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內耗是怎麼來的?
夜深人靜,你盯著電腦螢幕,滑過一堆訊息,卻一個字也打不下去。腦海裡有兩個聲音在激烈爭吵:
「你要趕快完成,不然明天又會被批評。」
「我已經很累了,再逼自己下去有什麼意義?」
你心裡清楚,事情沒有完成會帶來更多壓力,但身體卻拒絕配合。這種能量被困住、無法往前的狀態,就是所謂的 內耗。
很多人以為,內耗只是「我不夠努力」或「我太脆弱」。但心理學提醒我們,這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的答案——它和我們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大發展任務」息息相關。
當這三個任務沒有被好好完成,內耗就像一顆暗藏的地雷,隨著生活的挑戰而不斷引爆。
人生的三大發展任務
(一)接納自我需求:我能安心表達嗎?
小芸七歲那年,抱著心愛的玩偶跑到書桌旁,眼睛閃亮亮地看著正在工作的爸爸。
「爸爸,你可以陪我玩嗎?」
爸爸正在寫報告,滿腦子都是公司明天的簡報。聽到這聲音,他臉色一沉,甩出一句:「你很煩耶!沒看到我在忙嗎?」
小芸愣住了,眼眶慢慢泛紅,把玩偶緊緊抱在胸口。

那一刻,她的心裡烙下了一個信念:
👉 表達需求是會被責備的。
多年後,小芸成了職場上人人稱讚的「女強人」。她總是咬牙完成專案,從不輕易求助。即使再累,也硬撐到半夜。她的同事常疑惑地問:「妳怎麼都不會請人幫忙?」
小芸笑笑地說:「沒事啦,我可以自己來。」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的孤單和疲憊有多深。

這,就是內耗的第一層:我能不能允許自己有需求?
如果我們從小學到「有需求=麻煩別人」、「有需求=不懂事」,那麼長大後,即使身邊有人願意幫忙,我們也會下意識地壓抑自己的渴望,選擇獨自承受。
💡 心理小練習:需求觀察日記
連續一週,每天花五分鐘,寫下「今天我真正想要的三件事」。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例如「想要有人陪我聊天」、「想喝一杯熱咖啡」。這不是要你立刻滿足,而是先練習「允許自己有需求」。

(二)承受強烈情緒:我能調節內心風暴嗎?
十歲的阿哲在球場上輸掉比賽,氣得把球鞋猛地砸向牆壁。眼淚在眼眶打轉,他胸口劇烈起伏,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這時候,父母走過來,蹲下身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也很失望,我在這裡陪你。」孩子就會學到:情緒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更多時候,孩子聽到的是:「有什麼好哭的!」「男生哭什麼哭!」
阿哲愣住了,他的憤怒沒有出口,只能硬吞下去。久而久之,他學會了壓抑。
長大後的阿哲,變成了公司裡最「冷靜」的人。無論遇到什麼爭執,他都能保持笑容,甚至淡淡地說:「沒事啦。」
同事們誇他EQ高,但他自己知道,夜深人靜時,他常常失眠,甚至胃痛到縮成一團。因為那些情緒,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身體的負擔。
👉 這就是內耗的第二層:我能不能允許自己承受情緒?
焦慮型依附的人,總是拼命抓住別人,渴望有人幫自己調節情緒;逃避型依附的人,則是把情緒鎖起來,用壓抑當成「解決方法」。但無論哪一種,都沒有真正學會自我安撫。
💡 心理小練習:情緒命名法
當情緒來臨時,不要急著壓下去。先停下來,告訴自己:「我現在感覺到的是(生氣/難過/害怕)。」 光是命名,就能降低情緒強度,這是大腦的科學原理。
(三)確立自我價值:我值得被愛嗎?
國中小雅考了全班第二,滿心期待母親的誇獎。沒想到,母親第一句話是:「怎麼不是第一?」
那一刻,小雅的心像被重重刺了一下。她開始相信:只有做到最好,才有資格被愛。

多年後,小雅成了公司裡的績效王。她拼命加班,永遠追求第一。外人看來光鮮亮麗,但在夜裡,她常常問自己:
「如果我哪天失敗了,是不是就什麼都不是了?」
這,就是內耗的第三層:我的價值,能不能單純來自於我是我?
如果一個人從小只在「成績、表現」中得到肯定,那麼他很容易陷入「表現焦慮」與「價值空洞」。即使達到目標,內心依然覺得不夠好。
💡 心理小練習:無條件價值肯定
每天睡前,對自己說一句話:「今天的我,值得被愛,不因為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就是我。」 一開始可能覺得彆扭,但這是幫大腦建立新的神經連結,把價值感從「做得好不好」轉回「存在本身」。
錯置的人生任務與假我
小時候,阿豪家裡經濟拮据,常常因繳不起學費被老師當眾點名。那份羞恥感深深烙印在心裡。
長大後,他立下一個信念:「我一定要賺很多錢,才不會被瞧不起。」
於是,他披上了「假我」這副盔甲:永遠努力、永遠追求成功、永遠在和別人比較。
表面上,他是朋友圈裡最成功的人,但心裡卻像背著一座沉重的大山。
他的朋友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拼?」
阿豪笑笑不說。但夜深人靜時,他心裡的答案是:「因為如果我停下來,我就會一無是處。」
👉 錯置的人生任務,是我們早年為了保護自己而發明的「假我」。它曾經救過我們,卻也成了我們內耗的陷阱。
走向療癒:理解並重寫內在劇本
在心理諮商室裡,阿美終於說出了那句壓抑多年的話:「我其實很需要別人陪我,但我一直不敢開口。」
心理師點點頭,溫柔地回應:「你有需求,不代表你軟弱,而是你很真實。」 那一刻,她流下眼淚。
原來,療癒不是立刻改掉所有內耗,而是開始允許自己:
- 我有需求,這很正常。
- 我有情緒,這需要被看見。
- 我有價值,因為我是我。
💡 心理小練習:寫信給小時候的自己
找一個安靜的時間,寫一封信給「當時的自己」。 對那個被責備的孩子說:「我知道你很需要被理解。」 對那個壓抑情緒的孩子說:「你的感覺很重要。」 對那個追求成績的孩子說:「你本來就值得被愛。」
當我們能夠溫柔地回應內心的小孩,「假我」就會慢慢鬆開,真我才有機會呼吸。

結語:從內耗到自由
內耗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人生的三大任務,還有功課未完成。
當我們願意重新面對需求、情緒與價值,便能看見內在真實的自己。
放下「假我」的盔甲,並不是放下努力,而是放下那份「害怕不被愛的恐懼」。
真正的自由,是在努力與休息之間,能夠坦然選擇;是在情緒風暴中,能夠安穩陪伴自己;是在成敗得失裡,仍然相信「我值得」。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內耗不是你的錯,而是你心裡的小孩還在等待被看見。」
- 「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是我,而不是因為我的表現。」
- 「假我曾經保護過我們,但長大後卻成了牢籠。」
- 「允許自己有需求,不是軟弱,而是一種真實。」
- 「情緒不會因壓抑而消失,它只會換個方式回來。」
- 「沒有條件的價值感,才是內心安穩的基石。」
- 「我們為了不被傷害而戴上盔甲,卻忘了盔甲同時也困住了自己。」
- 「療癒不是立刻改掉內耗,而是開始理解、擁抱那個渴望的自己。」
- 「內耗提醒我們:人生三大任務,還有功課未完成。」
- 「真正的自由,是在成敗得失之間,仍能坦然相信: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