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用生命敲響的警鐘
各位多工人,你們今天還好嗎?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為了追求效率而努力參閱許多時間管理相關的書籍?2021 年的時候,我一位一起執行三年專案的同事因為主動脈剝離而辭世,對我敲響了一記巨大的警鐘,提醒我在追求效率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想清楚。
像大叔這種中年男子,經歷過「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有需要的時候還要和公司共體時艱減班減薪」的職場生態。所以能夠多次一起執行專案的同事,通常在能力和性格上都能互補,特別容易培養出革命情感。記得他過世的前一兩週我還在開他玩笑:「年紀大了呵,爬個樓梯就會喘了喔。」之後再聽到他的消息就是從另外一位同事口中聽說他在進急診室前還在說:「沒事啦,是你們太大驚小怪了,等一下我就出來了。」想不到緊急手術之後他就沒再出來。直到走進靈堂捻香時,才不得不相信這是既定的事實,而我再也等不到他回應那些無聊的玩笑話了。儘管每次論功行賞都沒有這位同事的份,可是每次長官交辦一些主要專案以外的雜務,他總是使命必達地完成長官所有的願望。對於其他同事,他在工作之餘也會盡可能地提供協助與幫忙,讓大家的專案都能夠順利完成。工作上失去一位這樣的同事就像不小心摔斷自己的慣用手一樣,以往能夠順利完成的任務,都變得需要重新學習而顯得無比艱難。我常常看著他加著沒有加班費的班去完成不計入績效的雜務,也看過他在颱風天特地趕到公司看廠房和設備是否都安然無恙。這位同事把最有價值的資源 ─ 時間投注在公司,我卻不曾見過他得到等價的報酬與器重。
這個事件讓我重新思考「效率」的意義,並且教會我:「提升效率不是為了在時限內完成所有的事情,而是完成重要的事情。除了工作之外,人生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你去完成。」你是不是也和我過去一樣,追求效率只是為了提供工作上的評價,而忘了生命中還有其他重要的事物?時間對你來說最寶貴的價值是什麼呢?你現在用時間換到什麼,真的值得嗎?
在這個教訓當中,我驚覺以前我盲目地追求效率,卻忽略了擁有的時間並不是無限的。而且時間這個資源只會越來越稀缺,我必須把這個寶貴的資源投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而第一件該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盤點「我還有多少時間?」究竟該怎麼做呢?就讓我們一起梳理:如何盤點自己的時間,以及如何把時間投入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人的一生有多長?
如果我們上主計總處的網站,可以輕易地找到「台灣國人平均餘命」的公告數據。以目前來說,台灣人的平均餘命大約是80歲,男性比平均值略低,女性則是略高。已婚男性較未婚男性長壽,女性則相反。
可是現在公佈的數據並不能代表個人會活多長。往前追溯 20 年,這段期間台灣國人平均餘命增加了 3.6 歲。再加上觀察我阿公、阿嬤過世的歲數,樂觀估計我應該可以活到 90 歲。
在沒有意外以及重大傷病的情況下,如果活到 90 歲其實有滿多問題需要考慮。首當其衝的就是財務的問題,接著是健康的問題。
假設以我現年 40 歲(發文時間我刻意設定在41生日當天)來說,依現行法規工作到 65 歲屆齡退休(雖然我覺得以後很有可能延長到 70 歲),以每年通膨 2% ,所得替代率約 60% 計算,屆齡退休時間的消費能力約只有現在的 36%。接著在退休後的時間當中會持續逐年下降。理財投資並不是大叔我的專長,這邊就先不詳述,不過大家還是要把因為餘命延長而可能產生的財務問題考慮進去。
另外一個就是健康的問題。像我自己的阿公、阿嬤可以說是在病榻上過世的。雖然他們的臥床期低於平均值,可是臥床期間無論對長輩或是主要照顧的家屬,在自尊、精神、體力、財務方面都是巨大的耗損。
那麼,目前依照統計台灣國人的平均臥床期有多長呢?目前平均是 8.09 年。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這表示一輩子可能會有將近十分之一的時間是因為生病無法行動躺在床上。
有了具體的數字,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就很明確了。第一,計算我們還有多少時間;第二,將可用的時間視覺化;第三,盡可能增加「健康餘命」。
還剩多少時間?
我們先用90歲來計算,因為整數計算比較方便,而且這個數字目前比較貼近我現實餘命的狀態(樂觀估計)。
假設一個人活到 90 歲總共是 1,080 個月,共 32,850 天。在這個前提下,如果把人的一生當作一天 24 小時,一年大概是 16 分鐘。如果把這 24 小時畫成時鐘,45 歲是中午 12 點,以我 40 歲來說,則是上午 10 點 40 分。那如果你是個精確又實際的人,想要使用目前最確切的數據計算,台灣男性目前平均餘命是 76 歲,一輩子大約是 4,000 週,共計 28,000 天。
有了數字之後,我們可以開始著手把這些數字視覺化。為什麼視覺化很重要呢?因為視覺化可以在最短的實間提供較多的資訊。例如上一段文字,大概可以用 1~2 個圖像就表達完成。假設一個人閱讀速度是每分鐘 300 字,上一段文字大約要使用約 30 秒讀完,圖像的話可能 3~5秒就能表達完成,速度快了 6~10 倍。
這個時間的圖像,主要提醒我們兩件事情。第一,已經過去的時間我們無法改變;第二,我們只能善用我們僅剩的時間。
所以我從去年開始,就把這樣的圖像畫在我規劃和追蹤日常生活的筆記本的第一頁。當然,我的算法還是選了一個比較樂觀的數字。如果用人生只有 4,000 週去算,我的生命剩下不到一半,那個壓迫感對我來說有點太強。

一生還剩多少時間
然後有另外一種方式我覺得可以用 A3 或 A4 的紙貼在書桌前面,能夠提醒你時間寶貴之外,我覺得壓迫感也還可以承受。
首先,打開你的簡報軟體,Google 或微軟的都可以。把頁面設定成 A3 或 A4 的直式,然後設置圓圈,一橫列 36 個,做 30 排。然後你會得到一個差點把你電腦處理器操爆的矩陣。畫面裡總共會有 1,080 個圓圈,每個圓圈代表一個月,這代表你一生的 90 年。我會每 6 排的中間的間距加大一點,這樣 90 歲的人生,剛好可以分成 5 個 18 歲。而我現在正在活第 3 個 18 歲。然後我把學齡前,小學、國高中、大學、服兵役的時間用不同的顏色標示出來。雖然過去的時間已經無法改變,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回顧過去曾經累績了什麼造就現在的自己。

Life in months
為什麼要用圓圈去代表每個月呢?你當然可以很直覺地認為「因為月亮是圓的」。其實我是把每個月當作是一枚貨幣,當我手上的「時間資源」越少,我就越需要考慮我要把這麼重要的「貨幣」投入在哪裡?每一次投資的時間是不是能夠獲得更大的效益?至於最後紅色的圈圈就是示警的部分,我先把長達 9 年的「臥床期」標示出來,提醒我自己如果健康餘命越長,就有更多時間去完成更重要的事情。
這個方法不是我原創的,是著名的部落格「WAIT BUT WHY」裡面的文章〈Your Life in Weeks〉提到的。有興趣而且想練練英語閱讀能力的多工人朋友,可以點及連結去看看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我們討論了為什麼時間對我們很重要,也一起計算了「還剩下多少時間?」。但是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像是「怎麼設定目標?」「怎麼做時間管理?」「怎麼保持健康?」之後的文章,我會跟大家分享我是怎麼思考這些事情,也會分享經過了 15 年以上的職涯,想法有哪些轉變。
謝謝各位多工人看到這裡,希望你明天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