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觀賞台灣本地劇情片,適逢教會弟兄陳立力、林淑貞伉儷提及女公子陳巧爲在《我家的事》(Family Matters)拍攝過程,擔負美術組陳設執行任務。這個消息引發長者團契第四小組的觀影興趣。今日在台中大魯閣新時代電影院,與十一位主內親友家人一同欣賞,觀畢深感欣慰。以下,嘗試從主題、敘事、角色、影像與意義等層面,提出若干觀察。 一、背景與創作脈絡 《我家的事》是導演潘客印以短片《姊姊》擴展而成的首部長片,全長 99 分鐘,圍繞父親、母親、姊姊、弟弟四人家庭展開。隨著祕密逐步揭開,矛盾、傷痕與情感糾葛漸次浮現。 此片已獲國際肯定,不僅多位演員入圍第62屆金馬獎名單,早前已在紐約亞洲影展 Uncaged Competition 單元榮獲最佳劇情片獎,為台灣首例;大阪亞洲電影節亦以「藥師珍珠賞」肯定演員表現。作品顯然不止於「小品」,而是懷抱明確創作野心,既欲直面「家的真實」,亦力求在國際影展體系中找到定位。 二、主題與情感張力 ▪︎家庭與祕密:「我家的事」即指那些難以啟齒的內部矛盾與潛藏的歷史。影片以多視角鋪陳,使觀眾在拼湊中體會日常表象下的壓抑與無奈。 ▪︎性別與壓抑:母親(高伊玲飾)是情感核心,她背負傳統期待、家庭責任與自我掙扎,展現愛與責任間的張力。父親與弟弟的親子矛盾,亦折射中年焦慮與認同困境,使得整體不僅是女性議題,而是家族關係的多重拉扯。 ▪︎情感節奏:前半段細膩鋪陳,後半隨祕密揭露而張力升高。此種「慢熱」安排雖具一定風險,然最終仍成功牽動觀眾情緒,形成「笑中帶淚」的後勁。 三、敘事與角色 ▪︎多視角結構:影片不依循單一主角,而以多條角色線交錯,增加觀眾解讀參與感。惟部分線索(如姊姊小春的故事)顯得薄弱,或因由短片擴充長片時未臻平衡。 ▪︎演員表現:整體表演水準頗受肯定,高伊玲演繹的母親,尤具情感厚度;藍葦華與曾敬驊的父子戲亦極具張力。唯在多線並進下,某些角色心境轉折略顯倉促。 四、影像風格 影片呈現一種寫實低調的風格,著重情緒流動與角色的張力,而非華麗視覺。在彰化社頭取景,使電影帶有在地氛圍與鄉村質地。導演具有剪輯背景,能精準掌握留白與節奏;冷靜鏡頭、空景與瞬間黑畫面,皆為情緒張力提供呼吸空間,展現克制卻有力的風格。 五、意義與侷限 《我家的事》以含蓄而細膩的方式揭示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裂縫,使觀眾得以投射自身的經驗與情感。片中母親與父子之間的互動,更隱含了性別角色與權力期待的糾結,形成一種富於張力的隱喻。影片的場景設於彰化社頭,濃厚的鄉土質感不僅增添了故事的辨識度,也成為台灣文化輸出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已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彰顯出台灣家庭電影具備跨文化的溝通潛能與國際能見度。 無可諱言的是,多線敘事的配重仍顯不均。前段慢熱易使部分觀眾流失。留白與暗示固然優雅,但亦可能令觀眾渴望更多交代。收尾若稍有失衡,易流於煽情;所幸本片普遍評價認為處理得當。
六、總結與評價 《我家的事》是一部內斂卻富張力的家庭電影。它拒絕過度說教,而是以含蓄與留白引導觀眾進入角色內心,在台灣電影語境中殊為可貴。雖非全然完美,但作為導演首部長片,已展現高度潛力與辨識度。
若以星等評之,我會給予 四星(滿分五星)約 8/10。這部電影不是商業鉅片,卻是喜歡細膩情感與高質感敘事的觀眾,不容錯過、甚至值得重溫之作。□《我家的事》片尾曲□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0gqwYp4fqGVhj2t0GHaD88?si=fRGA36FrR9eTiOTC2Qizrw

《我家的事》海報

《我家的事》中的母親


姓名隱含春.夏.秋.冬.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