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別再跟自己打仗了:完形心理學帶你破解內耗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夜深人靜,城市的燈光依然閃爍。小芸坐在書桌前,桌上散落著筆記、咖啡杯,還有一長串尚未劃掉的待辦清單。手機螢幕亮著,她卻沒有任何點開訊息的心情。

「今天明明沒做什麼,為什麼覺得好累?」她盯著螢幕,心裡冒出一種說不清的無力感。

這樣的疲憊,我們稱之為「內耗」。它不是單純的懶散,也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一種心理能量的流失。完形心理學認為,內耗的來源往往是──未竟事宜、內攝、以及內在的兩極對立

raw-image



未竟事宜:沒有說完的話,沒有哭完的眼淚

1. 餐桌上的尷尬

除夕夜,紅燈籠在風中搖曳,餐桌上滿是佳餚。親戚們聊得正起勁,突然有個聲音冒出來:「你怎麼結婚這麼久還沒生小孩啊?」

空氣瞬間凝固。小芸臉上的笑容僵住了一秒,她硬擠出一個笑:「哈哈,緣分還沒到啦。」話題被帶過,但心口像被戳了一刀。

回家的路上,她緊握方向盤,腦中不斷重播那句話。委屈與憤怒在心裡翻滾:「為什麼我要假裝沒事?為什麼不能直接說──你這樣問很不尊重?」

當下沒說出口的話,成了一股卡住的能量,悄悄轉化為內耗。

raw-image



2. 悲傷的延遲反應

幾年前,她失去了一位大學摯友。葬禮上,她哭得聲嘶力竭。可是第二天開始,她就逼迫自己「快點振作」,一邊工作一邊告訴自己:「別讓別人覺得我太脆弱。」

幾個月後,在咖啡館裡聽到那首兩人曾一起唱過的歌,她毫無預兆地失聲大哭。她才驚覺,原來悲傷並沒有過去,只是被強行壓抑在心底,等待一個出口。

raw-image



3. 內心的代價

未竟事宜就像沒被關閉的程式,在背景裡持續消耗能量。它會在夢境中浮現,在身體緊繃裡出現,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刻冒出來。

完形心理學提醒我們:情緒若沒有被走完,就會一直徘徊在我們的生命裡。



內攝 :那些不屬於我們卻背負一生的規則

1. 聲音的繼承

小芸從小聽著父母叮嚀:「女孩子要懂事,別任性。」

於是長大後,她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把別人的期待放在第一位。某次專案合作,她明明發現自己分到的任務不合理,但還是默默承受。

腦海裡,一個聲音不停提醒她:「別提了,會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搞?」另一個聲音卻吶喊:「我真的很不甘心!」

這就是「內攝」──我們把外界的聲音吞進心裡,卻沒有好好消化,最後變成了自我規則。

raw-image



2. 典型的內攝案例

  • 「男生不能哭」:一位學生在失戀後,死撐著笑,卻在深夜以酒精麻痺自己。表面鎮定,其實心裡早已千瘡百孔。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人工作到過勞,仍告訴自己要堅持。直到身體亮起紅燈,他才意識到,這句話根本不是他內心真正的聲音。

這些外來價值觀像是無形的鎖鏈,把我們困在「別人期待的樣子」裡。


兩極對立:當內心的老師和業務員吵不停

1. 小芸的深夜爭吵

某個夜晚,小芸坐在電腦前準備Podcast稿子。腦中冒出兩個角色:

「英國教師」冷冷地說:「不行,這樣太隨便,你要再查更多資料!」 🧑‍💼 「業務員」急急插話:「別想那麼多啦!聽眾要的是輕鬆快懂!」

她一會兒覺得自己不夠嚴謹,一會兒又責怪自己拖拖拉拉。最後稿子沒完成,她卻已經精疲力竭。

raw-image



2. 普遍的困境

這樣的情況不只小芸有。很多人白天拼命加班,晚上卻只想躺著耍廢。責任感與放鬆欲望相互拉扯,最後變成拖延、焦慮與失眠。

完形心理學稱之為「兩極對立」。當內心不同部分沒有對話,只剩互相拉扯時,人就會陷入能量的消耗。


完形心理學的答案:整合,而不是對抗

1. 接納情緒

當悲傷來臨,不要逼自己「快點好起來」。允許自己哭到累,悲傷才會真正被走完。

2. 表達需求

當憤怒浮現,不要假裝沒事。試著說:「這樣的安排讓我不舒服。」誠實表達,比壓抑更能維持關係。

3. 檢視價值

當腦中有「應該」的聲音時,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還是別人的規則?」這個提問,是消化內攝的第一步。

4. 內在對話

讓內心的角色坐下來對話。小芸後來試著讓「教師」和「業務員」合作:教師提醒她品質,業務員幫她活潑表達。兩者結合,節目效果反而更好。

完形心理學告訴我們:內耗不必被消滅,而是需要被整合。


結語:當我們願意面對,內耗就變成力量

某一天,小芸在日記裡寫下:

「內耗不是敵人,它提醒我──有些情緒需要被走完,有些價值需要重新檢視,有些對立需要彼此握手。」

當她願意停下來,看見並接納這些訊號,原本卡住的能量開始流動。她終於明白:

與其責怪自己不夠好,不如聆聽內心還沒說完的話。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1. 「未完的情緒,會在日常裡反覆追上你。」
  2. 「內耗不是敵人,而是訊號。」
  3. 「有些價值觀,不是你的,卻成了你的枷鎖。」
  4. 「與其責怪自己不夠好,不如聆聽內心還沒說完的話。」
  5. 「內心的拔河,不該是勝負,而是合作。」
  6. 「把情緒走完,能量才會重新流動。」
  7. 「真正的自由,是能說出『我需要什麼』。」
  8. 「整合比對抗更有力量。」
  9. 「當我們願意面對,內耗就能轉化成成長。」
  10. 「內耗,是靈魂在提醒你:別再忽視自己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3會員
312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繁忙的工作日,許多人常常感到生活空虛與乏味。本文淺談如何透過選擇有意義的活動來提升生活品質。透過閱讀、繪畫、寫作、鍛鍊等帶有壓力與成長契機的活動,我們不僅能夠緩解壓力,更能夠實現自我成長,逐漸改變生活方式,使得每天都可以過得充實而滿足。
Thumbnail
在繁忙的工作日,許多人常常感到生活空虛與乏味。本文淺談如何透過選擇有意義的活動來提升生活品質。透過閱讀、繪畫、寫作、鍛鍊等帶有壓力與成長契機的活動,我們不僅能夠緩解壓力,更能夠實現自我成長,逐漸改變生活方式,使得每天都可以過得充實而滿足。
Thumbnail
一連串身心的煎熬,身體開始衰弱,一下暴飲暴食、一下突然沒食慾,一下又是拉肚子,過陣子又便祕,胃部的不適更是壓力大最容易出狀況的部位,胃酸逆流讓生活品質下降,睡眠問題始終無法獲得完整的休息,但又必須工作,只好依賴咖啡提神,喝下咖啡後,精神亢奮,卻又無法好好靜下來處理工作。抱恙的身體讓她不得不請假,缺席
Thumbnail
一連串身心的煎熬,身體開始衰弱,一下暴飲暴食、一下突然沒食慾,一下又是拉肚子,過陣子又便祕,胃部的不適更是壓力大最容易出狀況的部位,胃酸逆流讓生活品質下降,睡眠問題始終無法獲得完整的休息,但又必須工作,只好依賴咖啡提神,喝下咖啡後,精神亢奮,卻又無法好好靜下來處理工作。抱恙的身體讓她不得不請假,缺席
Thumbnail
前幾年,生活上有很多辛苦的事情。 那陣子很常進行塔羅諮詢,有天諮詢老師告訴我,我的內在其實很焦慮,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但那時候我實在一頭霧水,完全沒有發現,想說奇怪明明每天在家裡睡很久,怎麼會沒有休息? 後來開始上課學習後,逐漸學習到自我覺察,才懂老師的意思,我的身體長期呈現很緊繃的
Thumbnail
前幾年,生活上有很多辛苦的事情。 那陣子很常進行塔羅諮詢,有天諮詢老師告訴我,我的內在其實很焦慮,沒有辦法好好休息。 但那時候我實在一頭霧水,完全沒有發現,想說奇怪明明每天在家裡睡很久,怎麼會沒有休息? 後來開始上課學習後,逐漸學習到自我覺察,才懂老師的意思,我的身體長期呈現很緊繃的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Thumbnail
直視精神萎靡、身體乏力的狀態,清洗身心靈的乏力感受。
Thumbnail
直視精神萎靡、身體乏力的狀態,清洗身心靈的乏力感受。
Thumbnail
因為身邊愈來愈多不同的人事物,連帶著影響我們的想法,總是有太多想法不停出現,導致內心光要應付這些就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常常覺得好像很多事都做不好,或者生活愈活愈累,光是這樣想就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去好好過生活。 作者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以她的經驗和故事,希望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停止情緒內耗。書裡的小
Thumbnail
因為身邊愈來愈多不同的人事物,連帶著影響我們的想法,總是有太多想法不停出現,導致內心光要應付這些就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常常覺得好像很多事都做不好,或者生活愈活愈累,光是這樣想就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去好好過生活。 作者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以她的經驗和故事,希望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停止情緒內耗。書裡的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