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驗?每次家人表達完對你的「關心」,你都想瞬間暴怒,雖然知道對方是為你好,但你總能感覺到一股強烈的負面情緒攻擊。
今天要說的就是職場與家庭中,最常見的一種情緒毒藥:過度提醒(Over-Reminding)。
我有一個朋友,給我的感觸特別深。他都已經是海歸碩士了,每次接完他媽媽的電話,說到最後都會情緒暴躁,大吼大叫。他媽媽說的,都是一些苦口婆心的、面面俱到的囑咐,像是:- 「你生活上,要吃飽點、穿暖點。」
- 「你工作上,要注意這個、注意那個,別忘了截止日。」
- 「談戀愛中,你可別這樣、別那樣,要聽媽媽的話。」
然後我朋友就不耐煩地發飆了。他媽媽還要再爭辯幾句:「唉,你這孩子,我是為你好,你怎麼這樣!」
我一開始有點不理解他的這種「不孝」,但我現在完全明白了。當一個人被「為你好」轟炸時,引發的暴躁情緒,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
過度提醒的四大心理攻擊
這種披著「愛」的外衣的行為,在心理層面,其實是對個人邊界和自主性的極大侵犯。
1. 赤裸裸的「不信任」與「否定」
過度提醒,骨子裡就是一種赤裸裸的「不信任」。它傳遞的潛臺詞是:「我不相信你有能力做好這件事。」你會有一種強烈的、被否定的感覺。
舉個例子,孩子剛吃完飯,正要站起來回房間寫作業,你卻在旁邊大聲來一句:「你趕快去寫作業啊!別玩手機!」你這種行為不就是惡意揣測嗎?意思不就擺明了,覺得孩子自己心裡沒數、不知道要寫,非得要讓你提醒?
你覺得孩子心裡會怎麼想?他那一點點的自發動力都被你吸乾了。最後,孩子不就真的「擺爛」了嗎?
2. 成了情緒的「垃圾桶」
提醒你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他自己的焦慮,而你卻成了情緒的垃圾桶。
我另一個朋友也是這樣,他其實已經很優秀了,但做事時總是有一種莫名的焦慮和不自信。後來發現,是因為他媽媽總是過度擔心他,就不斷地把這種「焦慮感」以提醒的方式傳遞給了他。
這種焦慮像病毒一樣傳染,你還沒開始做,就被別人的恐懼先罩住了。你以為在接受關心,其實是在接收別人消化不良的負面情緒。
3. 入侵心理邊界,扼殺自我意志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秘密花園,插著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私人領地,非請勿入。」
這時候,有個叫「過度提醒」的人,一聲不吭地就把門「匡!」一把推開,然後走進來,對你的花花草草指手畫腳:「這朵花應該這樣澆水!那盆草不該放這裡!」
你的心理邊界被粗暴入侵,你的自我意志被完全扼殺。你被當成一個沒有大腦、需要時時監控的機器人。你說你能不火大嗎?
4. 披著關心外衣的「溫柔綁架」
這種是最隱蔽、殺傷力也最強的。因為過度提醒的人,他站在「為你好」的道德制高點上,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那麼多。
而被提醒的人呢,反倒被架在那裡,憋憋屈屈的,最後還開始自我懷疑了:「唉,人家也是為我好,我是不是太不懂事、太不領情了?」
這種「溫柔的綁架」,讓你連生氣都覺得有罪惡感,讓你無法反駁,只能默默忍受。
結論:你的煩躁,說明你很健康
一句話總結:當你被「過度提醒」時,你覺得很煩躁、很想發火,那就對了!
這說明你的心理防線很健全,你的自我意識和界限感還在工作。因為對方,就是在你的心理雷區瘋狂蹦迪啊!
我們都應該勇敢地把自己的界線畫出來,學會對這種情緒綁架說「不」。
最後,寫一副對聯送給那些愛「過度提醒」的人:
上聯:操心過度,累死自己
下聯:指點太多,逼瘋別人
橫批:都歇一歇吧!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