 15 ~ 20 元了。
再來聊聊通勤的成本,18 歲(2002 年)剛考到汽機車駕照,92 無鉛汽油每公升約 16 元,加滿摩托車油箱每桶約 60 ~ 80 元,加汽車大概一千元找點零錢回來。最高的時候印象中大概是 2010 年左右,95 無鉛汽油每公升超過 36 塊,最近大概都落在每公升 28 ~ 30 塊之間,最低是川普第一個任期,有掉到 26 塊多。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坐公車,要自己騎摩托車或開車?以前我坐一趟公車回家要 42 元,當時摩托車一桶油差不多 80 元我可以騎四天到一星期,你說我要騎摩托車還是搭公車?而且花蓮公車那時候動不動就要等 30 ~ 60 分鐘才有一班車,所以住在花蓮的人早就沒有習慣搭公車了。
住房成本漲最凶,以前一個小套房每個月租金大約 4,000 元,現在漲到接近 6,000。聽同事說租到 5,200 的已經算便宜了,可是房東會要求不能申請租屋補助。
如果想買房,花蓮更離譜。我唸書的時候,花蓮人說房價的一坪多少錢,指的是地坪,後來花蓮民宿爆量增加的那段時間,一坪多少錢的分母悄悄從地坪變成建坪。花蓮當時房子都比較矮,透天都蓋 2 ~ 3 樓居多,等於房價短時間漲了 2 ~ 3 倍。當時農地漲得更誇張,吉安鄉農地一坪從 5,000 漲到破 20,000,翻了四倍。不要想說農業在人力需求比較多,可以回鄉種田。農地的購置成本也是高到你用褲帶勒死自己也負擔不起。
現在花蓮市新成屋一坪開價大約落在 26 ~ 30 萬之間,跟我在高雄駁二附近看到的廣告差不多價格,和桃園八德附近似乎也差不多。最近臉書推播我日本的房地產廣告,花蓮市區新成屋華廈的總價和大阪市中心差不多。奇怪,花蓮人的收入是有比上面這些地區多嗎?地方的基礎建設有比較完善嗎?產業有比較蓬勃發展嗎?我記得之前在北部工作的時候,和同事聊到房價問題,他懟了一句:「全台灣房價都在漲,憑什麼你花蓮不漲?」
這邊做個小結,這 20 多年來,薪水漲幅不高,購買力持續被抑制,可是你的生活成本大多都已經翻倍了,現在做為一個受僱者,薪水究竟要超越多少人,才能結婚生子呢?
一個人在這個社會生存需要多少錢?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有簡單的算法,就是用基本工資下去算就好了,因為根據勞動部的定義,基本工資「旨在保障勞工基本生活並維持其購買能力」。就我的理解,這句翻成白話就是「一個月要多少錢維持基本生活」。所以我們不要討論「窮養」還是「富養」,我們就看能不能維持基本生活就好了。
如果比較各縣市的消費水平,各個地區可能有所不同。有鑒於這篇文章的討論的主題是:「要多少收入才能養小孩?」恰巧去年(2024)正好有身邊的朋友離婚,在花蓮每個小孩的扶養費是 22,000 元。這個數字主要是參考主計總處的「每人每月平均消費」的數字,目前看到的資料是台北市最高,超過 32,000。但是如果你要用財政部公布用來計算所得稅的「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金額」的話,數字會更低。但是我看了那個數字,稍微算了一下。假設是我單身的同事,房租、一天三餐、機車加油保養,就差不多沒有了。用這個金額生活,不能有額外產生費用的娛樂,也幾乎要保持零社交,遇到任何紅白帖,你是包不出東西的。而且這種數字很危險,因為你不能生病,不能不小心出車禍,生活只要有一點意外,就會支持不下去。
我們用基本工資來算,這個數字會比較保險一點。
有多少人養得起一個小孩?
假設夫妻(夫夫或妻妻也可以)兩個人要養一個小孩,簡單的算法就是把基本工資乘以一家三口,以現在的基本工資來計算,就是 28,590 X 3 = 85,770;換算成夫妻兩人每月的收入,就是 42,885,接近四萬三。如果其中一方是一般行政職,很有可能薪水就是落在基本工資到 32K 之間,那麼另一半的收入壓力就會大一點,不過這邊舉例就先除以 2 就好。
如果要符合我小時候社會課本上面描述的核心家庭,家裡有兩個人工作賺錢,每個人每月收入要57,180。單純就用上面的數字乘以 12 換算成年薪(這樣算是低估是因為統計是年薪,大部分包含年終獎金),養一個小孩,兩位家長的年薪各自要將近 51.5 萬;如果是養兩個小孩的話,年薪則要 68.6 萬。
算到這裡,就可以用勞動部公告的數據來看,我所生活的花蓮,受薪階級適不適合生養小孩?
很可惜,在花蓮,有超過一半的受薪階層不適合養小孩,每年大概會有將近兩萬元的財務缺口。那如果把目光放在全國呢?
如果不分性別,大概有一半的受薪階層是勉強可以養一個小孩,要養兩個小孩的話,收入則要接近薪資的平均數。當你看到平均數高於中位數,其實就要知道,這表示有極端高的數值拉高平均值。可是如果從性別來看,夫夫的組合在經濟條件上比較適合養小孩,至於有沒有時間陪伴那就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當中了。
從勞動部的統計來看,八百多萬的受薪階級,無論年齡是否適育,有一半無法負擔養育小孩的支出。如果要養兩個小孩,大約有將近 70% 的受薪階層無法負擔。那如果從年齡別的那一欄來看,如果你薪水正好在中位數的線上,要養一個小孩原則上要超過三十歲,那現代人晚婚或不婚是有什麼好驚訝的?再說,有一半的人根本養不起小孩,要維持人口平衡,需要每對夫妻生養兩個小孩,結果將近七成的受薪階級根本就養不起,那人口減少並且快速老齡化也是剛剛好而已,需要感到意外嗎?
之前教育部曾經為了「國教署『0-6歲國家一起養』家庭育兒更輕鬆廣告」致歉,但是內文室表示「...... 因腳本規劃造成有不尊重動漫、模型等多元休閒文化之疑慮,本部深表歉意 ……」,我認為是搞錯重點。我之前在經濟部工業局轄下的法人單位工作,三十到三十七歲那幾年,每個月實際入帳是 32 K,照上面的計算,我扣掉自己的生活費,每個月只剩下三千塊,大概只買得起一盒鋼彈 PG 模型,或是一款 3A 遊戲。要不然每個月只有三千塊的餘錢,就假設依照現在的消費水準養依法扶養一個小孩到 18 歲,總共需要 6,175,440,就算我把錢存下來準備養小孩,大約要存 171 年;假設 25歲開始工作,到了 196 歲的時候存夠錢養第一個小孩,而且還有這一百七十年沒有通膨。很顯然,對大部分的受薪階層來說,生養小孩的條件是很艱困的。
總不能說「領死薪水養不起小孩,你是不會當老闆嗎?」這個和個人對於創業風險的承受能力有關,以後如果有聊到創業的話題再展開來聊。
身處悲觀的情況,卻沒有悲觀的權利
行文至此,從大叔我自身的例子再看到統計數據,大概解答了幾個問題:
大學學歷是不是已經貶值?是。
生活成本是不是持續攀升?是。
是不是大部分的人都養不起小孩?是,最起碼一半。
政府鼓勵生育的政策是不是沒什麼效果?是,每年出生人口數持續下降。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猶豫了很久,因為結論很悲觀,而且最後問題的規模都指向社會結構的系統性問題。系統性問題的棘手之處在於個人的力量很難解決。它不是沒有解方,可是它沒有短期且有效的處理方法。一個社會結構性的問題,需要長時間的倡議、溝通、行動,以及政治上的妥協才能逐步的改善。
假設我們奮起反抗貧富差距、世代不公、經濟政策錯誤、勞動環境 …… 這些事情,會讓我們這一代或是下一代的情況有所改善嗎?我悲觀地認為,會,但是差異不大。那麼,我們還能做什麼呢?但是我們卻不能在議題上停止行動,因為那會讓重要問題處理的進度條停擺。我們只能盡力將這個進度往前推一點,然後接力給下一個世代(不是下一代,跟你差一個世代的人大概年齡差十歲而已)。
理解現實,別被煽動
我有一次在臉書推播的發文看到有個女生表示「男生沒有月入十萬不敢嫁」之類的文章。看到文章的第一個感覺是:「感覺很故意。」
姑且不論臉書上有些系列的粉絲專頁是不是境外的假帳號為了特殊的政治目的在經營。但是你只要稍微查證一下,就知道有九成的受薪階層月薪都在十萬以下。所以,這些貼文故意描述一個絕大部分的人都無法達到的情境,是為了什麼?最直接的就說「為了流量」。俗話說得好「爭議越大,流量越大」。
我們的生活已經很難了,不需要上網滑手機放空的時候,還要被挑起情緒,當作「流量韭菜」再被割一次。
究竟該不該生小孩?
「該不該生小孩?」這種問法我認為是拿來割「流量韭菜」用的起爭議問法。因為它會把生小孩這件事情二分成「該」與「不該」兩邊。會引起爭議的點在於「該生的不想生」和「不該生卻一直生」的兩邊很容易吵起來。可是「生育」這件事情就是個選擇,只是不同的選項對於個人來說,有些選項阻力大,有些選項阻力小。而大部分的人都會傾向選擇阻力小的選項。阻力較小的選項,大多符合社會期待,且不易在社交或家庭關係上引起衝突。這也是為什麼被親戚問工作、結婚、生育⋯⋯這些問題容易引起反感,主因就是它增加了「不生小孩」這個選項的阻力。
所以,我們用個人的現況來討論對策。依照我們前面的計算,受薪階層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養得起,已經生了;養得起,還沒生;養不起,已經生了;養不起,還沒生。很慚愧,經過計算之後,我是屬於「養不起,已經生了」的那個象限。
假設你是屬於「還沒生」的那個族群,無論意願如何,最起碼你在經濟或體力無法負擔之前,都還要可以計算和考慮的空間。無論小孩能在情感上帶來什麼樣的支持,在財務上這件事情就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大筆支出。
那如果是在「已經生了」那一邊,能用薪資收入養得起的就還好,就說把支出管控好就好。養不起的那一群,例如我,現況是勉強過得去,但是沒有剩餘,甚至有些負債。像我這類人大概要有個心理準備,就是我們要工作到死前一天為止。
有了小孩可能要工作到死前一天
假設你 30 歲生小孩,即便你夠狠心,滿十八歲就叫小孩自己去外面住,自己打工賺錢養自己,背貸款讀大學。扶養的支出還是要支付到 48 歲。我們就以現況計算,假設退休年齡仍然是 65 歲,而你預計會活到 90 歲,明年(2026)基本工資可能又要調漲,先用 30,000 計算,退休後的 25 年,你需要的生活費是 9,000,000,如果每年通膨用 2% 計算(實際上生活成本的漲幅超過這個數字),這個數字還要乘上 1.64,結果就是你要在退休前存到 14,760,000 元。換算下來,在你小孩獨立後到退休前的 17 年,每個月要存 72,353 元,而且這只是一個人的費用。
法定的退休年齡就是訂在那邊,雖然未來有可能在往後延,也許到 70 歲退休。在未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下,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只會逐年下降。我們該如何安穩地渡過此生呢?如果你可以用很少的本金,做出很高倍率的投資組合,我相信你就算有一份正職工作也只是為了打發時間。一般人要去嘗試這種可能性的風險太高了。
所以,我所謂的「工作到死前一天」指的是「你能不能在退休後持續地有收入?」而這份收入我認為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你對這件事情有興趣,並且願意投入;第二,付出的時間和體力相對少;第三,能夠持續且穩定的提供生活所需的報酬。
以上這三點是給那些像我一樣,還沒找到自己會瘋了一樣投入的事情,仍然必需依靠一份薪水每個月過「付清節」的人。在退休之前,還有二十多年可以好好探索自己的人生,以前當學生的時候沒機會(或是沒想法),等到退休時就太晚了,現在就是一個好時機。
結論是什麼?
之前有一個「九寶爸」驟然離世的新聞,在網路上引起很多討論。其中不乏有一些指責這對父母是在「階級複製,產生貧窮的下一代」的聲音。
但是我認為每一對伴侶無論是否選擇生育(或是領養),背後都要其複雜的考量。沒有人保證自己在同樣的情境下可以做出更理性的選擇。俗話說得好:「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但實話實說,如果現在有朋友問我,要不要踏入婚姻或是生小孩?我大多會取反對的立場。
從財務面來說,如果你是追求財務自由的那一個族群,有了小孩會加大你財務自由所需的金額,延長你真正達到財務自由的時長。從社會面來說,家裡的誰要撐起這個家,爸爸媽媽應該要如何的偉大、如何的犧牲自己 ⋯⋯ 那些期待也太沉重了。
看到這裡,各位多工人可能會認為這篇文章最終的目的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勸大家不要結婚,不要生小孩」。如果有人想這樣認為我既不反對,也阻止不了。
但容我為自己稍微辯護一下。我寫每一篇文章的理念是:「當我們已經陷入困難的情境中,如何梳理成因,釐清現況,對照現實,最終找到目前可行的對策。」
所以,這篇文章如此長的篇幅,從一開始描述困境,接著討論學歷貶值和購買力低落的成因,再從勞動部統計的結果釐清現況,然後從我個人對於物價的記憶和經驗去對照現實,最後發現結構性的問題個人無從下手,個人可能要有工作到死的心理準備作為對策。
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就算現況很艱難,未來不樂觀,也要積極的找出現在自己還能做的事情。
謝謝各位多工人看到最後,希望你明天比今天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