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膠垃圾被當成便宜的燃料?
我們大多數人都相信,將塑膠瓶罐投入回收箱是一件對環境負責的好事。我們想像著這些廢棄物會被妥善處理,變成新的產品。然而,這個看似良善的系統背後,卻隱藏著一個黑暗的真相:當我們的廢棄物被運往海外時,會發生什麼事?在印尼,一種流傳數百年的健康主食——豆腐,正因這場全球垃圾貿易而變成致命毒物。我們的回收物,為何會成為毒害他人的燃料?
參考報導:
The Dirty Supply Chain Behind Indonesia’s Poisoned Tofu
Toxic tofu? How plastic waste from the west fuels food factories in Indonesia
進口西方垃圾當燃料的代價:印尼手工豆腐驗出塑膠微粒

豆腐已成致命毒物
在印尼的特羅波羅村(Troporo village),豆腐工廠的爐灶燃燒的不是木柴,而是從美國、歐洲和澳洲等西方國家運來的塑膠垃圾。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成本。塑膠垃圾的價格比木柴便宜兩倍以上,對追求低成本的工廠而言,這是個無法抗拒的誘因。其中,色彩鮮豔的零食包裝紙因含有染料,燃燒時會讓煙霧變得「毒性更強」。
污染的嚴重程度令人震驚。工廠排放的有毒物質約為國家限制的 20 倍。空氣中瀰漫著微塑膠和其他有毒化學物質,其粒子濃度高達 1,500 微克,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安全限制(150 微克)的 10 倍之多。在顯微鏡下,這些微塑膠清晰可見地附著在豆腐接觸的所有表面上,最終進入食物之中。這場污染災難早已滲透整個食物鏈。一份 2019 年的研究發現,當地放養雞所產下的雞蛋中,戴奧辛(dioxin)的含量比安全限值高出 70 倍。這個毒性水平在亞洲地區僅次於越戰期間被美軍噴灑過橙劑(Agent Orange)的越南地區。然而,面對如此確鑿的證據,印尼政府的反應並非嚴厲打擊,而是任命一個專家小組來質疑這些發現。與此同時,燃燒塑膠產生的化學物質滲入供水系統,而豆腐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則未經任何過濾或處理,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水道。
這些毒素對人體的危害是致命的。戴奧辛是一種劇毒化學物質,即使是微量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先天缺陷和癌症。而被人體攝入的微塑膠,則會對荷爾蒙、消化和生殖系統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男性不孕。曾幾何時,豆腐是印尼世代相傳的營養餐點,如今卻在全球垃圾貿易的鏈條下,悄然變成了一道致命的毒物。
揭露後,豆腐銷量不降反升?

最令人費解的現象是,當這個駭人聽聞的真相被公諸於世後,市場的反應卻完全出乎意料。2025 年初,一部紀錄片在網路上走紅,警告這種「塑膠煙燻豆腐」正在「悄悄地餵養和毒害整個城市」。然而,當地工廠的老闆和工人卻表示,影片發布後的第一個月,銷售量反而飆升了。
這個反常現象的背後,是深刻的經濟與社會現實。對於印尼的低收入群體而言,豆腐是負擔得起且容易取得的關鍵主食。事實上,印尼人食用豆腐的數量甚至超過牛肉或雞肉。更關鍵的是,燃燒塑膠的危險性並非「立即顯現」,這讓居民更容易將眼前的經濟需求置於抽象的長期風險之上。
除了經濟因素,文化習慣與情感連結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當地居民從小就吃這種豆腐長大,像一位名叫蒂丁(Titin)的居民,她「拒絕相信最壞的結果」。另一位居民 Sri Surya 即使知道豆腐的製作方式,依然享受這道餐點,她說:「這個味道對我來說很特別。」這種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和情感,讓許多人選擇忽視警告。
經濟需求、文化習慣和情感連結,三者交織在一起,共同造成了這個看似矛盾的市場反應。即使真相已被揭露,但改變一個社會的飲食習慣與經濟結構,遠比想像中更加困難。
所謂的「回收」,其實是一場系統性的騙局
這場悲劇的根源,在於一場由西方國家主導的系統性騙局。他們利用印尼寬鬆的環境法規和低廉的勞動成本,將那些在本國也難以處理的一次性塑膠廢棄物,大量轉嫁到印尼,使其成為「全球主要的傾倒場之一」。
當地環保組織 Ecoton 的觀點一針見血:
「印尼本身已經面臨處理國內廢棄物能力不足的問題。他們(西方國家)持續增加我們的負擔,這真的不負責任(really irresponsible)。」
即便印尼試圖建立法律防火牆,宣布自 2025 年起全面禁止塑膠垃圾進口,廢棄物仍透過一系列明目張膽的漏洞持續湧入。這些規避行為包括:
- 公然違法: 在禁令生效數月後的 2025 年 5 月,美國仍非法運送了約 500 萬磅塑膠到印尼。
- 偽裝標籤: 出口商利用印尼仍允許進口廢紙的漏洞,將塑膠偽裝成紙張。據報告,每 300 萬噸標記為紙張的廢棄物中,約有 45 萬噸實際上是塑膠。
- 官商勾結: 進口商有時會賄賂海關官員,讓這些非法的塑膠垃圾得以順利通關。
最能體現這種全球卸責遊戲的,莫過於 2019 年的一起事件:當時印尼拒絕了 58 艘來自美國的垃圾貨櫃船,但最終只有 12 艘返回美國,其餘的則被傾倒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所謂的「回收」,在許多情況下只是一場以鄰為壑的騙局。

在毒霧中日賺 3 美元的工人
在這條肮髒的產業鏈中,處於最底層、最脆弱的,是那些在豆腐工廠工作的工人。50 歲的工人莎莉亞(Saria),幾乎半輩子都在這裡工作,她每天透過燃燒塑膠來烹煮豆腐,日薪僅為 3 美元。其他工人的收入更低,每天僅略高於 2 美元。儘管他們知道工作有高風險,但他們也認為塑膠燃料「非常有效」,能讓火焰「燒得更旺」。
惡劣的工作環境不僅帶來慢性毒害,更有直接的身體傷害。製作過程中噴濺的液體會讓工人全身濕透,導致形成痛苦水泡的皮膚真菌。對他們而言,成為一名廚師是晉升的途徑,日薪可超過 12 美元——僅比當地最低工資高出一美元,但在這裡卻是難得的機會。面對這一切,當地活動人士對已開發國家的行為感到憤怒與不解,他們用最嚴厲的措辭批評道:
「他們非常卑鄙(so mean)、非常殘酷(so cruel),而且不負責任(irresponsible)。」
然而,當地民眾的看法並非鐵板一块。居民 Sri Surya 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她相信西方國家的行為可能只是出於疏忽(oversight),而非惡意。她認為:「一旦他們知道了,我確定他們會停止」這種行為。這種看法或許天真,卻也反映出當地民眾對於這個複雜問題的多樣化理解,以及他們內心深處對人性良善的期盼。
結論:垃圾的終點,責任的起點
從毒害食物鏈、反常的市場反應,到系統性的跨國騙局與底層工人的困境,印尼「毒豆腐」的故事揭示了全球垃圾貿易的驚人真相。這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更是一個牽涉全球經濟不平等、社會正義與基本人權的複雜系統性危機。
當我們將塑膠瓶丟進回收箱時,我們是否真正思考過它的最終旅程?而我們又該如何確保,我們的善意不會在世界的另一端,成為他人的噩夢?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是我們每個人責任的真正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