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為什麼你總是覺得「好累」?
夜深了,窗外的城市燈火依舊。街道上還有車燈閃過,咖啡館的霓虹燈還亮著,提醒著世界從未真正休息。你坐在書桌前,滑鼠停在螢幕上的最後一份文件。肩頸緊繃、腦袋發沉,心裡卻有種說不出的疲倦。
明明今天完成了不少任務,主管也對你點頭稱讚,但胸口依然像壓著一塊石頭。腦中有個聲音不斷低語:
「你是不是還不夠努力?」「別人可能早就超越你了。」
隔天是假日,本來想留點時間給自己,好好補眠。朋友訊息跳了出來:「一起去唱歌吧!」你盯著螢幕,猶豫不決。心裡閃過一絲渴望:「我想休息。」但另一個聲音馬上冒出來:「要是拒絕,他們會不會覺得我不合群?」最後,你還是答應了。
整場聚會,你努力維持笑容、回應話題,卻覺得靈魂被掏空。回到家,倒在床上,心裡的疲憊遠比身體還沉重。

這,就是內耗。它不是外在的工作量或壓力,而是內心那場持續不斷的戰爭:想要卻不敢要,想停卻不敢停,想表達卻怕別人不喜歡。能量沒有用在解決問題,而是被消耗在「和自己對抗」。
什麼是內耗?
內耗,說穿了,就是「被自己打趴」。
想像一下,你在沙發上想休息,腦中卻響起嚴厲的聲音:「別人都還在努力,你怎麼能偷懶?」
你想拒絕別人的請託,卻又怕被視為冷漠、不合群。 你想嘗試新挑戰,但腦海裡有個聲音說:「你一定會失敗。」
這些聲音不來自外人,而是來自心裡的另一個「審判官」。它不停挑剔、批評,彷彿永遠不滿意你現在的樣子。
我曾遇過一位年輕工程師,他告訴我:「每天都像在跑一場沒有終點的比賽。早上想多睡五分鐘,腦海立刻罵我懶惰;白天拚命工作,心裡又懷疑自己不夠專業。就算交出成果,也覺得自己不配休息。」
還有一位全職媽媽說:「孩子終於睡著了,我想看一集劇放鬆,但心裡馬上浮現:『家裡還有那麼多事沒做,你怎麼還有臉休息?』結果電視也沒看好,家事也沒做好,心裡更焦躁。」
內耗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不會立刻讓你失敗,但卻像慢性病般,日復一日,悄悄消磨掉你的力量。

當小事壓垮我們
很多時候,真正壓垮我們的,不是大事,而是一個小小瞬間。
衣架倒塌事件
某個冬夜,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正準備洗澡休息,衣架突然「轟」地倒下,大衣散落一地。她蹲下來整理,先生卻淡淡地說:「早就叫妳別掛那麼多衣服。」
那一刻,眼淚決堤。她哭的不是衣架,而是多年來被忽略的需求、沒被看見的努力。衣架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小安的故事
小安是一位表現優異的會計師。主管在晨會上稱讚她:「這份報告做得很好!」同事們鼓掌,她卻小聲回應:「沒有啦,其實還差很多。」
下班後,她翻來覆去,腦中重播著那句話,懷疑大家是不是只是客套?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夠好?焦慮讓她失眠,隔天更疲憊。她就這樣陷在反芻與懷疑裡,耗盡能量。

自我打擊的經歷
我自己也曾經歷過。還記得研究所時,有一次在課堂上勇敢發言。下課後,腦海裡卻上演無休止的批判:
「剛剛那句話是不是太天真?」
「同學會不會覺得我愛現?」
結果,整晚沒睡好,課程內容也完全沒吸收。老師的一句話猶如當頭棒喝:「你不是被別人打趴,而是被自己打趴。」

這些故事都提醒我們:壓垮人的不是外界,而是內心那隱形的枷鎖。
心理學視角下的內耗
心理學提供了兩個關鍵視角,幫助我們看清內耗的根源。
阿德勒:自卑感與羞辱感
「你看別人都考第一名!」許多人小時候都聽過這句話。自卑與羞辱的經驗,像烙印般存在。
長大後,我們努力避免再度感受「不如人」的痛苦。阿德勒指出,許多行為都是在「補償自卑」。努力本身沒錯,但如果過度依賴外界認可,就會陷入懷疑與內耗。
完形:未竟事宜與未完成的情緒
完形心理學則提醒我們:那些沒處理完的情緒,就像鞋裡的一顆小石子。你以為可以忽略,但越走越痛。
有個來談的個案,年輕時父親突然離家,他心裡一直有個結:是不是我不夠好?多年後,每當主管批評,他都會不成比例地崩潰。真正刺痛他的,不是主管的話,而是那個「多年未處理的父親傷口」。
整合觀點
內耗不等於懦弱,而是心理結構自然的副作用。它就像一台電腦同時開了太多視窗,不是因為電腦不好,而是資源被佔滿。
內耗的隱藏成本
內耗的代價,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大。
- 心理成本:長期下來,內耗會造成焦慮、失眠,甚至演變成憂鬱。
- 關係成本:伴侶一句無心的話,可能被解讀成「不支持」,爭吵因此爆發。
- 行動成本:夢想停滯,因為能量都耗在「糾結要不要開始」。
有位學生說:「我每天念不到三小時,因為剩下時間都在想『要念哪一科比較好?』」他不是不努力,而是能量被困在猶豫裡。
這些隱藏成本,才是真正讓人越來越累的原因。
如何走出內耗?
走出內耗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場長跑。但只要開始,就能慢慢找回能量。
第一步:覺察
每天花五分鐘,寫下「今天最糾結的一件事」。把腦中的聲音具象化,你會開始發現模式。
第二步:理解
阿德勒提醒:自卑感不是判決,而是訊號。它告訴我們內心有渴望,而不是宣告我們「不夠好」。
第三步:練習
- 完形練習:對著空椅子,想像自己對某人說出那些從未表達的話,讓情緒有出口。
- 阿德勒練習:當你糾結「我好不好」時,把焦點轉為「這件事對誰有幫助」。
第四步:和解
允許自己休息,允許自己拒絕。當能量不再浪費在與自己對抗,生活就會慢慢恢復流動。
結語:從內耗到能量流動
夜深了,你再度坐在書桌前。這一次,你沒有逼自己多做一點,而是輕聲告訴自己:「我已經足夠。」
原本焦躁的心,慢慢安定下來。你會發現,能量正流向真正重要的地方:夢想、關係、生活,而不再被困在無休止的糾結裡。
內耗不是終點,而是提醒——提醒你該學會,把能量花在自己真正想走的路上。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你不是被別人打趴,而是被自己打趴。
- 內耗,不是外界的壓力,而是心裡那場無休止的戰爭。
- 真正壓垮你的,不是大事,而是那些沒被理解的小瞬間。
- 自卑感不是判決,而是一種訊號。
- 未完成的情緒,就像鞋裡的一顆石子,越走越痛。
- 你真的累,是因為和自己打仗。
- 允許自己休息,不代表你懶惰,而是給能量回家的路。
- 內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習慣了它。
- 把能量花在生活,而不是浪費在糾結。
- 學會和自己和解,才有力氣擁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