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記憶體儲存產業確實進入了新一輪的漲價循環,而且這個預期已經推估到2026年甚至是2027年。最核心的推力當然是 AI 需求大爆發,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這個簡單的答案上。
關鍵在於,這輪漲價中「彈性最大」的方向在哪裡?這要看 AI 伺服器的儲存配置演變(AFG 儲存配置)。
- SSD 容量升級取代數量擴張: 一個典型的 AI 伺服器,例如搭載了 NVIDIA H100 晶片的機種,通常會配備固定容量的 SSD(固態硬碟)。未來,AI 伺服器內部的 SSD 數量不見得會增加,而是透過提升單顆 SSD 的容量來應對需求的成長(例如從 8TB 升級到 16TB 或 32TB)。
- HDD 供需打破平衡: 當本機儲存空間不足時,大量冷資料會轉移到外部的 HDD(傳統硬碟) 進行冷儲存。因此,AI 對 SSD 和 HDD 的需求都在爆發。
- HDD 不擴產與 SSD 被迫頂替: 問題來了!主要的 HDD 製造商(例如美國的威騰電子,WDC)並沒有持續擴廠的計畫,導致 HDD 供應量本身就少。從 2025 年下半年開始,HDD 供給出現明顯吃緊,交貨期(交期)甚至從數週延長到 52 週以上,缺口極大。 由於 HDD 交期過長,大型資料中心(CSD 大廠)只好採用 SSD 來取代原本的機械硬碟。這疊加了 AI 本身對 SSD 的需求,進一步加劇了 SSD 的供貨緊張,價格自然跟著上漲。
核心原因:原廠「吸取教訓」的集體減產
為什麼海外主要記憶體晶片廠(例如 美光、三星、海力士)這幾年不願意擴廠?- 集體減產保護利潤: 這些 IDM 廠從 2024 年初就為了保證利潤,開始了平均 10% 到 20% 的減產計畫。減產的效果,也就是漲價,已經在 2025 年下半年明顯體現。
- 前一輪週期的陰影: 核心原因是吸取了上一輪記憶體景氣循環的教訓。當時原廠因虧損對擴廠極為謹慎,導致這輪循環裡供給側的產能整體受限。
- 供需平衡打破: 隨著今年第三季 AI 推理需求的爆發,供需平衡狀態被打破,短期的擴廠又很難快速到位,所以漲價就變得勢不可擋了。
誰漲得最兇?記憶體公司的「角色扮演」與收益分配
你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公司股價漲得多,有些卻漲得少?這要先搞清楚記憶體儲存晶片公司的分類:
類別定義及角色臺灣與國際代第一類:原廠 (IDM)掌握 DRAM 和 NAND 晶圓製造,控制供給源頭。美光 (Micron)、三星、海力士、長存、長鑫;第二類:模組品牌/企業級 SSD 供應商採購原廠晶片,加工成模組後銷售給終端客戶(如電腦組裝廠、資料中心)。威剛(ADATA)、廣穎(SP)、群聯電子(部分業務);第三類:晶片設計與配套供應主控晶片(Controller)、介面晶片、利基型記憶體等。群聯電子(Phison)、慧榮科技(Silicon Motion)、兆易創新(視為晶片設計代表)、南亞科、華邦電(利基型);第四類:通路與封測配套提供產品銷售通路和後段封裝測試服務,如華泰、京元電。
模組廠:最快兌現超額利潤的角色
在這一輪儲存漲價趨勢下,模組品牌和企業級 SSD 的環節 成為了最直接、最充裕的受惠者。
- 優勢一:處於核心位置:模組廠位於終端客戶和原廠之間。
- 優勢二:庫存變黃金:他們通常握有低價採購的庫存,在漲價循環啟動時,可以快速以高價銷售成品,快速獲取超額利潤。因此,模組廠的業績反應速度通常是最快的。
其他環節的表現:間接且平穩
- 上游原廠 (IDM): 他們的漲價通常會落後於終端產品,且受到整體產業循環的影響。
- 設計配套(主控晶片等): 主要受益於產品世代升級和國產化替代(本土供應)紅利,受價格上漲的影響相對間接,業績表現較為平穩。
- 通路和封測: 他們的收益主要來自於訂單量增加和產能利用率提升,但毛利率和價格傳導的彈性相對有限。
現在你應該明白了,為什麼最近像 威剛、廣穎、群聯 這類型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往往能跑得比其他環節的公司更好。他們手上的低價庫存,就是這波 AI 浪潮中最快變現的「現金」。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