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工作裡,收到反應「系統出問題」幾乎是日常例行公事,
有時候,同事說單據沒辦法打(焦躁地說:這樣就不能出貨了啦!)
有時候,同事說報表數據都錯了(焦躁地說:這樣怎麼跟老闆報告,要被罵了啦!)
有時候,同事說系統壞掉了(焦躁地說:月底再趕結帳啊~請趕快弄好啦!)
剛開始遇到這種狀況,我的第一反應就是:
「啊~糟了!是不是出大事了?」 
「天啊,是不是主機掛了?」
但後來慢慢發現,80% 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而是沒被釐清的小問題,
這時候能不能冷靜下來、把問題拆解清楚,就是關鍵。
接下來,我想跟你分享—— 問題分析
為什麼要先做「問題分析」?
以資訊單位或客服單位來說,最怕的不是問題,而是「問題被誤解」:
- 有些問題,其實是流程設計不清楚
- 有些問題,是程式真的有 Bug
- 還有些問題,只是使用者不熟悉操作
如果一開始沒有分析清楚,就急著「處理問題」,往往會花更多時間在瞎忙,
相反地,如果能第一步把問題分類清楚,後續的解決速度與精準度會大幅提升。
問題分析的三個步驟
1. 定義問題
不要一聽到「壞掉了」、「全錯了」等,就立刻急衝衝的要直接去做,
容易被對方情緒帶著走,更無法理性思考問題的正確及高效的解決,
先問:
- 哪一個系統/程式/作業?
- 具體是什麼功能不能用?
- 是如何操作?錯誤訊息是什麼?
- 是大家都不能用還是只有你的帳號/電腦不能用?
先釐清問題的「樣貌」,避免模糊不清。
2. 分類問題
我會把問題先粗略分成三大類:
- 流程問題:是不明確流程怎麼操作或現行流程不符合實際情況?
- 程式Bug:是系統出錯,需要調整程式?
- 操作問題:其實功能正常,只是使用者操作方式不對?
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分類正確,才能幫你把後續解法聚焦在正確方向。
3. 決策 & 行動
不同問題類型,就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 流程問題 → 提供SOP文件或告知如何操作,又或者轉負責單位的人協助(如顧問)
- 程式Bug → 建立問題單,安排修復與測試、驗收及異動紀錄,記得要做筆記記錄,下次一樣問題就能快速找到解答,不用重工Debug
- 操作問題 → 引導並耐心教學如何操作,也可以寫一份「簡單的圖文式操作說明文件」,不只是解決問題也是協助對方學習並幫助下一次能自己解決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不只是「救火隊」,而是能幫助團隊降低未來問題發生的「防火牆」。
問題分析的價值
它的價值不只是加快及幫助「解決問題」,而是能讓同仁、團隊感受到:
- 事情變得有條理
- 問題能更高效且能被逐步拆解
- 不再一驚一乍,而是更沉穩有解決的路徑
你就會成為團隊裡,最值得信任的人。
✨最後輕鬆聊聊
「問題分析」不是一套冷冰冰的流程概念,而是一種「讓混亂變清晰」的習慣,
當你能冷靜分類、精準拆解,問題不再是壓力來源,而是練習邏輯思維的機會,
就像我常提醒自己:
「問題不是要讓我們慌張的,而是給我們一個學習機會,把事情看得更清楚。」
✨如果你也曾經有過相同經驗,也不妨跟我分享
✨若你有想了解的主題或疑問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唷,
     我會將我學到/研究的分享出來,也會用實用角度給予建議😉
最後最後~若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你繼續關注我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