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一開始都說得出自己的經驗
我在帶小組課時曾經問一個問題:
整間教室安靜了十幾秒,大家面面相覷,沒有人舉手。「有沒有人想分享第一次照顧時最緊張的瞬間?」
我本來以為是大家沒有經驗,
後來才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故事, 只是——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從哪裡說、也不知道說出來會不會被笑。
那天,我臨時拿出一張我畫的圖卡:
畫面是一位照服員站在案主旁邊,看起來很猶豫; 案主皺著眉,不說話;家屬在門邊低頭看手機。
我說:「這張圖,你覺得誰壓力最大?」
突然有人小聲說:「我覺得是那個站著的人,她一定不知道該不該翻身。」
這是那一堂課裡,第一句說出來的話。
我記得非常清楚。
【發現一張圖不是用來「教會」什麼,而是用來「打開」什麼】
開始思考:
也許教學的目的不是立刻讓大家都會操作, 而是讓他們敢說出自己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
我想設計的教具,不只是圖文並茂、步驟清楚,
而是能夠在一堂課裡,成為:
- 一張能代表現場沈默的畫面
- 一句能讓人卸下防備的問題
- 一次能夠把話說出來的練習
我不怕有人講錯,
我比較怕整堂課沒人願意開口。
【圖卡設計的重點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對話的可能性】
我開始這樣設計每一張圖卡:
- 畫面不複雜,但一定有「情緒張力」
- 問題不制式,但一定能「打開感覺」
- 沒有答案,但每一個人都能用自己經驗去回應
例如:
【圖卡情境】案主說:「我不要洗澡!」
【引導問題】
- 如果你是照服員,你會先做什麼?
- 如果你曾遇過,你當時的感覺是什麼?
- 你覺得這句話背後可能藏著什麼情緒?
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問學員「該怎麼做」,
而是邀請他們說出「那時候我是怎麼感覺的」。
【一堂好的課未必教會你所有技巧,但一定會讓你不再孤單】
我相信,每個照服員都有曾經站在現場卡住的時候。
有時候是怕被罵、有時候是不知道該說什麼、 更多時候是不敢承認自己也會怕。
所以我希望我的圖卡不是只是「教材」,
它們是一種「語言」,是幫助學員慢慢說出來的工具。
只要有一個人說出:「我也遇過這樣的時候」,
那堂課就不只是一堂課,而是一次療癒與連結的開始。
這篇文章獻給那些也想設計照顧教材的你,
不必一張圖教完所有東西,
但只要一張圖能讓人說出第一句話,就已經很重要了。
教學的開始,不是從知識出發,
而是從讓一個人敢說話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