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邊的存在中,「我」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幻象。
人所稱之為「我」,只是物質與記憶的暫時結合, 一個由塵與氣組成的容器,承載著片刻的意識流。

一、身體:元素的聚散
我們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血肉、骨骼與氣息,皆屬自然之循環。 當生命終止,這些元素歸還天地, 沒有一分屬於自己,也沒有一物能永恆。
二、思想:環境的投影
思想並非自主產生,而是由環境塑造。
語言、教育、社會與記憶共同編織出「我」的觀念。 所謂的個性、信念、價值,不過是眾多影響的折射。 若無外界的刺激,「我」將無從定義。
三、記憶與意識:流動的假象
記憶並不恆常,它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變形。
意識也非穩定之主體,而是持續變換的光。 當人執著於過去與未來,便被幻象所縛。 唯有觀照此刻,方能體悟「無我」的真相。
四、超越「我」:通往自由之門
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滿足慾望,而在於超越慾望。
當人不再以「我」為中心, 不再以得失、勝負、榮辱為衡量, 便能自在於萬物之中,與自然同流。
五、「空性」與佛法「無我」之核心
佛法所謂「空」,非虛無,乃真實之境。
一切法無自性,緣起而生,緣滅而散。 「無我」不是否定存在,而是看見存在的真實樣貌—— 萬物皆互依,無一物能獨立自存。
六、放下執著,展現愛與慈悲
當人放下「我」的界線,心便開闊無邊。
不再分彼此,不再執著於擁有與控制。 由此,自然流露出愛、智慧與慈悲。 這並非修飾的德行,而是覺醒後的自然狀態。
七、無我修行的三階段
- 初階:行善為求回報。
此時心仍被因果與自利綁縛,善為得福。 - 中階:行善不求回報。
心漸澄明,行於善道而不計得失。 - 高階:行善無「我」之概念。
善行如水,自然流動;無意而為,卻合乎天道。
結語:
「我」如露水映月,瞬息即逝。 唯有在放下「我」的那一刻, 我們才真正觸及生命的無限。










