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測#552] 利潤最大化,然後被統治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基本上在現代社會,服務業才產生最大的產值,農業與工業所產生的產值都相對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例,目前農業的產值只佔 7% 左右,工業產值 38% 左右,服務業佔到 56%。利潤也是一樣,農業的毛利能夠去到兩成就很了不起了;工業平均有三成;服務業則可以去到差不多四五成,也就是說哪怕是在中國,服務業都比工業賺錢,而工業又比農業賺錢。

越先進的國家,這個比例就越極端,銀之匙有看過嗎?但就算北海道那麼地大物博,農業產值只佔日本的 1% 左右,日本的農業毛利率甚至可能比中國低,服務業(例如桐生一馬在歌舞妓町的那些)則平均比中國高。這點在大部份國家都一樣的,就算是農業國家例如索馬利亞,或者中非共和國,這些國家的農業佔 GDP 都超過 50%,一樣還是工業與服務業比較賺錢。

所以我看過不少人有個疑問,站在利潤最大化的立場,為何要從事低產值的農業呢?不能讓國民盡量去做高產值的行業,用高產值的行業賺最多的錢,然後購買糧食與貨物,不是還有找嗎?

香港就是真的這樣做的地方,香港的薪水高就是因為大家都做高產值的工作,然後靠進口去解決一切民生問題。所以是香港人特別聰明?只有香港人想到不做低產值的農工業,懂得做地產商的看更或者政府公務員去吃泰國絲苗,美國人中國人日本人全都是笨柒,堅持做低產值的產業,明明日本水果貴得要死卻要對橙打 20-40% 關稅,貴到日本人補充維他命C還要服用藥丸,美國人還瘋到為了讓低產值製造業回流搞關稅。像香港人一樣乖乖的做服務業不就好了嗎?

好吧也不是只有香港人想到的,春秋時有個魯梁的地方,當地人也想到完全一樣的事情,那就是只做高產值的工作,低產值的工作就交給別人。

在古代農業社會雖然沒有工廠,但還是有手工業,紡織是古代是賺錢的行業。有多賺錢呢?根據漢書食貨志,一戶耕百畝地的農民淨利約 700-800 錢。而紡織的話,收入可以是這個數字的幾倍。而你應該聽過古代的交易,往往是用布帛當通貨的。雖然春秋時期的收入結構當然跟漢代不一樣,但是在古代,紡織就是高產值的工業,農業還是低產值。

將魯梁的主要市場就是齊國,宋國,以高產值的工業品,貿易換取當地的糧食。雖然沒有很準確的數據,以產值粗估的話,梁的 GDP 服務業與工業的比例應該遠高於農業比例。

直至有一天,有一個叫管仲的傢伙出現了。在管子揆度篇裡面就記載,他為了發展齊國的產業,先統一搞 10% 關稅,然後再按照某些項目收更高的關稅,用今天的標準看,他就是一個保護主義者。齊國的工業卻因為他這個政策而變得繁榮。

只是有一天,在他建議下齊國改變了經濟政策,用政令壓抑齊國繁榮而高產值的紡織業產量,迫使更多人務農維生,然後拿錢去高價購入魯梁的紡織品。當年應該很多人會想管仲是不是瘋了,甚至覺得他是狂人,竟然打壓高產值的產業改做低產值產業,這不是把高增值產業讓給魯梁嗎?事實也如此,因為齊國的紡織業生產力下降,所以導致了紡織品價格上升,齊國更大規模進口魯梁的紡織品,魯梁人民也因此發了大財。

魯梁發現製造工業品出口齊國成為了最賺錢的產業,那又何必耕田呢?放棄低產值糧食生產農業,將更多人投入經濟作物與工業,盡可能出口紡織品賺齊國的錢,再用錢進口糧食補充農業不足的生產量,魯梁錢淹腳目,政府稅收也暴升,盡享春秋時代的全球化紅利。不久之後,兩國的經濟結構中,糧食產業都大幅萎縮,高產值的紡織業比例提高了,齊國對魯梁產生巨量的貿易逆差。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想像得到了,齊國以政令壓縮紡織品消費,國王自己不穿,也禁止人們穿某些衣服,「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梁通使」,將齊國對紡織品的消費力盡可能的壓下來。紡織品畢竟是一種消費品,不是必需品,所以齊國的人民可能沒那麼奢侈,但不會真的活不下去。

相比而言,依賴出口齊國的魯梁經濟,就出現巨大問題,紡織品失去了需求而滯銷,整個經濟泡沫因此爆破,進口被打擊導致了一堆人失去大部份收入來源,然後因為本地糧食產業已萎縮,導致了糧食生產力下降,但是糧食的消費卻是剛需,無法減少。而魯梁賺了齊國大量的錢,反而導致了巨大的通漲問題,有多巨大呢?

「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也就是說,魯梁的糧食價格很快就漲到了齊國的十倍以上,原因正是因為之前不斷搞高產值的產業不斷出口賺錢,導致市場的貨幣太多,但當本地的基本生產力不足,大家一起競價糧食這種生存必需品時,大量的貨幣反而構成了巨額的天價。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

那之前賺很多錢又有何用?就像香港的薪水高,但租金更高,你又不能不交,錢只是暫時去到你手上,最後還是回到提供必需品的人手上去。只做高產值的產業,就會導致高物價,以及經濟變得脆弱,很容易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價格終究取決於供求,人類一定要吃飯取暖住屋,卻不一定要買玩具穿華衣換手機穿球鞋。正如齊國的人喜歡穿魯梁出口的紡織品,但不穿也不會死。

也就是說,高產值的產業同時也是高風險的產業,他可以突然變成比農業還不如,連吃飯都無法維持的產業。就像香港曾經有非常繁榮的電影業以及港漫,產生賺了億元的國際巨星與主筆,現在從事這些行業卻連生存都成問題。聰明只做高產值行業的魯梁,就這樣被迫要臣服齊國。

魯梁的經濟過度依賴外面,本體脆弱,雖然曾經錢淹腳目,可是那只是短暫的幻覺。他的下場就是你會既失去自主權,那些數字財富也在泡沫爆破中化為烏有,有些產業雖然不賺錢,卻為國家社會穩定之根本,以及立足於世界的基本籌碼,以個人來說追求利潤最大化,應用在決定國策之上卻是目光如豆,最終的結果就是衰亡。

所以就算農業工業不太賺錢,現代各國政府還是為了保護這些產業而明爭暗鬥,那可不是因為他們是經濟白痴,連利潤最大化都不懂,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國民經濟之經營,並不能只被利潤驅動,只顧賺最多的錢。貨幣只是經濟的血液,不是經濟的本質。對於國家而言,誰不可以沒了誰,在衝突時誰的損失比較大,這比起賺最多錢更重要;讓多個世代生存壯大,比起滿足一時的奢侈消費欲望更重要。

例如,今天香港的地產金融零售開始不賺錢了,政府赤字開始填不下去,然後能怎樣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立的方格子
5.1K會員
404內容數
我並不介意觸及一些可能你們覺得很敏感的問題,例如臺灣為何不是獨立國家呢?如何穩固中港臺的人的基本人權?要如何面對中國那不可定的未來,會帶來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種種疑問?
鄭立的方格子的其他內容
2025/10/18
現在據說在網絡各處,不論是討論區,社交媒體,或者是聊天室,或者拿來寫文章交功課。都會有人在討論時直接拿 ChatGPT 或者各種人工智能的答案當成回應。有些人批評這是不好的風氣,因為人工智能有時是閱讀理解錯誤,有時是答非所問,有時則是引用了錯誤的資料或數據,更要命的是他無中生有一些虛構的數據甚至書本
2025/10/18
現在據說在網絡各處,不論是討論區,社交媒體,或者是聊天室,或者拿來寫文章交功課。都會有人在討論時直接拿 ChatGPT 或者各種人工智能的答案當成回應。有些人批評這是不好的風氣,因為人工智能有時是閱讀理解錯誤,有時是答非所問,有時則是引用了錯誤的資料或數據,更要命的是他無中生有一些虛構的數據甚至書本
2025/10/17
席德梅爾(Sid Meier)的文明帝國系列應該不少人玩過吧,大家你最喜歡文明帝國系列哪一代呢?如果你問我這問題的話,我的答案卻不是正傳的任何一代,反而是很少人玩過的外傳:席克梅爾的阿爾發新文明,這遊戲已經是二十世紀的遊戲,所以應該對大部份人來說都很陌生。 如果你有看過文明帝國第一集,都知道文明帝
Thumbnail
2025/10/17
席德梅爾(Sid Meier)的文明帝國系列應該不少人玩過吧,大家你最喜歡文明帝國系列哪一代呢?如果你問我這問題的話,我的答案卻不是正傳的任何一代,反而是很少人玩過的外傳:席克梅爾的阿爾發新文明,這遊戲已經是二十世紀的遊戲,所以應該對大部份人來說都很陌生。 如果你有看過文明帝國第一集,都知道文明帝
Thumbnail
2025/10/16
人類是一種能感到不適的生物,不適是驅使人類發現問題的訊號,受傷你會痛;沒吃飯你會飢餓;被細菌感染皮膚你會癢;會感到炎熱寒冷,然後你就要去做一些事情解除這些不適,例如療傷,吃飯,或者清潔你的皮膚,離開那個不適的環境。去到現代,我們有更多的手段,例如服止痛藥,開冷氣。 然而,有些不適是無法單靠自己解決
Thumbnail
2025/10/16
人類是一種能感到不適的生物,不適是驅使人類發現問題的訊號,受傷你會痛;沒吃飯你會飢餓;被細菌感染皮膚你會癢;會感到炎熱寒冷,然後你就要去做一些事情解除這些不適,例如療傷,吃飯,或者清潔你的皮膚,離開那個不適的環境。去到現代,我們有更多的手段,例如服止痛藥,開冷氣。 然而,有些不適是無法單靠自己解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本文整理了台灣傳統產業2024年6月的最新營收數據,重點分析股本規模、營收和可轉債轉換情形。標示需注意的訊息,如股本小於10億、營收變動超過20%和可轉債轉換餘額低於30%。提供各產業內可轉債競拍個股的連結,供投資人深入研究。若需詳細資料,歡迎來信索取Excel檔案,期望幫助投資人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Thumbnail
本文整理了台灣傳統產業2024年6月的最新營收數據,重點分析股本規模、營收和可轉債轉換情形。標示需注意的訊息,如股本小於10億、營收變動超過20%和可轉債轉換餘額低於30%。提供各產業內可轉債競拍個股的連結,供投資人深入研究。若需詳細資料,歡迎來信索取Excel檔案,期望幫助投資人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Thumbnail
<經濟日報> 陸製造業景氣連二月萎縮 專家:需求收縮問題嚴重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30)日發布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5,與5月一樣是49.5,已連續兩個月低於50榮枯線,顯示大陸製造業景氣不佳;同日公布的6月非製造業(服務業)PMI為50.5,比5月下滑0.6,顯示服務業擴張
Thumbnail
<經濟日報> 陸製造業景氣連二月萎縮 專家:需求收縮問題嚴重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30)日發布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5,與5月一樣是49.5,已連續兩個月低於50榮枯線,顯示大陸製造業景氣不佳;同日公布的6月非製造業(服務業)PMI為50.5,比5月下滑0.6,顯示服務業擴張
Thumbnail
按官方公佈的資料,中國2023年GDP為126萬億人民幣,合17.8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但人們卻感覺經濟增長不盡人意和憂慮經濟將進一步減緩。照說,按中國現在世界第二的經濟規模,即使按2-3%的年增長率,那也是不小的增長額。2023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量超6萬億元,接近一個中等國家的全年經濟總
Thumbnail
按官方公佈的資料,中國2023年GDP為126萬億人民幣,合17.89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但人們卻感覺經濟增長不盡人意和憂慮經濟將進一步減緩。照說,按中國現在世界第二的經濟規模,即使按2-3%的年增長率,那也是不小的增長額。2023年中國全年經濟增量超6萬億元,接近一個中等國家的全年經濟總
Thumbnail
原文貼在這裏,那麽中國製造業為什麽會萎縮?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在這裏分享一下個人觀點,供大家討論。 1、農民失去了土地,城市又無法為他們提供就業。 ​先貼上知乎網友的一篇回答,農民種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這篇長短正合適(大部分都太長截不下來),我看了好多數字,普遍都在一畝1000元左右。
Thumbnail
原文貼在這裏,那麽中國製造業為什麽會萎縮?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在這裏分享一下個人觀點,供大家討論。 1、農民失去了土地,城市又無法為他們提供就業。 ​先貼上知乎網友的一篇回答,農民種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這篇長短正合適(大部分都太長截不下來),我看了好多數字,普遍都在一畝1000元左右。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馬來西亞經濟彈性很大,農、工與服務業的經濟結構並沒有過於偏重在服務業上。從各項經濟數據可以看到一、二、三級產業各有發展,發揮自己原物料大國、東協、關稅、亞洲交通要地、電子產業等優勢。 國際局勢大亂,大馬形勢大好,該如何揚其長,補其短?端看產業彈性如何發揮淋漓盡致。
Thumbnail
馬來西亞經濟彈性很大,農、工與服務業的經濟結構並沒有過於偏重在服務業上。從各項經濟數據可以看到一、二、三級產業各有發展,發揮自己原物料大國、東協、關稅、亞洲交通要地、電子產業等優勢。 國際局勢大亂,大馬形勢大好,該如何揚其長,補其短?端看產業彈性如何發揮淋漓盡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