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內心中對肥胖的恐懼,只不過是在社會中橫行、為我的身體讓我成為被貶低、被嘲笑、被輕賤的脆弱者。但我知道,霸凌與欺侮的關鍵並不在被害者,而是在於加害的惡霸────唯有處理禍首,整個體制最終才可能改變。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的內容從標題就顯而易見,它是一本關於肥胖的作品,並且希望藉由揭穿現代社會對於肥胖的迷思、矛盾論述,來說明「胖」其實只是一個形容外在的詞彙,其背後所應該代表的意義,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單純。另一方面,透過拆解已經盛行於各地的「肥胖恐懼」,作者更呈現出其背後與種族歧視、父權主義緊密相連的關係,並且讓讀者了解「胖」也屬於人類多元價值的其中一環,而不是該引發厭惡的特質。
「胖=不健康」?事情或許沒有那麼簡單
胖是好事嗎?許多人大概會想到的是「健康」這個看似毫無破綻的論點,但藉由引用大量數據支持,作者提出了與普遍認知不完全符合的觀點:肥胖不代表不健康、微胖的身體在各種層面上可能更理想,有時肥胖則是病症的外顯結果,反而是減重經常成為模糊真正病因、延誤治療時機的煙霧彈。「如果肥胖很危險,那極限運動、高風險活動是否也該被禁止?」作者尖銳的提問也直接點出「健康」只是包裹歧視、恐懼肥胖的藉口。
此外,「審美」大概是反肥胖最大的盟友,而它的核心其實藏著對非裔女性的種族歧視思想,還有父權思想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控制欲求。相反的,古代充滿豐腴身材的藝術品,則證明「美」絕對有比現在豐富的內涵,而減重族最害怕的復胖,以及節食本身的困難度,還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焦慮與憂鬱等,在在證明這些病態的標準是反人類、具傷害性的。
「反肥胖」正在侵蝕社會 我們該奪回身材自主權
比起鼓勵暴飲暴食,《懼胖社會》呼籲的其實是肥胖的「反污名化」,企圖讓它重新成為一種單純、應該被自然接受的樣態,人們也不需要為此而「感到抱歉」;雖然作者本身是一名女性主義者,卻也無法脫離肥胖歧視與肥胖恐懼,這樣的親身經歷,讓這本作品多了幾分親近感。老實說,在看完這本作品之後,大概還是很難完全不在意他人目光,但它多少提醒了我們並沒有義務去符合他人的標準,而這或許正是深受社群媒體影響的現代人們最需要的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