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內耗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三個人生任務沒完成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引言:內耗是怎麼來的?

夜深人靜,你盯著電腦螢幕,滑過一堆訊息,卻一個字也打不下去。腦海裡有兩個聲音在激烈爭吵:

「你要趕快完成,不然明天又會被批評。」

「我已經很累了,再逼自己下去有什麼意義?」

raw-image

你心裡清楚,事情沒有完成會帶來更多壓力,但身體卻拒絕配合。這種能量被困住、無法往前的狀態,就是所謂的 內耗

很多人以為,內耗只是「我不夠努力」或「我太脆弱」。但心理學提醒我們,這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的答案——它和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大發展任務」息息相關。

當這三個任務沒有被好好完成,內耗就像一顆暗藏的地雷,隨著生活的挑戰而不斷引爆。



人生的三大發展任務

(一)接納自我需求:我能安心表達嗎?

小芸七歲那年,抱著心愛的玩偶跑到書桌旁,眼睛閃亮亮地看著正在工作的爸爸。

「爸爸,你可以陪我玩嗎?」

爸爸正在寫報告,滿腦子都是公司明天的簡報。聽到這聲音,他臉色一沉,甩出一句:「你很煩耶!沒看到我在忙嗎?」

小芸愣住了,眼眶慢慢泛紅,把玩偶緊緊抱在胸口。

raw-image


那一刻,她的心裡烙下了一個信念:

👉 表達需求是會被責備的。

多年後,小芸成了職場上人人稱讚的「女強人」。她總是咬牙完成專案,從不輕易求助。即使再累,也硬撐到半夜。她的同事常疑惑地問:「妳怎麼都不會請人幫忙?」

小芸笑笑地說:「沒事啦,我可以自己來。」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的孤單和疲憊有多深。

raw-image


這,就是內耗的第一層:我能不能允許自己有需求?

如果我們從小學到「有需求=麻煩別人」、「有需求=不懂事」,那麼長大後,即使身邊有人願意幫忙,我們也會下意識地壓抑自己的渴望,選擇獨自承受。

💡 心理小練習:需求觀察日記

連續一週,每天花五分鐘,寫下「今天我真正想要的三件事」。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例如「想要有人陪我聊天」、「想喝一杯熱咖啡」。這不是要你立刻滿足,而是先練習「允許自己有需求」。

raw-image



(二)承受強烈情緒:我能調節內心風暴嗎?

十歲的阿哲在球場上輸掉比賽,氣得把球鞋猛地砸向牆壁。眼淚在眼眶打轉,他胸口劇烈起伏,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raw-image


如果這時候,父母走過來,蹲下身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也很失望,我在這裡陪你。」孩子就會學到:情緒是可以被理解的。

raw-image


但更多時候,孩子聽到的是:「有什麼好哭的!」「男生哭什麼哭!」

阿哲愣住了,他的憤怒沒有出口,只能硬吞下去。久而久之,他學會了壓抑。

長大後的阿哲,變成了公司裡最「冷靜」的人。無論遇到什麼爭執,他都能保持笑容,甚至淡淡地說:「沒事啦。」

同事們誇他EQ高,但他自己知道,夜深人靜時,他常常失眠,甚至胃痛到縮成一團。因為那些情緒,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身體的負擔。

👉 這就是內耗的第二層:我能不能允許自己承受情緒?

焦慮型依附的人,總是拼命抓住別人,渴望有人幫自己調節情緒;逃避型依附的人,則是把情緒鎖起來,用壓抑當成「解決方法」。但無論哪一種,都沒有真正學會自我安撫。

💡 心理小練習:情緒命名法

當情緒來臨時,不要急著壓下去。先停下來,告訴自己:「我現在感覺到的是(生氣/難過/害怕)。」 光是命名,就能降低情緒強度,這是大腦的科學原理。



(三)確立自我價值:我值得被愛嗎?

國中小雅考了全班第二,滿心期待母親的誇獎。沒想到,母親第一句話是:「怎麼不是第一?」

那一刻,小雅的心像被重重刺了一下。她開始相信:只有做到最好,才有資格被愛。

raw-image


多年後,小雅成了公司裡的績效王。她拼命加班,永遠追求第一。外人看來光鮮亮麗,但在夜裡,她常常問自己:

「如果我哪天失敗了,是不是就什麼都不是了?」

這,就是內耗的第三層:我的價值,能不能單純來自於我是我?

如果一個人從小只在「成績、表現」中得到肯定,那麼他很容易陷入「表現焦慮」與「價值空洞」。即使達到目標,內心依然覺得不夠好。

💡 心理小練習:無條件價值肯定

每天睡前,對自己說一句話:「今天的我,值得被愛,不因為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就是我。」 一開始可能覺得彆扭,但這是幫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連結,把價值感從「做得好不好」轉回「存在本身」。



錯置的人生任務與假我

小時候,阿豪家裡經濟拮据,常常因繳不起學費被老師當眾點名。那份羞恥感深深烙印在心裡。

長大後,他立下一個信念:「我一定要賺很多錢,才不會被瞧不起。」

於是,他披上了「假我」這副盔甲:永遠努力、永遠追求成功、永遠在和別人比較。

表面上,他是朋友圈裡最成功的人,但心裡卻像背著一座沉重的大山。

他的朋友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拼?」

阿豪笑笑不說。但夜深人靜時,他心裡的答案是:「因為如果我停下來,我就會一無是處。」

👉 錯置的人生任務,是我們早年為了保護自己而發明的「假我」。它曾經救過我們,卻也成了我們內耗的陷阱。


走向療癒:理解並重寫內在劇本

在心理諮商室裡,阿美終於說出了那句壓抑多年的話:「我其實很需要別人陪我,但我一直不敢開口。」

心理師點點頭,溫柔地回應:「你有需求,不代表你軟弱,而是你很真實。」 那一刻,她流下眼淚。

原來,療癒不是立刻改掉所有內耗,而是開始允許自己:

  • 我有需求,這很正常。
  • 我有情緒,這需要被看見。
  • 我有價值,因為我是我。

💡 心理小練習:寫信給小時候的自己

找一個安靜的時間,寫一封信給「當時的自己」。 對那個被責備的孩子說:「我知道你很需要被理解。」 對那個壓抑情緒的孩子說:「你的感覺很重要。」 對那個追求成績的孩子說:「你本來就值得被愛。」

當我們能夠溫柔地回應內心的小孩,「假我」就會慢慢鬆開,真我才有機會呼吸。

raw-image



結語:從內耗到自由

內耗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人生的三大任務,還有功課未完成。

當我們願意重新面對需求、情緒與價值,便能看見內在真實的自己。

放下「假我」的盔甲,並不是放下努力,而是放下那份「害怕不被愛的恐懼」。

真正的自由,是在努力與休息之間,能夠坦然選擇;是在情緒風暴中,能夠安穩陪伴自己;是在成敗得失裡,仍然相信「我值得」。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1. 「內耗不是你的錯,而是你心裡的小孩還在等待被看見。」
  2. 「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是我,而不是因為我的表現。」
  3. 「假我曾經保護過我們,但長大後卻成了牢籠。」
  4. 「允許自己有需求,不是軟弱,而是一種真實。」
  5. 「情緒不會因壓抑而消失,它只會換個方式回來。」
  6. 「沒有條件的價值感,才是內心安穩的基石。」
  7. 「我們為了不被傷害而戴上盔甲,卻忘了盔甲同時也困住了自己。」
  8. 「療癒不是立刻改掉內耗,而是開始理解、擁抱那個渴望的自己。」
  9. 「內耗提醒我們:人生三大任務,還有功課未完成。」
  10. 「真正的自由,是在成敗得失之間,仍能坦然相信:我值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3會員
308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9/28
我們常常會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筋疲力盡,卻說不清楚為什麼。完形心理學告訴我們:內耗不是單純的懶散,而是「未竟事宜、內攝、兩極對立」造成的能量卡住。這篇文章透過生活化的故事,帶你看見內耗的真相,並學會如何將它轉化成力量。
Thumbnail
2025/09/28
我們常常會在一天結束時感到筋疲力盡,卻說不清楚為什麼。完形心理學告訴我們:內耗不是單純的懶散,而是「未竟事宜、內攝、兩極對立」造成的能量卡住。這篇文章透過生活化的故事,帶你看見內耗的真相,並學會如何將它轉化成力量。
Thumbnail
2025/09/28
我們常陷入內耗,拼命想要證明自己,卻始終覺得不夠好。阿德勒心理學提醒,自卑感不是缺陷,而是一種推動力。關鍵在於,我們是讓它化為成長的燃料,還是墜入比較、逃避與討好的陷阱?本文透過生活故事與心理學洞察,帶你理解自卑、補償與虛構目標,並學會把焦點轉向「與人連結、對世界有貢獻」,走出內耗。
Thumbnail
2025/09/28
我們常陷入內耗,拼命想要證明自己,卻始終覺得不夠好。阿德勒心理學提醒,自卑感不是缺陷,而是一種推動力。關鍵在於,我們是讓它化為成長的燃料,還是墜入比較、逃避與討好的陷阱?本文透過生活故事與心理學洞察,帶你理解自卑、補償與虛構目標,並學會把焦點轉向「與人連結、對世界有貢獻」,走出內耗。
Thumbnail
2025/09/28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很累,但回頭一看,並不是因為事情太多,而是因為腦海裡不斷上演的自我懷疑與批評?這種內耗,正在悄悄吞噬我們的能量。本文透過日常案例,帶你看見內耗如何讓小事變成壓垮的稻草,並結合阿德勒心理學與完形治療,解析自卑感與未完成情緒的影響。提供練習,幫助你走出內耗,把能量還給夢想與生活。
Thumbnail
2025/09/28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很累,但回頭一看,並不是因為事情太多,而是因為腦海裡不斷上演的自我懷疑與批評?這種內耗,正在悄悄吞噬我們的能量。本文透過日常案例,帶你看見內耗如何讓小事變成壓垮的稻草,並結合阿德勒心理學與完形治療,解析自卑感與未完成情緒的影響。提供練習,幫助你走出內耗,把能量還給夢想與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拚命地想深化自己的學識與技能、開啟一段新的感情、開發新的人脈關係、跟從多數人的談論踩進熱門的領域,藉此填補心中不足的空缺,……很快地便想偷懶停下,拖延的想法縈繞內心,……才踏出了一步……因為誘惑太大而節外生枝,最後才發現被愚弄的是自己,搞得心力交瘁、萬念俱灰。
Thumbnail
拚命地想深化自己的學識與技能、開啟一段新的感情、開發新的人脈關係、跟從多數人的談論踩進熱門的領域,藉此填補心中不足的空缺,……很快地便想偷懶停下,拖延的想法縈繞內心,……才踏出了一步……因為誘惑太大而節外生枝,最後才發現被愚弄的是自己,搞得心力交瘁、萬念俱灰。
Thumbnail
與其焦慮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不如把心思放在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上。生活中,總會有很多讓人煩惱的事情,比如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變動,這些都讓我們覺得焦慮和不安。但如果一直糾結在這些上面,只會讓自己陷入無謂的煩惱和壓力。 倒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情上,專心去完成每天的小目標,提升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與其焦慮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不如把心思放在我們能做到的事情上。生活中,總會有很多讓人煩惱的事情,比如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變動,這些都讓我們覺得焦慮和不安。但如果一直糾結在這些上面,只會讓自己陷入無謂的煩惱和壓力。 倒不如把精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情上,專心去完成每天的小目標,提升自己的能力。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在生活的重重挑戰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課業、愛情、家庭、人際、健康、夢想和金錢。生活雖然艱難,但我們一直在努力。祝福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出路並感謝自己的堅持。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在生活的重重挑戰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擾:課業、愛情、家庭、人際、健康、夢想和金錢。生活雖然艱難,但我們一直在努力。祝福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出路並感謝自己的堅持。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人生中的種種業障,並提出了有關學習放下的觀點和具體的過程。通過自我探索的過程,加速認識自己並放下內耗。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人生中的種種業障,並提出了有關學習放下的觀點和具體的過程。通過自我探索的過程,加速認識自己並放下內耗。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