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職涯的前期,主要的工作是生命教育教材的編寫與教師訓練。當時還在研究所,就有幸參與生命教育教材的出版與課程設計。那時候,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常常站在講台上,和一群比我資深許多的老師們討論班級經營與教學設計;甚至還被邀請到大型青少年特會,面對幾千名青少年演講。回想起來,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也不得不感嘆一句:年輕真好!
雖然一路走來累積了豐富經驗,但我心裡始終有一個未解的疑惑:生命教育課堂上,我們常常告訴孩子「你是最棒的」,這樣真的對他們有幫助嗎?
「你是最棒的!」的迷思
生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幫助孩子肯定自己的價值與獨特性。每一堂課,都是滿滿的心靈雞湯:「你什麼都可以做到!」「你是最棒的!」
目的很單純—希望孩子建立自信。對於孩子的憐惜,不只在老師與志工的眼裡,父母更期待用正向的表述與鼓勵幫助孩子保持努力的動力。
但是,這樣的話誠實嗎?
孩子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並不是「最棒」的那一個。班上只有一個第一名,只有一個校長獎。大部分的孩子,在成績或才華上都不是最優秀的。當他們意識到這一點,原本的「你最棒」反而成了一種落差,甚至造成挫敗感。
換句話說,過度的空洞讚美不但不能真正建立自信,還可能幫倒忙。
Carol Dweck 的研究:讚美的力量
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在《心態致勝(Mindset)》中提出「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她的研究顯示,大人讚美孩子的方式,會深刻影響孩子對學習與挑戰的態度。
她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 把孩子分成三組,先讓他們玩簡單的拼圖遊戲。
- 遊戲結束後,第一組孩子被稱讚「你好聰明!」;第二組被稱讚「你很努力!」;第三組只得到中性的回應「你完成了!」。
- 接著,讓孩子自由選擇下一個任務:簡單的、全新但有挑戰的、或困難可能會犯錯的。
結果非常清楚: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多半選擇最簡單的任務,避免犯錯;而被稱讚「努力」的孩子,反而勇於挑戰更困難的任務。為什麼?因為被讚美天賦的孩子,害怕失敗會破壞「聰明」的形象;反而,沒聽到「你好聰明」而被稱讚其過程的孩子,沒有不能犯錯的包袱,因而不害怕從事困難的挑戰、因而可以擴展技能。
更驚人的是,長期追蹤研究發現:父母在孩子1-3歲、以及10歲時使用的讚美方式,能夠預測孩子未來的思維模式與挑戰渴望。這表示讚美不僅影響當下,更能塑造孩子一生的學習態度。
兩種讚美:天賦讚美 vs. 努力讚美
心理學上將讚美分為兩類:
- Talent Praise(天賦讚美):「你好聰明!」「你真的很有天份!」「你是天才!」
- Effort Praise(努力讚美):「我看到你很有耐心地完成了!」「這個地方很難,但你試了好多次,真的很不容易。」「你用了新的方法解決問題,真有創意!」
前者讚美孩子(自以為)與生俱來的天賦,而後者則看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耐心、努力、甚至是遇到瓶頸時嘗試解決問題的策略。
舉例來說:孩子做了一個精緻的黏土作品。
- 如果你說:「哇,你真的很聰明,很有天份!」——孩子會得到一個訊息:要做得好,必須有天賦。下次遇到不擅長的事,他可能就會退縮,覺得「我不是這塊料」。
- 如果你說:「哇!這麼軟的材料你能捏得這麼細緻,我看到你在辮子那裡花了很多時間,真的很有耐心!」——孩子會意識到努力、耐心與策略才是關鍵,這些能力也能帶到其他學習情境中。
正確讚美的技巧
若果不能對孩子說:「你真聰明!」「你是天才!」「寶寶最棒了!」,那可說什麼?
- 具體描述:針對孩子的過程或行為,而非抽象的結果。比如:「你今天寫作業的時候,很專注沒有被打斷。」
- 強調努力與策略:讓孩子看到自己能掌控的部分。「你試了不同的方法,最後找到一個有效的解法。」
- 允許錯誤:把錯誤視為成長的機會。「雖然這次沒有成功,但我看到你學到新的經驗,下次會更好。」
- 鼓勵持續改進:把焦點放在進步而非天賦。「你比上次更進步了,這就是努力的成果。」
孩子內在的自我對話
當大人用正確的讚美方式,孩子也會逐漸內化,形成健康的自我對話:
- 「這個太難了 → 可能需要更多時間。」
- 「我犯了錯 → 錯誤能幫助我成長。」
- 「我做不到 → 我要開始訓練我的腦袋。」
這些語言,就是成長型思維的養分。而擁有成長型思維,也會幫助孩子自行生成穩定的情緒、以及持續成長的動力。
你的孩子是「讚美狂」嗎?沒有贏面的比賽,絕不投入?
聽過購物狂、酒鬼,用來形容無法停止購物、喝酒的癮癖。不知道在你我身邊有沒有「讚美狂」,沒有別人的讚美與肯定,就沒有學習與前進的動力?日前與幾個媽媽朋友們聊天,有個媽媽面色凝重地分享她的擔憂。她六年級的女兒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功課、音樂、體育樣樣都拔尖。但前一陣子當媽媽要幫她報名每一年都參加的鋼琴表演時,她堅決拒絕,理由是:她知道另一個已經報名的演奏者的曲目比她更高超,「如果我在那個演奏會中不是最厲害的,我就不去。」
聽了這話,真的為這個十二歲的女孩感到心疼。一定要當人群中最耀眼的,是多麽大的壓力啊?我們都希望孩子有自信,但真正的自信,不是來自「我是最棒的」這種空洞的標籤,而是來自於「我能努力學習、找到方法、持續進步」。孩子知道他不需要永遠作為人群中的第一名,她成長的快樂來自於獲取新知、以及突破自我。
讚美孩子的努力與過程,看似小小的調整,卻能改變孩子面對挑戰的態度,影響他們的一生。
下次當孩子拿著作品跑來給你看時,不妨放下「你好聰明」這句話,改用「我看到你很用心,真的很努力」這樣的回應。你會發現,孩子的眼神裡閃爍的不只是快樂,更是一種穩定而持久的力量。
本文章演繹自 Dr. Mama的未來實驗室 Ep. 60 用誇獎毀了你的孩子?告訴孩子「你真是個天才」錯了嗎?Praise talent v.s. Praise eff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