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依照效應做選擇,推力就可依循此做選擇設計
(1)本書綱要:何謂推力
在我們一整天的大大小小選擇中,我們會這樣經歷非常多的選擇,而每一種選擇往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在自我意識中做了決定,但多半是被設計過的選擇帶著走。 為什麼會如此,這牽涉到很多心理學的效應。像第一個提到的網路銀行更改密碼,是來自「維持現狀偏見」,我們不可能隨時認真在每件事情上,於是在無所謂、心不在焉、很麻煩等條件下,我們傾向不找自己麻煩,維持原樣。 而在沒有吃過的餐廳選擇中間價格的料理這個案例中,因為對於價格毫無概念,於是選擇了中間看似最安穩的選項。這就是更耳熟能詳的「定錨效應」,給出一個數字,人們通常就會把這個數字當成標準,藉此當成參考基準來做出選擇。 經過很多實驗結果發現,人們會傾向做出類似的選擇,而很多選擇上的設計就會依照這些傾向來做設計。不論是好的或是壞的,只要了解人性,就很容易引導人們往某個方向走。
(二)用案例說明何謂「推力」:
(1)改密碼的推力:
最近這幾年,因為詐騙越來越猖獗的關係,很多網路銀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告訴我們應該去改密碼了,他們會用一些警告用語像是密碼太弱、風險變高等等來說服使用者行動:去改密碼!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會這麼做,因為那不是我們當下預期要做的事情,冷不防要人更改密碼這種事,既不具吸引力又有點麻煩,舊的還能用的話,就等遇到事情再說吧。
但試著想想,如果銀行今天的策略改成:「使用者只要在限期內改密碼,就能參加抽獎,有改密碼就有機會能把十萬元現金帶回家!」那今天情況很顯然就會有所改變,藉由某種誘因改變使用者的選擇,這是一種「推力」。
(2)自助餐的推力
今天某間校園自助餐,為了學生的健康,在沒有改變菜色的情形下,而是根據人流動線,移動菜色的位置,讓健康的蔬菜肉品出現在更顯眼的位置,而把油炸的、加工較多的食物放遠一點。藉由這種小變動讓學生在選擇上做出改變,這也是一種「推力」。
(3)菜單上的推力
跟朋友到餐廳點餐的時候,菜單上的食物都沒有看過,但價格有所差異,100元、150元、250元,絕大多數人會選擇中間的數字。
太貴的價格超過預算、但選最低的好像有點沒有面子,不知道怎麼選,通常就會選擇中間的,這種利用心理學上的「定錨效應」來影響不知道行情的使用者最後做出決定的策略,這也是一種「推力」。
(三)為何人類需要推力
(1)作者的訴求
這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推力」這本書的概念。就書名而言一開始我被誤導,以為是藉由設計某種環境,讓自己能夠養成更良好的習慣。像是把手機放遠一點,把書本放在床邊,藉由這種環境暗示提升自己閱讀習慣。
不過很顯然這不是這麼一本書。「推力」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分享很多好的、不好的案例,作者在書中闡明為什麼人類需要「推力」推自己一把,同時也呼籲所有選擇設計師,也就是設計選擇的人,能夠為了大眾福祉做出更有利於眾人、同時又更方便眾人選擇的選項。
作者則是認為,世界上有太多類似的事情可以改善,每個人都有可能是選擇設計師,如何讓更健全的選擇顯而易見,藉此來改善大家最後做決定的結果,這是作者希望在這本書傳達的訴求。
(2)在某些領域我們很無知
而為什麼作者認為人需要推力的幫助?既然大家都是會思考的個體,那應該有能力去對於每個選擇有自己的看法才對啊,再者,在自由意志之下,制定那些選項的人又憑什麼把人們引導到某個選項呢,應該讓人們自己判斷再做決定才對不是嗎?
事實上,人並不是隨時都保持理性的,同時也常常心不在焉,在這些前提之下,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精通於每個領域。
如果我們不懂料理,那來到一間陌生餐廳,菜單上琳瑯滿目的選項只是徒增痛苦,如果今天有了一個「主廚推薦」,這可能是餐廳最有特色的招牌、可能是以往顧客評價最好的餐點、可能是對首次用餐的顧客來說Cp值最高的料理,總之如果一間餐廳敢於自己的名聲賴推薦一道料理,應該不至於是個地雷。這就是個最適合多數人的選項。
或是在安裝軟體時,通常會出現某些安裝選項,看似客製化,但大多數時候使用者並不完全理解或不想咬花時間理解這些選項的意義,所以現在大部分的軟體在安裝時都會有「建議選擇」的選項,提供使用者一個參考。
你知道的,畢竟我們有時候真的沒這麼想知道某些事情,只是想盡快安裝好一個軟體,有了這個選項一般來說都能幫的上忙。
(3)保險、貸款、社會制度
而很多社會制度也是如此,像是退休年金、各式各樣的保險、信用卡貸款等等,通常充斥著許多冗言還有專業術語。我們知道那些用著專業術語的公司這就是他們的策略,讓人看不懂或是懶著研究來突顯他們的專業,這些手段有商業用途無話可說,有話可說也無可奈何。
包含許多廣告會用有些很大篇幅標出某個價格,再把細項寫得非常小;或是某些借貸業者,會把應該用數字呈現的金額改用百分比顯示,或是用一些不常見的單位表示,讓人乍看之下無法直接了解,而掉入其中陷阱。
但社會制度面對的是人民,達到便民應該才是目的,這種時候如果能就有推力,簡單推民眾一把,讓大家都能在非專業領域做出最合理的選擇,那社會體制應該會走的比較順利,當然前提都是在不是藉此控制人民的基礎之下做討論就是。
(三)人常選錯的四個原因
既然推力的意義在於協助人們做出相對正確的決定,書中便主要提到的四種情形,會是推力存在的必要原因,如果你也是個選擇設計師,在特定領域你需要安排某些選項給大家選時,或許你也能因此幫主更多人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人在以下四種情形之下容易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1)選擇太多時
在上文中提到了一個間餐廳的主廚推薦就是其中一個案例,面對一堆的料理不知所措,有個推薦選項便有很大的幫助,
很明顯,選項並不見得總是多多益善。不光是餐廳,很多時候我們對各個領域不熟悉,在做選擇或是買東西的時候,我們只是想選的一個洽到好處的選項時,如果有個「建議選項」,對一般大眾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
(2)面對的事情太過熟悉時
理性來說,在越熟悉的事情上應該越不容易犯錯,因為當從事某項事情很久,以為已經非常理解一切的運作,知道何處有錯能夠避免。
熟悉本身是把雙面刃,能夠讓人更輕鬆的面對這件事,但同時因為輕鬆也更容易使人心不在焉而在最簡單的地方出錯,進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書中提到的案例是手術房中的檢查表,在手術結束的時後藉由檢查表確認每件工具都有到期,沒有遺留。這就是一種推力,藉由簡單一張表,就能避免犯下重大錯誤。
要知道,每個看似多餘的警告背後一定都要一個故事。
(3)面對的選擇無法得到立即反饋
生活很多時候就是有很多這樣情形,像是在選擇抽菸或是戒菸,由於抽菸對身體的影響是慢性的,無法得到立即反饋於是癮君子通常選擇繼續抽菸。
明知道會有不好的結果,但依然選擇不好的選項,就是這個原因。
(4)面對的選擇情況不熟悉或不常見時
像是買房、貸款、保險等等方案選擇,這些東西如果沒有深入研究,光看字面根本一頭霧水。或是剛提到下載軟體時候對於那些選項根本不熟悉的時候,「建議選擇」能幫上很大的忙。
面對這些不熟悉、不常見或是特殊領域的情形時候,我們往往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
這些選項的案例可能會有所重複,但列出這些選項的原因是要說明,人雖然會思考、是個有自由意識的個體,但事實上真的很容易選錯。
結論
以上就是這本書主要想說明的內容,什麼是推力、為什麼人需要推力、在什麼情形下人容易選錯。書中說了很多實驗來證明人的不理性、心不在焉、從眾心理導致的選擇錯誤,也說明很多現存好的或是不好關於選擇設計師運用推力的案例。世界上處處都還有需要改善、可以運用推理提升的情形,多加注意,每個人都有可能對社會提升做出一份貢獻。
最後在提供幾個推力的案例給大家當成參考。作者把他歸類在選擇設計,但更常使用的詞應該是「通用設計」,這種設計的特色就是防呆、防錯,不管使用者是誰都能正確的使用。
避孕藥
像是避孕藥,因為週期性的安排,為了讓人在服用的時候不會忘記何時該吃何時該停,於是會在裡面放有安慰劑,讓人可以連續食用來避免忘記,
火車票卡
火車的票卡也是一個案例,雖然現在大部分人都使用一卡通悠遊卡或是使用電子車票,有些人可能沒買過實體車票。實體車票是一張磁卡,進站跟車站都會投入過磁機,而票卡的不論正面或反面投入都能通過,算是防呆的經典案例。
ATM
最好一個案例是ATM,在ATM領錢的時候,在螢幕操作結束時,機器會先把提款卡退出,一定要把提款卡拿走,錢才會出來。
有時候我們會犯下買完東西,錢付了人就跑了,東西放在櫃檯忘記拿的愚蠢錯誤。ATM的這種設計也是如此,藉由調換先出卡或是先出錢的順序,就能完全避免拿了錢卻忘記拿提款卡的情形,算相當偉大一個通用設計。
以上分享給大家,如果大家有什麼相關案例也可以在留言處留言,這些習以為常但影響任內甚大的巧思,我個人覺得非常有趣。
這裡是紅說,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